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研人员“容错纠错”机制建设的三大误区和保障策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主要基调之一。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指出“科技创新是根本,决定着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的发挥”。可以说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科研人员的探索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时,容错纠错机制对于促进创新和提高研究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不少企业在科研人员容错纠错机制建设中存在着不少误区。
一、科研人员容错纠错机制建设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将科研人员的探索失败等同于容错纠错
科研人员的探索失败并不等同于容错纠错。探索失败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在尝试新的方法、技术或理论时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目标的情况。
这种失败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问题,调整研究方向,最终实现突破。
容错纠错指当事人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和履职尽责工作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失误和错误,但不违反党规党纪、法律规定和政策规定,督促当事人及时整改和纠错纠偏。
因此,对很多国有企业的科研人员来说,心理上很难接受将科技创新中的探索失败用容错纠错来对待。
误区二:将干部的容错纠错等同于科研人员的创新失败
干部的容错纠错并不等同于科研人员的创新失败。干部的容错纠错通常指在政府或组织管理中,对于干部在工作中可能犯的错误给予一定的宽容度,并通过纠错机制来帮助改正错误,从而鼓励干部敢于担当和创新。
科研人员的创新失败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技术限制、理论不足、实验条件等)导致的创新尝试未能成功。所以说创新失败是科学探索的一部分,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助于积累经验,调整研究方向,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将两者等同会忽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环境,干部的容错纠错更多地与组织管理和政策执行相关,而科研人员的创新失败则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两者都需要适当的机制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但它们在目标、过程和影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误区三:将上级单位的容错纠错政策等同于本单位政策
上级单位的容错纠错政策并不等同于本单位的容错纠错政策。容错纠错政策在不同的组织层级和单位中有不同的实施细节和侧重点。
1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上级单位的容错纠错政策是基于更广泛的视角和目标制定的,考虑到整个组织或系统的需要。本单位政策则更具体,更贴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2政策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
上级单位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框架或指导原则,而具体的实施细节需要由下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充和调整。本单位政策则需要具体明确,直接指导本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决策。
3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机制
上级单位更侧重于政策的制定和监督,而具体的执行则依赖于下级单位。本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执行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4政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上级单位的政策需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本单位政策则更加灵活,能够根据本单位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5政策的更新和修订
上级单位的政策更新较为宏观,影响范围较广,更新频率较低。本单位政策需要更频繁的更新和修订,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二、机制层面如何保障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在机制层面保障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和挑战未知,需要构建一个支持创新、容忍失败、鼓励学习和改进的系统,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和支持性的研究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未知领域,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
基于中智咨询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
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尝试新想法和方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即使这些尝试可能失败。
1企业领导层要率先示范
公司领导需要公开支持创新和接受失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展示对创新失败的宽容,要旗帜鲜明的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科研人员创新失败站台、鼓劲。
2改变对创新失败的看法
将创新失败重新定义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负面结果,即便是所谓的失败了,证明此条技术路线不通,本身也是科技成果。
3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将庆祝成功和失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做好公开表彰和庆祝科技创新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更要在公开场合庆祝科技创新失败的案例,以展示对创新尝试的重视。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分享他们的失败经历和教训,以促进知识共享和团队学习。
(二)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国企的考核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显绩轻潜绩、重表内轻表外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创新意愿不强、内生动力不足。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包含多种指标,如创新性、科学质量、技术可行性、社会影响等,以全面评估科技创新的价值。
2找准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平衡点
在科技创新上要把握好表内价值和表外价值的平衡,这是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和成果的关键。因此,对科研人员应制定以创新和长期影响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避免过分强调短期产出。
3引入同行评审机制
利用同行评审或邀请领域内的专家提出对失败案例的专业意见,以评估其存在的科学价值和潜在价值,确保评价的专业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但不少企业在机制保障方面还不够健全。
1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文件
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结合上级单位容错纠错政策的大框架,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调整和细化,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同时,建立相应的机制来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和监督。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可设立创新基金,为企业内部的创新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奖励那些勇于创新和从失败中探索的人员。支持高风险但潜在回报高的研究,减少科研人员因失败带来的经济负担,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长期和基础性研究,减少对短期成果的压力。同时,对于取得重大突破或创新成果的科研人员给予特别激励。
3建立鼓励创新失败的跟踪机制
加强对科研创新探索失败的跟踪回访,及时掌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态。开展激励勉励谈话,帮助科研人员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同时,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勇于创新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引导广大员工理解科技创新的不易,让敢创新、敢担当、有作为在公司内蔚然成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