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宁乡人会读书,故事得从状元郎易祓说起 | 山水洲城记

2024-06-25 1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旧时,宁乡的巷子口被人们称作“世科里”,就是世代成就读书人的地方。在这里,走出了状元郎易祓。

“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易祓晚年回到家乡后,在九折仑下、沩水之畔建起了读书楼,亲笔题匾“识山楼”。易祓虽然仕途多有不顺,但著述颇丰,重视家风,对后世影响甚大。因其带了一个好头,宁乡人会读书一直绵延至今。

易祓(1156-1240),字彦章,号山斋,著名经学家,宁乡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累官至南宋礼部尚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霞光从东方喷薄而出,晨风轻轻地拂着湖面,湖滨垂柳依依,似少女秀发飘逸。临安(杭州)西子湖畔又一个美好的早晨,迷人的景色,清新的空气,使人神清气爽。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士子停下脚步,面对湖光山色,放声吟诵着自己新创的词作《喜迀莺•春感》:“帝城春昼,见杏脸桃腮,胭脂微透。一霎时睛,一霎时雨,正是催花时候……故乡水遥山远,怎得新欢如旧?”

他叫易祓。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春,青年才俊易祓在潭州(长沙)以乡试第一的成绩被京都临安“太学”录为“太学生”。

易祓出生在沩水源头宁乡巷子口,这里奇峰挺拔,山水清绝,田园锦绣,阡陌纵横。沩水源从境中流出,一派清流,悠悠东去,是一个人称“世外桃源”的美丽山乡。

在茫茫人海中,人生的际遇总是有缘分的。易祓天资聪颖,对接受学识领悟力极高,但少年时代求学之路却充满了传奇色彩。最初他在老家的族校启蒙,很快,地方塾师不能满足于他。这个时候,他有幸相识了南宋大儒张南轩(张栻),并在后来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张南轩先生掌教城南书院,(易祓)相过访。”隆兴二年(1164)冬,已故名相张浚安葬于距宁乡龙塘(官山),张栻在张浚墓地旁边筑草庐为父丁忧守孝。易祓的祖父易妙曾任永平县令,时退闲居。一天,易妙与其子易几先携长孙易祓前去龙塘张浚墓凭吊。张栻见之,非常高兴和感动,询问易祓学识并考问其学业基础,甚为惊喜。易妙告诉张栻,易祓五岁半启蒙,八岁就能诗,现乡下已无师给他授课了。张栻知其愿望,故将易祓视为弟子。自此,易祓多次去张栻“礼庐”处接受面授,张栻也曾回访过易祓家,并将易祓带到自己主持的城南书院就读。

《湖广通志》载,张栻过宁乡横市长桥时赠给易祓一首励志诗:“西风吹短鬓,复此渡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闻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张栻对年轻的易祓寄以厚望。

易祓经过在城南书院的短暂寄读后又随张栻进入岳麓书院求学。易祓与随后进入岳麓书院求学的湘乡人王容、浏阳人汤璹,并称为“长沙三俊”。

淳熙十二年(1185年)阳春三月的一天,豪情满怀的易祓“直赴殿试”,其策论考试题是《萧曹丙魏孰优论》,讨论萧何、曹参、丙吉和魏相四位名臣的治国之道。

“则夫萧、曹、丙、魏之得君行道,是固不可优劣辨者。……然独于魏相之严毅,而谓其不如丙吉之宽,则班固之论,盖亦深识乎天下治体,而非泛然之论也。犹之一身焉,于康强无事之时,而投之以决裂瞑眩之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此治体之说也。固之论数子,亦主乎此而已矣。学者当以是求之。谨论。”

“以是求之”多少有点从实际出发的味道。但在那个一言九鼎、全凭个人意志行事的皇权时代,要做到“以是求之”何其艰难?不过,这倒是迎合了被金军逼迫到杭州的赵氏皇帝的口味。南宋要凝聚已经四分五裂的人心收复北方失地,高举的就是仁政这块千年不变的牌子。

