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电影节今日闭幕,电影之城的荣光与喜悦生生不息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4-06-23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随着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各项荣誉揭晓,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临近尾声。十天的时间,电影与城市相互定义,彼此启发,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最后一个周末,影迷们抓紧时间,线上线下积极“极限蹲票”,享受这个城市一年一度的光影狂欢。

在今年的官方海报里,“电影之城”背后金黄色的光晕中,是上海四家老牌电影院的轮廓——兰心大戏院、国泰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影城。而整个电影节,从建筑到城市里的人,从银幕中的昔日光影,到线下行业观点交锋中畅谈的未来,无不映照着这座“电影之城”的生生不息。

本届上影节官方海报的背景,是上海四家老牌电影院。

影迷用实际行动回答:为什么要去电影节看电影

最近十天,好电影是整座城市的“快乐源泉”。

有人在电影院里重新阅读了杜拉斯,有人在大雨中极限咬牙收了夜场塔科夫斯基,“全程全神贯注看完了,一分钟都没有睡!”有人因为没买到最热门的票,随缘买了小众印度电影盲盒,结果“好看到热泪盈眶”,还有人抢票时只买到了第二排“伤脖子”的座位,却意外收获了映后见面会与喜欢的导演近距离同框的机会。

据官方数据,本届上影节共放映1672场,举办88场观众见面会。其中,上海47家展映影院放映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共1636场,举办了82场观众见面会。

作为体现电影节展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主竞赛单元中,国别多元、风格多样的14部影片进行了31场放映,其中30场迅速售罄。主竞赛单元中,顾长卫、管虎、张大磊、魏书钧代表了当下华语电影创作老中青的中坚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人对时代的记录与思考。

聚焦导演前两部作品的亚洲新人单元,今年整体体现出亚洲电影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势头,动画片、纪录片、短片单元,集中呈现了金爵奖对当下电影审美的敏锐度和前瞻性。评委、纪录片导演段锦川感叹道:“这次在上海,我看到了让我非常激动的影片,那种反思、那种诗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策展人沙丹专程休假来看上海国际电影节,“到了上海,有一种在别处的感觉,这个假期我觉得非常享受,每天多的时候看四五部,少的时候两部,加上和各种老朋友见面,10天旅程排得满满当当。”

6月18日,沙丹出席上海国际电影节“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

在今年淘票票后台数据中,购票的外地ID占比近30%,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上海影迷发动外地亲友帮忙一起抢票,但从各大影院开辟的寄存行李箱服务中,也能发现不少外地影迷赶场忙的身影。

截至6月20日晚8点,今年的观影人次49.5万中,28%的外地来沪影迷中,来自苏州、杭州、北京的影迷数量分列前三位。据旅游平台携程提供的数据,6月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带动5万人次的异地用户来沪,酒店消费量每夜两万间以上,主会场上海影城周边2公里范围酒店在电影节期间每日满房,平均每日入住超5000人次。

为什么专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电影?在电影节开幕之前,抢票的热潮已经让它在互联网上破圈。为电影节奔赴一座城,是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践行,而电影节今年促成了成百上千场这样美好的相遇。

全新4K修复的亚洲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被安排在百年历史的兰心大戏院进行首映,促成一段“老电影回家”的佳话。修复经典传奇的并非传统电影公司,而是制作了人气游戏《明日方舟》的上海新兴的游戏企业鹰角网络。影游联动促使电影焕发新鲜的活力,复兴传统的同时,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探索创新。

《铁扇公主》海报

费里尼《大路》散场时,有观众吹起电影里经典旋律的曲调,让同场影迷感叹,“气氛绝了”。

《德州电锯杀人狂》散场时,上演了现实版“午夜惊奇”彩蛋,“皮脸”惊现在影院二楼侧边,影迷玩梗让现场体验感更上一层楼。

还有影迷发现,《红辣椒》后半段的梦境,发生在午夜十二点,而在电影放映结束时,也正好卡在这个时间,迷影情节带来的惊喜,也进一步增添了看电影的乐趣。

“皮脸”惊现午夜惊奇单元。图片来自网络

看电影的快乐,远不止电影本身。

coser“糟糕小姐”是今敏的影迷,这次她不仅自制《未麻的部屋》和《红辣椒》的票根,在现场发放给同场影迷,还盛装成为影片中红辣椒的样子前往观影。“第一次发‘无料’,交到了好多新朋友,还拍到了人生照片,是超级快乐的一天!”

