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电影之城”的气韵与神采

周佳
2024-06-22 08:51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文艺 >
字号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影片达460多部,超1600场次。除金爵奖的参赛影片之外,还有首映、“一带一路”电影周、地球村、多元视角、科幻电影、向大师致敬、特别策划等多个单元不同系列的展映,可谓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此外还有一系列论坛、讲座和交流等相关活动。全球范围的电影人和影迷在上海相互交流,引出一段段关于电影的佳话,让六月的上海到处洋溢着独特的文化气息。

6月17日电影节放映了新配沪语版的经典电影《乌鸦与麻雀》。SIFF经典单元展映了吴永刚的名作《神女》,特别策划的“城市·光影”单元也精选了不同时期的九部上海题材电影。这些影片的展映组合产生了编年史的意味,使人在回味光影艺术之余,也促发了对电影之城的体悟和思索。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

从历史角度看,电影本身即为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产物,从一开始便诞生于并始终参与着城市现代性的建立和展开。一方面,电影行业的拍摄制作、发行放映和市场消费等各环节,包括其间涉及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等,都依托于城市经济的资源协调、城市空间的建设布局和城市文化的互动传播等城市运行生态系统的成熟完善。另一方面,观众在影院观影而发生的视觉体验和由此衍生出的文化生活,也一直都是现代城市生活体验的重要部分,换言之,电影参与着城市的建构。因此,长期以来,电影行业和电影文化的发展程度,经常被人们当作衡量一个城市的繁荣水平与文化活力的重要标志。

上海在一百年前已是远东第一大都会,上海电影的历史也有百年之久。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上海电影几乎就代表着中国电影,几经变迁而发展至今,上海与电影之间的不解之缘和曲折历程,已可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也是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文化渊源。

当电影还处在早期默片时代时,上海的电影业便与世界同步发展。在早期电影人的努力下,还诞生了一系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在市场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准。1934年的《渔光曲》在莫斯科获得国际奖项,本次展映的《神女》也是同一年国产电影的翘楚,该片关注城市底层女性的生活境遇,借鉴表现主义的手法,用光影对比渲染上海的城市生活空间,用情感指向强烈的构图与视觉隐喻,形成了中国早期城市电影的独特影像美学。

1934年电影《神女》里的上海城市景观

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极端动荡的岁月里,上海电影人历经磨折,但依然本着旧邦新命的激情和勇气,推动国产电影的蓬勃发展并取得傲人的成绩。不少电影史家认为,在《渔光曲》《马路天使》等片开启的早期电影优秀作品序列中,有些创作理念和表现技法已超前国外十年,在世界范围内也应属于同时期最好的现实主义电影之列。本次展映的《乌鸦与麻雀》(1949)也是一例。影片描绘一群上海普通市民在时代巨变之际为保住自己的住房和生活而奋起抗争的故事,当年赵丹、吴茵、上官云珠、孙道临等著名演员塑造的人物群像,以及电影展现的特殊时期的上海城市空间,到今天看来依然明快动人、生动鲜明。这次播放的版本新增了沪语配音,使这部构思巧妙、情节精彩、镜头和场面都灵活而富有表现力的经典电影又焕发出崭新的视听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又接连奉献了不少经典之作。《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是第三代导演展现上海近现代史上英武不屈的革命传统的力作,而今年电影节首映的则是郑大圣导演的同名舞剧电影,在歌舞片类型传统并不十分发达的国产电影里,舞台中音乐与身体动作交织的书写是高度形式化和风格化的,因此该片的观影体验也是相当亮眼和感人。

2024年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改革开放使上海电影焕发新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电影既继承了早期电影关注城市平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以不断更新的文化意识和影像使命,以复杂多变的形式整合着城市的空间与视觉形式,捕捉上海城市空间与人文风貌的巨大变迁。本次展映的以上海船厂工人生活为题材的《都市里的村庄》(1982)和相当前卫的荒诞喜剧《绑架卡拉扬》(1988)都是如此。在这两部风格差异很大的作品中,上海这座城市和年轻人的生活、情感与追求,都与此前和此后的电影不同,显出如今看来未免陌生的城市氛围,为观众填补了空白。

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上海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飞速更新的九十年代,城市与人的恒久命题又进入新的阶段。电影《股疯》(1993)和《横竖横》(2001)仍然延续上海电影的文化传统,聚焦市民生活处境。从饮食起居的生活空间到激变冲突的生活观念,从人生坎坷到价值抉择,两部影片都描绘了经济转型和变革大潮对上海普通市民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前者将大时代中的上海市民在强烈的物欲刺激与驱动下历经梦幻人生的故事演绎得精彩跌宕。演员潘虹活灵活现的精彩表演令人想起《乌鸦与麻雀》里的人物群像,上海这座城市在电影中也显得格外热气腾腾,熙熙攘攘。后者则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出演自己的故事,展现船厂工人下岗再就业的悲喜过程,影片里的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的剖面为观众带来三十年前的上海生活和上海人的模样,勾连出许多市民的回忆。

1993年潘虹主演的电影《股疯》剧照

与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相随的,是上海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等方面的持续提升。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成为这座城市的辉煌时刻,同年《海上传奇》用口述形式记载了上海百年来的代表性人物,从别样的角度演绎了电影、城市与个体叙事的关系。《爱情神话》(2021)则聚焦上海一群具有小资情调的中年市民生活,城市生活空间在本片中被浓缩为一方浸透了原“法租界”浪漫色调和优雅品味的小天地,又时刻透露着当代海派生活的精致时尚的细节,其贴近生活的角度,享受生活的宗旨使观众感到明快爽利,而中年人面对苦恼尴尬时的戏谑和自嘲,又使人想起早期经典上海城市电影的喜剧传统。

综合来看,本次电影节“城市·光影”单元和其他环节所展映的这批电影,具有上海城市电影的特征,也暗含着深入思考和解读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线索。这些电影里包含着城市的空间形式和文化肌理。不仅于此,还为了解上海这座城市创设了认知基础。

曾有学者形容美国的城市似乎从银幕中走下来一样。同理,上海正因拥有大量的电影,也早已是电影里的城市,许多人是从电影开始认识上海、熟悉上海和热爱上海,上海也越来越像电影一样充满理想和希望的人性光芒。从文艺审美和学理认知的角度,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意蕴和内涵是无限丰富的。

近年来,上海电影市场在影院数量、票房、人次等数据连续位列全国第一, 并出品了多部优秀电影,电影文化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日益显著和重要的角色。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年度的盛会,从创办之初就承载着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当代全球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中的定位和期许。三十年多来,电影节也始终参与塑造和推进着上海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也成为上海在国际上发挥日益增长的文化影响力的平台和载体。本届电影节大规模、全方位的竞赛、展映、行业论坛和活动,电影人和影迷们的极度热忱与倾情投入,凡此种种,都凝聚并展现着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气韵与神采。

    责任编辑:徐美超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