其时,孝宗正力图有所作为,为此,他为被高宗和奸相秦桧冤杀的抗金名将岳飞平反昭雪,剥夺了秦桧的封赠,想重振旗鼓收拾旧山河,希望在年轻一代中发现人才为国选贤。他对殿试选拔人才作了某些改革,不再仅以诗对选才,而是试图通过殿试策论发现人才寻找治国之人。

成绩出来了,易祓获得了殿试第三名。负责考试的官员将前三甲的考卷呈送给赵昚钦点状元。赵昚看到易祓写的文章时,忽而眼睛一亮,“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

《大宋状元——易祓传》,岳麓书社2010年出版。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但这只是一个比喻,真正能够获得状元称号的却是凤毛麟角。

历史上,科举考试曾经催生出700多个文武状元。而关于湖南籍的状元一说有5个,一说有7个。这个数字相对于江浙等状元大省而言,确实有些寒碜。易祓获得状元,也算给曾经创造了“破天荒”历史的长沙挽回了一些颜面。

“释褐”亦称“解褐”,就是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释褐”这个词对于农家出身的易祓来说真是恰如其分。不久,他被“补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从一个农家子弟步入仕途,易祓急急地赶赴湖州昭庆军驻地上任去了。

这一年,易祓29岁。

易祓在临安读“太学”,这一读就是十年。易祓高中状元后不仅不见衣锦还乡,相反还常常因为北方战事吃紧而断了音信,留在巷子口老家耕种和照顾家小的夫人萧氏有些不乐意了,填了一首《一剪梅》寄给了夫君:“染泪缄书寄彦章。贪就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遂不还乡,石做心肠,铁做心肠。红日三竿未理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相思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画鸳鸯。”

萧氏15岁那年,就嫁给了24岁的易祓。民国《宁乡县志》载,萧氏“有才思,能诗词。笄年适祓,伉俪至笃。”萧氏被人称作“李清照第二”,是长沙历史上难得的一个才女。夫妇俩的诗词双双被《全宋词》留存。

易祓见妻子有情绪,也只好坦诚地回给妻子一首《喜迁莺·春感》:“别后。音讯断,应是泪珠,滴遍香罗袖。记得年时,胆瓶儿畔,曾把牡丹同嗅……”

盼星星,盼月亮,易祓终于在年底抽身回到了长沙,并在长沙和家人一道过春节。

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月初七,易祓和夫人萧氏陪同滞留在长沙的姜夔夫妇游览了贾谊故宅、定王台及蓼园等胜迹。易祓暂居在贾谊故宅附近的旧宅,尽地主之谊邀好友相聚。姜夔一高兴,作了一首《一萼红》,并在词的开头详尽记载了他和易祓同游定王台的经过:“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姜夔所记“长沙别驾之观政堂”正是易祓先祖易雄的故宅遗址。易雄是晋代将军,曾任长沙郡主簿、湘州主簿,当年为保护湘州(长沙)百姓被害后,朝廷追授他为“忠愍侯”,并敕建“别驾祠”。

易祓和姜夔的交往和友谊,姜夔还另有文章叙述,他说:“某早孤不振,幸不坠先人之绪业。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稼轩辛公,深服其长短句如二卿。孙公从之、胡氏应期、江陵杨公、南州张公、金陵吴公,及吴德夫、项平甫、徐子渊、曾幼度、商翚仲、王晦叔、易彦章(易祓)之徒,皆当世俊士,不可悉数。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学,或折节交之。”姜夔才华横溢,为人豪放,他把易祓等称为“当世俊士”,可见两人的才情和友情。易祓中状元后第一次回到故乡,又恰逢新春佳节,在祖居地与好友相聚,唱和诗作,抒发豪情,不亦乐乎!