糟糕小姐cos红辣椒

美琪大戏院作为今年“蝙蝠侠”的主阵地,也有coser坐镇。“蝙蝠侠”的“真身”在小红书爆料,两年前因为“自嗨”在美琪大戏院门口拍照的经历,如今让他成了在此处镇守的官方coser,而他还因为热心给影迷画画,被影迷团团围住,让他感叹,“当蝙蝠侠会画画的时候,就没人要合影了。”

今年的美琪是“蝙蝠侠”的主场。图源小红书网友笔记

为电影盛装的,也不止年轻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上了年纪的老影迷,穿上精心挑选的旗袍,专程到兰心看全新沪语配音的《乌鸦与麻雀》,看完电影,还能约上老姐妹们一起,在城市街头来一场年轻人最时兴的下午茶+citywalk。

沙丹评价,上影节的片子“包罗万象”,除了传统的经典影片,许多小众国家的冷门片也给了他意外的惊喜。此外,今年的皇后乐队演唱会、Talking heads乐队演唱会的电影版,也让沙丹觉得弥足珍贵,“随便你划拉的话,都有二三十部电影难以抉择。”

在社交网络上,“野生影评人”也让电影节的气氛在另一个次元空间里热烈着,“狂推”喜欢的电影,也为不太好的观影体验帮小伙伴们“避雷”。

“没人玩手机,没人吃零食,没人踢椅子,所有人都会静静地等到片尾成员表滚到最后一行,然后一齐鼓掌;退场的时候,还能听到别人讨论电影情节,讲述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这是影迷们向往的“天堂电影院”。

在影迷群里,格式粗糙的电子文档表格,以一种最质朴直接的方式,记录着看电影的人们每一天的喜怒哀乐。网络上,关于“出警”的话题热度不断,虽偶有摩擦,也是对观影文明礼仪极好的普及机会。

影迷eeeeeeee在大光明和上千名观众一起完成一场《低俗小说》的完美体验后,在小红书上深情写下,“有一千个你和我一样,逃离自己的人生坐标,来做一场共同的梦……”

小红书影迷eeeeeeee的笔记

“上海限定”为电影节把仪式感拉满

属于电影之城的快乐,怎么能少了影院的参与。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场所,今年16个区的47家影院更新换票机、升级字幕机,还提供各种贴心定制的专属周边和套餐。“今年影院特别卷”,每家影院都在提升影迷的参与感上动足了脑筋。

从前些年的盲盒,到今年的集章,电影院越来越紧跟年轻人的风潮。不同电影院里,不同的印章各有特色,作为上影节的“期间限定”,印章和限量票根、周边在社交网络上走红,成为本届上影节最热门的“时髦单品”。

集章成果展示

配合官方发布的“城市漫步文艺漫游图鉴”,大光明电影院、国泰电影院、兰心大戏院等10家打卡集章影院,每家影院都有统一的“26th SIFF”印章,以及一个专属于影院、体现影院建筑特色的印章。而万达、百丽宫、白玉兰等影院,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主题印章。让影迷们在看电影的同时,更多一份参与的乐趣。

被影迷昵称为“观影宝典”的《市民观影手册》,时隔四年回归,因为广受欢迎,一度供不应求。首次加入电影节展映场所队列的兰心大戏院,每天推出一期《兰心十日谈》纸质宣传页,古早风味十足。

《兰心十日谈》

这几天,上海影城门口的展品售卖处,带有中国电影龙标的邮政信封,吸引了许多观众排队,被影迷封为“最值得入的周边”。比起集章和票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邮票还吸引了许多中老年人的热情参与。

邮票

在形式多样的售卖单品中,官方票夹15元的亲民价格荣膺“最实用的周边”美誉,许多影迷表示,打印出来的纸质比较薄,一折就弯,票夹就为影迷保存完美回忆提供了“庇护所”。而多个观影团,也根据不同的电影主题制作相关票夹,在现场不定期发放,为影迷增加惊喜。

开“纪念票根”之风的美琪,今年用自家设计的纪念票根组成“排片墙”,由于限量166张,一些“志在必得”的影迷们,甚至提前两三个小时,就去剧院门口排队。

美琪大戏院用自制纪念票根组成排片表

影迷西西因为赶地铁在电影《想象之光》结束后就匆忙离场,结果在地铁站里,一位小哥哥看到她背着电影节的袋子,主动上前来询问是否刚刚看完《想象之光》,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小哥哥给了我一张纪念票根,扬长而去。我突然觉得,电影节真的发生在城市的每一个空间里。”

