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康明:我心中的景德镇

崔越
2024-06-25 12:39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2024年5月31日,由复旦大学东亚陶瓷史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主办的师生座谈会系列之“景德镇市政协荣休主席黄康明先生谈‘我心中的景德镇’”学术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刘朝晖教授主持。此次座谈会中,黄康明先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他对景德镇和景德镇瓷业的认识与心得。

刘朝晖教授开场致辞谈到:对于陶瓷史研究者,景德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黄康明先生在景德镇从事陶瓷教育、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四十多年,对景德镇瓷业历史与发展、景德镇地方史有长期的调研和深入的了解;另外,黄康明先生对景德镇怀有真挚而浓烈的感情,他在刘新园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中所作的发言令人深深动容。

黄康明先生表示,复旦大学这些年对景德镇陶瓷给予密切关注与深入研究,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能够受邀来此,令人倍感荣幸。首先,他谈到了关注景德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一,认识景德镇的重要性。十年前,黄康明先生曾作为分管陶瓷的副市长代表景德镇市政府前往西安推荐景德镇的陶瓷博览会,西安市副市长于发言中强调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磅礴气势与恢宏场面,这令黄康明先生印象深刻。其后,黄康明先生认为,于整个中华民族史,兵马俑的文化地位应当难以企及景德镇的御窑文化——从延续的时长看,兵马俑仅代表了15年间的秦文化,而御窑文化持续560年,贯穿着明代洪武至清代末年;从生产力水平看,兵马俑绝难代表时代最高生产水平,而御窑厂却集中了全国最先进的人才与技术;从反映的文化看,殉葬品兵马俑背后的文化层面是单一的,而御窑文化跨越了至少27位皇帝,能很大程度反映出“活着的”时代价值观、审美观和经济技术水平。此发言一出,座下均深有所思。

其二,挖掘景德镇的必要性。去年,浙江省文化厅厅长在考察文物后座谈会上的发言,尤其是其提到的“早发现、早定义”这六字方针,令黄康明先生印象深刻。他认为,这六个字对文物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针对中国瓷器的发明问题,众人首先会联想到东汉晚期的越窑小仙坛窑址,而殊不知,瓷器的发明应当并非独立区域的孤立现象。越窑的响亮标签,即是文物工作者“早发现、早定义”的结果。类似的,浙江龙泉窑能够重磅打响的名号——“天下龙泉”,亦为此理。黄康明先生借此发出殷切希望,希望学界多关注、多切入景德镇。

而后,黄康明先生围绕五个题目,阐释了他对景德镇的理解,并分享了他心中的景德镇:

其一,他首先提出一个概念——景德镇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最典型的工业城市。黄康明先生阐述了他理解的“工业”的含义,并将之与宋代景德镇的生产情况相对比。一,“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商品。自然,景德镇所产瓷器都以商品交换为目的;二,“工业”具有农业相互独立的形态。黄康明先生以景德镇市考古所在王港发现的一座早至五代、晚至北宋的窑业遗迹为例,指出其轻薄的瓷器废品堆积层可能暗示着生产者“忙时种田,闲时烧瓷”,即彼时瓷器只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形态,而进入宋代,景德镇厚已成山的窑业堆积以及不少刻画有“5”“6”“7”等代表农忙季节铭文的瓷片的出土,说明时人不依靠种田或无田可种而从事着单一的瓷器生产。三,“工业”的生产过程是分工协作的。蒋祈《陶记》说:“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名不相紊。”并从多方面说明了宋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内部具有完备的分工协作;四,“工业”是资本介入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黄康明先生根据“陶甿食工,不受艺佣,埽赁窑家,以相附合”的记载中设立贷款的条例和南宋时期关于“博易之务废矣”的记载,推测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确有资本介入。

其二,关于景德镇的城市地位。黄康明先生注意到,根据《宋会要辑稿》,宋代景德元年以前所设立的55座城镇中,只有景德镇直到如今依然存在,其在1949年前一直以该建制存在,且一直是靠一个产业支撑起自身的发展,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此外,景德镇的监政官自宋代就具有较高的地位,景德镇的商业税收在宋代跻身前列,景德镇亦具有绝佳的地理优势,从以上种种方面,黄康明先生讨论了景德镇自宋代以来的特殊城市地位。

其三,关于景德镇的城市形态。黄康明先生提议,“景德镇的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他提出,早期景德镇的窑业是作为农业的附属而存在,而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资源的聚集和技术的转移都由农村偏向城市。龙窑的改造、良港的形成,都显示出景德镇的城市面貌在动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形成,对此,黄康明先生提出期许——若能够利用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揭示宋代、元代、明代等不同时期的景德镇城市面貌,将会解答许多疑惑之处。而另一方面,景德镇城市的不断壮大,又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一个互为完善的过程。纵览世界,景德镇的城市形态可以称得上绝无仅有。

其四,景德镇是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创新沃土之一。景德镇陶瓷自唐代起就生生不息,千年窑火从未断绝,除了瓷土资源好、烧造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等原因,黄康明先生认为,其根本动力在于中华民族创新之魂在景德镇遍布各地的投射。如针对不同时期的原料变化与社会需求,景德镇一直在动态变化与创新,适应着新风向与新风尚。在此,黄康明先生特别从陶瓷制作和科技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景德镇不同阶段的瓷器原料成分含量问题。他指出,景德镇不同时期窑炉的演进,陶瓷造型与装饰,以及窑业布局的变动等,都值得进一步的发掘与诠释。

其五,景德镇是充满活力、包容开放的全球化城市。黄康明先生指出,不论是宋元明时期的城市人口构成,还是景德镇中随处可见的天主教堂、妈祖庙,亦或者是瓷器中流淌着域外血液的产品如青花瓷、珐琅瓷等,都说明景德镇在密切地对外交流,不论是面向域内还是沟通域外。这方面复旦大学做了许多有趣而深入的研究,黄康明先生也期待有更多成果的呈现。

在讨论环节,刘朝晖教授对黄康明先生所提示的观点表示赞成,他认为,景德镇产业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历史都应该继续深入发掘,对比与之相邻的徽州之徽学研究,景德镇的地方史与瓷业社会史研究依然道路漫长。

景德镇陶瓷大学李松杰教授表示,黄康明先生的分享令其受益良多,他一直以来都注意到景德镇的城市文明体系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政治中心,目前也在特别关注景德镇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潘艳教授对景德镇的城市考古提出了建议,对其前景作了展望,并表示这样的工作将会帮助学术研究更进一步。对此,黄康明先生回应到,他一直以来都特别提倡,景德镇要做原生态、原文化、原真性的研究,这不仅仅针对瓷器,还面向一系列遗址、房屋、码头、道路,若能在历史区间内厘清景德镇的城市面貌,这将具有不得了的贡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李传鑫认为。景德镇具有非常合理的生产方式,又远比工业化的城市要先进得多,它既保留了工业化的批量化生产方式,同时又留余了人在其中进行创作的空间。景德镇发达的产业链是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其本质从未改变。另外,也有同学从瓷器原料成分变动、景德镇与域外的沟通等方面与黄康明先生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场氛围热烈。

刘朝晖教授总结发言指出,黄康明先生极富有个人思考且站立于更宏观、更高远的角度来看景德镇,这令人感触颇深。而如何更好地串联起器物、产业及其背后的地区和城市,将是研究景德镇、深挖景德镇的极其重要的方向。

——————————

摄影:比罗冈 樊晔亲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