易祓入仕以来,受历代先贤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情怀的影响,他兢兢业业辛劳于朝事而受到宁宗皇帝的嘉勉,称他为“公而忘私之臣”。

他曾为“帝师”,为宁宗讲授过《论语》”,也曾在军中历练,又到地方当过安抚使,再到编修国史、侍从皇帝起草诏令和君主咨备等多个岗位担任主官,已是朝廷六部公卿之一,二品大员。

易祓从中状元到担任朝廷重臣用了21年。如果只图过日子,甚至追随朝廷主和派阵营,或许易祓能再登高位。但作为易姓后人,他时刻没有忘记先祖易雄为救长沙百姓时慷慨赴死的风骨。易祓在礼部尚书高位上,关注的始终是宋朝仅存的半壁河山,他对宋金对峙有精辟的理解,认为“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敌国如外强中干之人,仅延喘息”,力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复中原。

开禧二年(1206年),易祓和同朝为官的长沙乡友邓友龙及原礼部退休官员、诗人陆游等向朝廷倡议北伐,以收获北方失地。当年五月,宋宁宗采纳主战派之议发出北伐诏书,史称“开禧北伐”。而此时,主和派阳奉阴违多方实施阻挡克敌之策,权相韩侘胄则私欲膨胀欲借机建“盖世功名”,但未充分做好战争准备,就匆忙出兵。

错综复杂的宫廷内外乱局最终导致“开禧北伐”失败,易祓等人的抗金理想终成南柯一梦。战后,主战阵营官员被投降派阵容打压清算,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

正值年富力强的易祓还算幸运,宁宗对当过自己“老师”的易祓尚存一丝清醒,只是将他削职,让易祓在礼部尚书的职位上接受“祠禄”与“宫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载,“开禧二年七月,(易祓)以权礼部尚书兼侍读兼直学士院。八月,与宫观。”虽然易祓的职位仍是礼部尚书,但实际已经“宫观”,居家不理事了。次年,易祓被贬融州(柳州)。

融州这里是苗、壮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易祓出身农家,对平民的苦乐追求感同身受。他在融州为官10年,虽然不是主官,仍旧配合主官施善政,办公学,兴水利,惩贪腐,放下身段以融州为家,以融州山水为友,从容地经历着人生的起伏与流转。

贬谪期到之后,易祓从千里之外的融州返回衡州(衡阳),离故土长沙已经很近了。作为朝廷老臣,他在衡州驿站住了一个多月,等候朝廷的“工作安排”。其时,皇帝宁宗更加老迈昏庸,旨令“自便寻叙”,不必去京城复命了。

自29岁步入仕途,到59岁领旨“自便”,易祓一直在官场上起起伏伏,多有坎坷,更难有机会去推行所力主的仁政和“以是求之”。

除了故乡,还有何处可去?小舟载着易祓顺着湘水从衡州向潭州进发,当年,一个14岁的小小少年满怀希冀地从沩水源出发,潭州、临安、湖州、融州、衡州,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走了许多的路,蹚过无数的水,而今,满头华发,步履蹒跚,又回到了原点。

为纪念易祓,宁乡人民在沩水中央的鳝鱼洲兴建了一座状元楼。图片来源:宁视界

归去来兮状元郎。昔日,不管易祓是在朝堂为官,还是在异地被贬,与人交往或为友人题赠甚至有诗词刊石,他都是以“长沙易祓”作为自己的身份介绍。是的,谁不爱故乡?长沙就是易祓的故乡,长沙就是易祓的归属。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回到长沙的易祓居住在长沙药王街,和夫人萧氏一道过起了平民生活。“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距离居住地不远处就是贾谊故居。易祓常常流连于贾谊旧宅,凭吊先贤,感伤人事,不禁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贾谊何其相似!