沙丹在上影节这些天的行程里观察到,“上海这边的观众,有很多本身自发的电影之外的互动,比如说物料衍生品,影院和影迷会自制一些票夹、票根来发放,非常有意思,也给未来整个电影行业非常好的启示。以前看电影,看看就完了,把电影院当作一种纯粹娱乐的场所,现在电影院更加体现社交的互动,是在通过电影的方式,连接起影迷之间的友谊。”

宛平剧院、曹杨影城等交通并不那么便利的影院,今年也以优质的服务,收获了社交网络上的粉丝。有人在夸夸文档的表格中表扬宛平剧院的小哥哥带领迟到观众进场时,“会半跪在地上、给过道打灯,方便找位置和通行,也不影响到旁边人,太贴心了。”也有人意外于曹杨影城,“原以为社区影院,老年观众多会让观影秩序差,没想到观众都很专业,氛围特别好。”

影院的温度,是上影节的好传统。每年从开票起,为了方便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上海各大影院的工作人员都在线下安排工作人员,为老人家们购票。刚修缮一新的国泰电影院,今年以全新形象迎接广大影迷,知道这个影院的老年影迷多,影院还提供热水、医疗急救包、毛毯、寄存行李、轮椅等服务。

今年,能“耽误”看电影的事情真不少,上影节组委会联动城区部分影院、结合沿线景点,策划“携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线,影迷在匆匆赶场之余,放慢脚步欣赏上海,也成了上海电影节别样的打开方式。

Cinema Walk主题线路↓↓

线上的参与、场景的拓展、外延的扩大,令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辐射力以几何级上升。

在普陀区普熙金融广场·PUSH艺术中心举办的未来影院单元,汇集全球顶尖的头显硬件供应商,为市民带来26部来自国内外的沉浸式体验佳作。5部国际首映、5部亚洲首映、6部中国首映的19场放映,吸引了逾千名市民前来体验,预约平台“想看”关注度超1万。

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系列活动之一,拉美风情嘉年华在比斯特购物村展开,除了呈现精彩的拉美文化表演,四天吸引了7000多名游客的参与。

黄浦文旅集团召集区内大光明、和平、国泰和黄浦剧场四家展映影院和南京路、淮海路两大商圈,发起凭票根享优惠活动等,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电影节及周边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与商业互动的良性循环……

上海国际电影节集聚文化、商业、旅游三方力量,以观影创造文旅消费新场景,为这座海纳百川的都市带来了新的消费活力。

“打造电影之城,不是说只是把电影本身做好,而是与电影有关的一切,都能在这个城市当中呈现出来。”沙丹感叹,“上海是把电影节当作一个文化名片去进行打造,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公共设施,都能看到与电影节相关的展示。这些天,走在任何地方,哪怕你不是影迷,你也会感觉到,在这段时间里,上海是属于电影的。电影是我们这个城市当中,此时此刻非常重要的主角。”

“电影之城”,不只是一句口号

在上海这个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过去10天,中外影人也汇聚在此,谈论当下对于电影,全球所面临的共通性的问题。

据统计,今年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88位海内外嘉宾齐聚。陈英雄、岩井俊二、比尔·尼科尔斯、赵德胤四位名家做客电影学堂,分享创作心得,畅谈对电影的感悟。贾樟柯、支菲娜等嘉宾均坦诚地呼吁更精细化、个性化的电影发行;AI相关的议题,几乎出现在每一场与电影有关的讨论中,黄建新、董润年、王红卫等电影人,一面畅聊“科幻新视野与新质生产力”,同时也对新技术保持着清醒与审慎;尔冬升像老父亲带孩子般,倾情向内地友商推荐香港的新生代电影演员;“一带一路电影联盟”已从首批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机构,扩增至48个国家55家机构,今年以“勇气之路”为主题的影展,精选18部影片在上海进行65场展映。上海之外,辐射半径扩展至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长三角六城……

陈英雄

导演岩井俊二

“出海”,成为了本届上影节金爵论坛的一个议题,电影人一面想方设法寻找开拓国际市场的渠道和机制,一面以冷静的态度直面这一热点。

除了电影本身,中国IP的全球化开发,也在各种挑战中渐成规模。张艺谋即将执导电影《三体》的消息,一经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披露,立刻引发国内外媒体一阵关注。而围绕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粉丝群的顶级IP“三体”,嘉宾们在专题论坛形成的共识是:“根植中国文化、挖掘精神共识、做好全球表达”。

