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复旦首位盲人研究生:论文关注残障者就医,希望回乡从事盲童信息技术教学

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2024-06-22 10:1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朱苓君从复旦大学毕业。“复旦大学”公众号 图

这个夏天,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2级研究生朱苓君毕业了。

双目失明的她已顺利拿到学位,即将走出校园,入职无锡特殊教育学校,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实现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接棒”。

6月21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也与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签署实践基地合作备忘录,让“助人自助”的理念落地生根。

消除“抱歉感”,为残障群体发声

“能够顺利毕业感到很开心,离不开复旦的全力支持、老师的培养与同学的关心。在复旦求学过程中,我最想感谢的人是导师赵芳教授。”毕业之际,朱苓君特意为她的导师、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系主任赵芳送上写满感恩寄语的贺卡。

出生在江苏无锡,朱苓君先天双目失明,四个月大时她通过手术获得了一定光感,但只能看到周围世界的隐约轮廓。由于无锡当时没有盲校,朱苓君的父母将她送到了上海市盲童学校,朱苓君凭借努力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又以优异成绩保送复旦大学。

朱苓君的硕士学位论文电子封面。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图

“朱苓君在学业上非常勤奋有毅力,我们对她从来没有相比其他同学放低标准,她能够走到今天,跟她自己的努力大有关系。两年来朱苓君没有缺过一门课;读屏软件读不了图表,她只能靠同学的讲述去理解;她的毕业论文前前后后至少改了十几稿,从来没有怨言。在这两年中,她一直在挖掘潜能、突破自我极限,这样的过程让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找到自己的价值。”导师赵芳如是说。

“自助”之余,赵芳注重引导朱苓君获得“他助”,并帮助她消除身体残障带来的抱歉感。

“因为视障,我常常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寻求帮助。但赵老师始终鼓励我,残障人士是有平等权利的,例如医院能够让普通病人自主就医,残障人士也应该享有自主就医的权利。不用因为先天原因麻烦别人而感到抱歉或感恩戴德,赵老师鼓励我为自己发声,也为残障群体发声,要让残障群体有更多的能力、更强的权利意识。”朱苓君如是说。

朱苓君与导师赵芳讨论论文。“复旦大学”公众号 图

在赵芳的指导下,朱苓君的硕士毕业论文以《残障者就医服务困境、需求及对策研究》为题,关注残障人士在自主就医过程中的困境。她也将论文研究与新华医院的实习经历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给医务人员开展一些残障友好理念倡导活动,比如向医务人员展示视障人群怎样使用手机和电脑设备,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残障人士独立自主就医的需求,给残障人士提供人员引导、手语翻译等,帮助残障人士更有尊严地实现独立就医。

从受助、自助走向助人

对朱苓君而言,在复旦读研究生的两年,是硕果累累的两年。

她两次获复旦社工专硕优秀奖学金,获评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获得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交通银行全国残疾大学生励志奖学金等荣誉。

“如果靠我个人或师生们的努力帮助朱苓君,是没有办法做到的,背后离不开复旦的包容支持和人文情怀。”赵芳说道。

据复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夏学花介绍,在朱苓君尚未入学之前,学院早在当年3月份就已和华东师范大学方面沟通,了解其日常生活环境中会遇到的琐细困难,以预先完成硬件和软件上的准备。

复旦研究生院在朱苓君入校入学前,也贴心安排好爱心宿舍,宿舍楼外设有无障碍通道,浴室和洗手台都加装了扶手,为其经常去的教学楼洗手间张贴了盲文标识。

“研究生院为了避免我上课路上经过两个红绿灯的危险,专门调整了我所有课程的教室,到距离我最近的四教,这样全班68名同学和社会工作学系的老师们,每次上课都特意要从文科楼、文科图书馆穿两条马路来上课。”朱苓君表示,“学校、家人的支持培养,让我逐步成长为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我将不断寻找着让爱传递的方式。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循环。”

今年9月,她将前往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职。

朱苓君借助盲文点显器进行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图

朱苓君表示,自己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对盲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和精准的需求评估,连接多方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同时,也因为自己“局内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希望给予盲童和他们的家庭更多共情和心理支持。 

“要让盲童们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提升盲童熟练掌握使用读屏软件的技能非常重要。” 朱苓君表示,目前大学没有盲文教材,视障学生只能靠听读屏软件,朗读电子书来学习。

“因此我希望从事针对盲童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方面将读屏软件使用技巧传授给盲童,另一方面也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提升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多的电子书和网站能够支持读屏软件的识别,推动《马拉喀什条约》的应用,让盲童能够平等、及时地获得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电子书,助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朱苓君说。

    责任编辑:陈悦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