返回长沙后,易祓以“人伦攸重”的观点极力倡导地方修志和家族创修族谱。易袚在长沙创修易氏《庆源集》绫谱,湖南另一位状元王容为其作序,老友陆游为其书写“家宝”的题赠刊载于书中扉页。

嘉定十三年(1220年),易祓官复原职,但仍居家乡。三年后,易祓转职朝议大夫。所谓朝议大夫,只是一个从五品的官衔,也不需要去京城。易祓还是在家中居住,实际上已被彻底闲置了。好在前一年,易祓已忘却了官场的是是非非,回到了宁乡巷子口过上了读书耕作的田园生活。

昔日,孔子“退而修诗书乐”。人生苦短,易祓余生最后的抱负是对《周易》作一次全新的解读诠释。在沩山九折仑外的一处山岗下,有易祓旧舍“尚书宅”,他将家人安顿好后,在老宅对面壶山脚下一处约有二三亩山地的地方新建了一处不易被人注目的山楼作书斋。由于有苏杭园林的阅历,他亲自设计的书斋,其小楼呈六角形,出檐,四周有回廊,尖顶,棱脊尾端上翘。楼门面北,楼高两层,楼下为读书堂,楼上为藏书楼,自书“识山楼”匾额悬挂于楼,并作“识山楼记”雕刻于厅堂屏风。院宅筑黄泥土墙围护,喧嚣和杂物被挡院外。庭院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宜于著书立说的山乡小院。

至于易祓为什么把山舍称“识山楼”?至今无法完全解读清楚了。易祓的人生,曾经鲜花着锦,也曾无奈下线,他走过的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探索的山乡学子励志之路。易祓回乡筑楼识山,或许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和解读未知世界,从而构筑起支撑人生信念的“识山楼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易祓的“识山楼精神”就是“耕读传家,修德齐贤,心忧天下,穷且益坚,器成远大,切实笃行,饮水思源,归去来兮。”他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超然物外,耐住寂寞,孤灯掩卷,苦心从事经学研究,从而成就自己成为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其经学著作被历朝历代所推崇。

易祓在识山楼20余年,写出了《周官总义》30卷和《周易总义》20卷两部传世之作。撰写的《周易总义》,重点回答了人是客观世界主体这一根本问题,同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未知世界等问题都自信地提出见解。此书在衡州刊行面世,即引起朝野和学界的关注,称其书“皆注以己意,与先儒颇有异同。”

在清代,易祓的经学著作被奉为经典,《四库全书》将其全文收入,湖南仅此一人。乾隆皇帝御笔作《周易总义八韵》给予充分肯定:“长沙撰总义,观象玩辞符。”“人心即天地,易理示规模。”“略览廿卷有,颇嘉各弊无。发明尚平正,流布未弘敷。”

识山楼全景复原图。图片来源:宁视界

闲居宁乡期间,易祓被封为宁乡开国侯。嘉熙四年(1240年)三月二十日,易祓因病去世,寿年85岁。

易祓在他的人生最后岁月,还以四字格律诗为后世嗣孙和族人制订了《识山楼根本论》修身报国行为准则五十条:“有田不种,盗贼之根。有书不读,不肖之根。少小安乐,浪荡之根。少壮因循,不立之根。得位即贪,不忠之根。满不修德,必败之根……”

易祓带了一个好头,受其影响,易祓中状元后的44年里,他的3个弟弟、2个儿子及侄子、侄女婿罗仲孺、外孙罗颖等共有12人先后中进士。兄弟子侄相继在朝为官,长期被传为佳话。旧时,巷子口被人们称作“世科里”,就是世代成就读书人的地方。从易祓开始,宁乡人会读书一直绵延至今。

作者简介:易凤葵,男,宁乡人,曾任湖南省企事业文联副主席兼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少奇同志与故乡》《苏维埃的“一头牛”》等发表于《人民日报》。主编有《刘少奇大辞典(人物志)》《永远的叔衡》等书。电影文学剧本《刘少奇的四十四天》编剧之一,电视专题片《一大代表何叔衡》总撰稿。

编辑/彭培成 校读/肖应林

初审/李颖 终审/沐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