- +1
数十载心血结硕果!走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团队
原创 科技报国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勇担强“芯”使命,矢志突破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晓华教授牵头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据了解,西电微电子学院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开展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研究,有效解决了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在高效率、宽带宽、线性度等方面的问题。
4名国家级人才、30多名教授副教授、30多名青年教师以及150多名硕博研究生,共同组成了这支基础素质高、知识面宽,充满朝气、年轻有为的科研队伍。此次获奖,凝聚了宽禁带半导体团队数十年的研发心血,也为我国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01
勇担科技报国使命
涵养创新驱动活力
天地乾坤新发明,拔山贯日破苍穹。
禁带宽度在2.3eV及以上的半导体材料,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耐高温、高压和抗辐射的特性。为打破国际封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在郝跃院士的带领下从零开始,自力更生,自筹经费,围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进行了近十年的艰苦研究。
此次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宽禁带半导体团队便是聚焦射频功率放大器——这个多年来为我们提供优质通信体验的“幕后英雄”,项目形成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氮化镓射频功放技术体系,实现了在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应用和全球最大规模的5G通信产业化应用。
谋而后定坚守初心,敢为人先矢志不渝。正如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晓华所说的:“其实我们整个氮化镓的研究已经做了20多年,前期10年我们没有这么多成果。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做一件事情需要谋而后定,要针对目标去细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守住初心,把事情做透做实,不断去积累、去迭代、去逼近,直至达成目标。”
当前,宽禁带半导体团队正在瞄准新一代半导体射频器件、功率器件、探测传感器件等重大关键技术,致力于攻克频率、功率、效率、可靠性等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已经实现了5G通讯基站用氮化镓射频器件、高效率新型结构氮化镓二极管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氮化镓器件效率持续引领世界纪录,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8项,引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
“发丝上建高楼”的半导体制造人才,是当前全球高科技领域较量的关键。
为了打造符合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高水平育人体系,宽禁带半导体教师团队紧跟行业发展前景,及时增设《纳米电子学基础》、《Advanced Nano-MOSFET Devices》等前沿课程13门、新增新实验35个,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示范观摩课、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华山学者引领计划、一流课程传承与发展等研讨会,力图将团队人才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新势能。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必须肩负起来的责任。“在为学生提供充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帮助‘芯’青年厚植家国情怀,传承芯火希望,我们团队的各位老师都义不容辞。”马晓华深情地说。
对此,团队选择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西电微电子学院的一群学生在学院党委号召下,组成了红色朝阳班,由郝跃院士担任红色朝阳班班主任,形成了以“涵养核心价值观-弘扬革命精神-践行科技报国使命”为基本路径的党建导学思政工作体系。
微电子学院院长、集成电路学部副主任郑雪峰这样阐述他们的教学思路:“我们做思政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们关注到国家的迫切需求是什么,国家对集成电路学部、微电子学院、半导体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赋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对于解决材料、器件、工艺等‘卡脖子’基础性问题,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专业课程思政首席教授杨林安进一步补充道:“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努力进取’‘自强自立’的创新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基于此,他们开始建设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修订融合思政元素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1+3+10”的网格导学体系和“五位一体”的育人活动体系……宽禁带半导体教师团队在探索全过程思政育人方面拓宽载体、丰富内容、强化师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又润物无声。
03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走活人才培养这盘棋
求知之路,漫漫无边。大千世界,无微不至。
“晶圆加工、氧化、光刻、刻蚀、薄膜沉积……”上午9时,在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身穿超净服的师生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作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中心整体规划建设22000平米实验大楼和2800平米超净实验室,高标准搭建“材料-器件-分测”研究工艺线,能够兼容4-6英寸工艺制造的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半导体设计、制备、测试等全流程的工艺实践,将一些创新的想法落地。”微电子学院教授祝杰杰介绍,“因为整个研究与产业应用结合得非常紧密,这些创新性的成果也会显著提升产品应用性能”。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宽禁带半导体团队积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共同探索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中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如,面向华为等龙头企业,建立“材料-器件-设计-测试-封装”全链条合作关系;联合企业组成运维保障团队,共同运营工艺线。
“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我们与企业不是就一个项目的单独合作,而是在一个领域持续的合作。企业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学校共同探索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企业解决了实际的产品问题,产生了经济效益。我们研发的产品拥有了应用价值,产生了社会影响力。”马晓华分享道。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目前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年均毕业本硕博学生近千名,是国内高校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规模最大、培养质量一流的人才基地;毕业生30%投身国家国防单位,80%进入行业龙头企业。
04
引才推动高质量发展
汇智支撑宽禁带半导体建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建设国内一流宽禁带半导体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储备是关键。
如何长远谋划人才队伍建设,在团队内部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
如何引才、用才,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如何培养青年人才兴趣,让他们把宽禁带半导体当做自己的事业,自己成就梦想的地方去不懈努力?
面对这些疑问,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坚持引育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人才培养先锋队和科技创新尖刀连。
他们建立了青年人才数据库,实行“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管理人员”三对一精准跟踪服务,设立引才校园联络大使,采用兼职教授、短期工作、合作科研等灵活形式,对急需紧缺高层次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不断加强团队人才引进力度。
他们建立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形成了“华山领军教授-特聘教授-菁英教授-准聘副教授”多层次人才培育网络,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团队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他们成长在大的平台下,我们一方面会给他们一些压力,另一方面也会给他们一些希望,尤其是给他们定目标,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马晓华介绍道,“另外我们也会辅助他们去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尤其是在他们最关键的时候,托他们几步,他们站的台阶就高一点,他们就更有往前冲的希望和信心。”
2021年,郝跃院士发起设立“芯缘科创基金”,鼓励“从0到1”突破,激励青年人才科研创新。截至目前,芯缘科创基金评出电子信息领域创新项目9项,分别由4名青年教师、5名在校学生获得首届芯缘科创奖。
近两年来,团队多名成员先后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芦浩、张濛对团队前辈们的指导感激不已,他们介绍:“从硕博求学到留校工作,团队各位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以及郝跃院士的科研事迹,让我们受益匪浅。学生或者我们青年教师更愿意把整个宽禁带半导体当事业来做,这也是我们团队科学家精神所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年来,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聚力用劲,持续深耕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领域,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走出了一条“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之路。
遥望星空脚踩大地,面向未来,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将持续攻关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造就一批批半导体领域优秀的引领者和开拓者,为推动我国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究迈向国际先进行业贡献自己的“芯力量”。
记者 / 蒙少华
排版 / 李宁越
编辑 / 王冠玉
原标题:《数十载心血结硕果!走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团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