王长田

在电影市场上,137家来自海内外的影视机构亮相市场展会,国际买家和卖家济济一堂。希望能将本国优秀作品带到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海外卖家,已经恢复到占据市场展商比例高位。新老朋友们带着交友、交流、交易的清晰目标来到上海,一批来中国寻找“好片”的国际发行商在市场里格外活跃。

从交易端,能觉察出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需求正在变化:东南亚买家从过去对中国艺术片的青睐,转向对中国商业大片表现出了更大兴趣;过去“出海”的中国电影主打当地华人市场,现在则在本土观众中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关注;电影作品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电影的宣发方式,也在各国引起了效仿……

本届上影节上,一系列新政策、新项目、新计划、新作品纷纷出台亮相。从红毯上一一闪亮登场的新片剧组,到头部电影企业的重磅发布,《蛟龙行动》《逆行人生》《解密》等聚焦个体命运、家国情怀、人文关照、时代共鸣的佳作,向观众预告着电影院里即将上演的精彩。

《逆行人生》海报

秉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上海国际电影节形成了不断打通、有机衔接的“6+1”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而今年,这一体系又交出新的成绩单。

本届电影项目创投设“青年导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创作中项目”和“制作中项目”四个单元,共34个项目入围,其中6个来自于上影节“青训营”的创投训练营。

自2007年设立以来,电影项目创投见证了98个项目进入制作,其中76部参与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展,57部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有38部又回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参展,有68部影片在国内外院线上映。

亚洲新人单元的最佳影片《这周五的游乐场》,正是2023年的创投入围项目;近年创投入围项目《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和《内沙》,也在本届电影节的“华语新风”单元进行了世界首映。

《这周五的游乐场》获得本届亚新奖最佳影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人才培养和作品孵化的周期拉长,通过全成长周期的常态化扶持培养,助力创作者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人才培育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质量、多元丰富的项目也吸引了近两百家国内外制片方、投资方和发行方的热情参与。

从默默无闻,经深耕细作,今年20岁的亚新单元,不断从中国及亚洲各国和地区发掘电影新人导演,扶持亚洲电影新生力量,如今已是亚洲电影界不可忽视的新人新作涌现平台。今年评委会主席曹保平则表示,要“放眼更广阔的亚洲视野”,无疑是对亚新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上影节上,电影人们并不回避当下行业遇到的困难,无论是金爵、亚新还是展映单元,映后交流中不难发现,导演们的新作,几乎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继续等待的“N年磨一剑”,新片发布会上的项目虽然重磅依旧,但数量已经肉眼可见的减少。各种主题的论坛上,无论是分线发行,还是科技带来的变革样态,电影人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家需要团结地用尽各种办法,把观众拉回电影院。

“我们发现,其实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当你的电影足够丰富,当你关于电影相关的空间足够有吸引力,比如说把电影打造成一个比较时尚的‘打卡地’的话,年轻人是有分享欲,有自己的主动性会去重新走进电影院的。”

作为一位专业的电影从业者,沙丹谈到此次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收获,“我们要保卫我们的电影院,某种角度来说,基于电影本身要去对空间做出更加复合的开发,把过去常规的电影院,变成更有复合性的电影的综合活动空间,这些都是对整个电影行业、电影发展的未来具有启发性的。”

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孕育,培育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锻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贯追求专业性的办节性格。

无论是上海电影局发布的“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让人看到上海重新激发电影荣光的雄心,还是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在新华路上挂牌,打开对未来全新的想象空间,或是影迷们主动自发参与,甚至“捍卫”上影节的热情,都让沙丹相信,上海今年大力推动的“电影之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影院的放映即将结束,长尾的效应还在继续。

电影节期间开启的“造梦现场”电影艺术展陈列7大主题单元、30余个国内外顶级电影IP、多位世界影史名人首次披露的亲笔手迹等幕后珍藏,不断发掘电影艺术的不同现场展现形式,展出将持续至9月17日。

与本届电影节无缝衔接的张园&茂名北路时代光影艺术展,将在户外放映“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展映单元中的两部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海上传奇》,这一区域融合了优秀历史建筑群落和城市更新的商圈,将继续用电影讲述上海的精彩。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