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类首饰别再戴了,相当于“慢性毒药”
周阿姨今年52岁,上个月生日的时候女儿送了她一对银手镯,她对此爱不释手,天天都戴着。上周她因为病毒性感染发了高烧,结果第二天烧退后就发现整个手镯都被“烧黑”了。
出门买菜的时候,周阿姨跟邻居说起来这事,没想到邻居大呼这是好事:
“早听闻银手镯能吸毒,这不就说明了吗!变黑就是吸附了毒素导致的,生病就是体内有毒,病好了就是体内的毒已经被排出了。”
对此,周阿姨觉得半信半疑,银手镯真的有这种功效吗?
01
长期戴“银手镯”
变黑是身体在排毒?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样的说法,佩戴的银饰变黑与体内毒素排出相关,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河北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武耐英表示,银饰变黑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化学反应。银首饰会变黑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产生了氧化银,长时间贴身佩戴,身体产生的汗液内有氯离子、钠离子,这两个物质都是电的良导体。接触到汗液时,银饰会加速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黑色的银锈;
二是产生了硫化银,也与身体的汗液密切相关。人体内的蛋白质内多有硫元素存在,排出的汗液内会有部分硫离子,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会与银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银。
而且,银还会和空气内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银附着在表面上,导致银饰变黑。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那有些人也长时间佩戴银饰,但他们的就不会变黑,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主要与个人生活的环境、体质以及饮食的保养相关,一些人本身很少出汗,或是所处的环境内硫化物含量很低,这些都会与银饰不变黑存在一定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厂家在银饰生产时会在外围镀一层保护剂,可有效延缓银饰的氧化速度。
02
金银首饰有辐射,
戴了会致癌?是真的吗?
还有传言称,金银首饰内有放射性物质,长期佩戴会增加身体的患癌风险,这是真的吗?
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金矿多与放射性元素镭、钴等共生一处,开采、冶炼首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残留一些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蓄积到一定量时会产生全身性伤害,甚至会诱发癌症。
实际上,金和银都不是放射线元素,只不过金的同位素具有放射线,在放上1年左右放射性就会消退,其性质也会趋于稳定。且正规的厂家会对此进行处理,让首饰达到人体可佩戴的标准,对此无需过多担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让首饰美观度提高、降低成本,会在首饰内添加镍、铅、铬等金属。长期接触这些物质超标的银饰,可能会导致患者全身过敏、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等,严重的还可能诱发哮喘、皮肤癌。
在首饰内加入铅可降低成本,国家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是含铅量<1%的饰品就符合标准,不会给健康带来额外的风险,日常购买饰品一定要去正规的渠道。
03
海关发现超强辐射吊坠,
相当于做近百次胸片!
近几年,一款自称随身携带便可“强身健体、好运连连”的能量石风靡互联网,不少人争先恐后地购买,然后就是这样小的一块石头却会给人体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2023年10月,大连海关发现一位旅客携带的“保健石”核辐射超标,超出了现场本底值的1050倍。仪器分析显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一般情况下,做一次普通胸片的辐射剂量为20微西弗,把这袋石头放在身上一天,相当于做了近百次胸片。
除了招摇撞骗的能量石,还有一些日常佩戴的首饰也可能暗藏健康风险,值得引起注意。
1、鸡母珠饰品
鸡母珠的毒性来自于其内里的鸡母珠毒蛋白,仅需要3μg的量即可致死,而1颗鸡母珠内有3mg以上的量。完整的鸡母珠是无害的,我们不能保证在佩戴过程中完全不会让其破损,所以还是远离为好。
2、朱砂
朱砂色泽艳丽,素来有软红宝石的称号。但它的颜色有多好看毒性就有多强,其内里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可通过皮肤吸收入体,长时间佩戴会损伤神经系统、肝肾。
04
我们该如何安全选择和佩戴首饰?
佩戴首饰可以让形象得到很大的加分,但佩戴的前提一定是要安全,这几件事尤其要注意。
• 注意看元素含量
正规的产品会标注内里的元素含量,在购买时要注意查看标签,如铅、汞、砷等元素最大量为1000mg/kg、K金饰品需要镍含量<5%。
• 不要贪小便宜
购买饰品一定要去正规的场合,切不可贪小便宜购买路边摊、抽奖的东西,可能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 留心索要票据
买完饰品后要留存票据,如质保单、销售单据以及检验证书等,查看票据上的信息是否与商品一致,在之后出现问题时也能更好维护自身权益。
银饰变黑并不是身体排毒的表现,对此不要过度迷信。日常佩戴首饰一定要去正规的场所购买,避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资料:
[1] 《银手镯变黑是“健康预警”?长期佩戴真的能吸出体内的毒素?》.广西疾控 2023-04-05
[2] 《这种“石头”一天辐射量相当于做近百次胸片!千万别带回家!》. 健康时报 2023-10-30
[3] 《央视曝光!这些首饰别再戴,辐射、重金属严重超标,家里有的赶紧扔!》. 我是大医生官微 2024-05-2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