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国铸盾》:还原中国的原子弹之路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4-06-21 09:5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和“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一书。6月20日上午,该书新书首发暨俄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由荣正通撰写,从国际背景、国内环境、中国领导人决策过程、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努力过程、指战员和工人等全力配合等多维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原子弹的诞生过程,填补了该领域图书的空白。

书中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在当时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空间、赢得了时间。

荣正通介绍,该书创作缘起于202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吴雪梅老师建议他写一本介绍中国原子弹研制历程的书,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接下这一创作任务后,荣正通很快与出版社在写作目标、定位、书名、框架、逻辑、文风等方面达成共识。随后,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可信或比较可信的史料,开始撰写。在写作过程及初稿完成后,荣正通均与吴雪梅反复讨论修改,力图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做到通俗易读。

荣正通提及,在创作过程中,最大困难是史料考证,“关于一些历史细节,很多权威资料因为定位宏观,所以没有提及。那些提到相关历史细节的资料有时内容不一致,有时文学色彩过于浓厚。”为此,他请教了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景等多位领导专家,还原历史史实,确认历史细节,纠正参考资料错误。

“此前国内已经出版了多本介绍中国原子弹研制历程的书。本书的创新之处,一是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写通俗读物,追求内容可信,二是强调国际视野,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看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荣正通表示,通过这次创作,他既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历史,也接受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洗礼,未来希望继续在这一领域研究创作。

“关于原子弹的图书,市场上有一些,但多是讲中国发展原子弹研制过程这件事本身。把中国研制原子弹放到国际大环境、历史长河中、国家发展中来看待的,这本书是第一本。”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填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历史图书的空白,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优秀读本。

俄文版权输出签约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景既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后来也成为该领域的管理者,再到后来参与中国和平发展核能工作,对中国核工业发展饱含感情。他充分肯定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当代价值。他认为,该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研制核盾牌这一历史大事件,既有宏观视野,也有生动的微观描述,“这本书里讲到了潘多拉魔盒是怎么打开的,讲到了中国在核威胁下的历史大背景,讲到了中国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是如何做出战略决策的。同时,也讲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指战员、一线工人奋力拼搏的生动故事。这本书全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奏的这首史诗级事件,读来荡气回肠。”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华栋表示,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是精神的火炬。“当下,讲好这个历史故事,更可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国铸盾》不仅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秀图书,更是建立民众文化自信的图书,它将启发读者思考国家的担当,思考个人的使命,从而进一步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