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理解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发自苏州相城
2024-06-21 09: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讲到‘世界’,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英语世界,欧美世界,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世界,这个定义本身需要被重新思考。我认为‘世界’本身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答案。”

6月20日,苏州相城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世界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的一番发言,引来热烈的掌声。

这一天,毕飞宇、程永新、迟子建、格非、贾平凹、邱华栋、阎连科7位中国作家,与来自世界各地、涵盖各种学术背景的40多位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本文摄影:张真瑞

听作家怎么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作家和中国作品走出国门,为中国当代文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看来,本次会议将中国当代文学放置在“世界中”,是非常高妙的设计,既是对当今现实的回应,也是对文学未来的思索。

邱华栋

“现如今,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中国读者、作家、学者关心。比如世界在哪里?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世界文学?当中国文学与这些概念发生化学反应,又会将我们的阅读、写作、生活引向何处?”邱华栋还提及我们面临着诸多具体的新挑战,比如——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定义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毕飞宇

 

毕飞宇表示,作家是以个体作为书写对象的,尊重个体是他必然的取向,然而,对象是一码事,目标则是另外的一码事,“在我的写作目标里,我不可能排斥普遍性。普遍性意味着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重点反而在普遍性上,我翻来覆去的书写,也许就在这里。普遍性需要更深的理解和更开阔的兼容。”

格非

 

“不是说当代作家的小说就有当代性。”在阅读与写作中,格非对“当代”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引用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的观点,认为仅仅按照时间划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不同时代里的人,是否都能在一部作品里找到和当下生存切身相关的存在。

贾平凹

反思自己的写作,贾平凹直言对自己有两个方面的不满意,一是对外,即在世界视野中,目前尚未产生出真正可以影响国外作家的作品。二是对内,即面对我们的民族文学与文学史,当代文学写作里似乎还没有产生一个像阿Q那样家喻户晓的人物。

程永新

大家也谈到了文学翻译。在程永新看来,论及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李文俊等一代文学翻译家功不可没。他们带来了许多世界文学经典,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从而一步步有了今天丰富、庞杂的创作景象。

迟子建

迟子建提到,文学不像音乐和美术,如果没有翻译家,我们很难感受到异域文学的魅力,而这份文学魅力里,也有翻译自身的魅力。她希望译者和作者之间能就作品的内容和细节展开充分沟通,文学翻译只有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才能完整呈现一个作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世界从眼前开始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世界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本身也耐人寻味。

在王德威看来,“世界”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一个过程与进程。它是一种召唤,促使我们在生存的情境中思考、摸索、揭示那些我们未曾思考或发现的现象。因此,“世界中的”也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它不断地重新发现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各种关联。

而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对于“当代”的独特定义——“当代就是那些直视此刻当下的人,如此专注,看到的不是光明,而是黑暗”——也提供了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思考角度。王德威认为,真正的作家与学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属于他们时代的独特光芒,即便在黑暗中,也能发现那一抹幽暗之光,“他们既能看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也能预见到未来的可能性。他们知道如何看见并书写现在,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与缝隙。”

王德威

在题为《世界从眼前开始: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主旨报告中,王德威特别提及“眼前”一词,强调了一种临场感,一种洞察力,一种识别当代问题的能量。

他想到了鲁迅,想到了那句“自在暗中,看一切暗”。“早在1930年代,鲁迅便已然展现出一位当代作家的风范。这里所指的‘当代’,并非仅限于1930年代,它同样可以指向我们的当下,乃至遥远的未来。鲁迅对于黑暗的探索与解读,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期待更多人能够像鲁迅一样,具备看见并诉说黑暗的能力。”

虚构与叙事的力量

邱华栋的《哈瓦那波浪》、石一枫的《漂洋过海来送你》、陈济舟的《我走遍所有的南方寻找你》、陈楸帆的《荒潮》、林棹的《潮汐图》、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张贵兴的《鳄眼晨曦》、骆以军的《明朝》、韩松的“医院三部曲”、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程永新的《到处都在下雪》、贾平凹的《老生》和《山本》、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东北故事集》、林俊颖的《猛暑》、李维怡的《行路难》和《鬼母双生记》、阿来的《尘埃落定》和《云中记》、阎连科的《坚硬如水》和《日光流年》……

在王德威看来,这些华语文学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世界图景。对作家而言,“世界”未必在国境之外,或许就在此时此地。作家能以他们的笔、他们的思想,想象出各种广阔的世界。

“我们所强调的,乃是虚构与叙事的力量。”王德威说,通过文学,我们得以在无明中看见世界的全貌。在影视作品、大众传媒乃至各种数字化社交平台上,我们也无时无刻不运用着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力,试图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由虚构力量所激发的‘幽暗意识’起自个别的想象,异端的洞察力,却成为文学批判现实,想象未来的重要契机。”

以文学,重新进入中国、进入世界

早在2005年,从“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出发,哈佛大学东亚系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就共同举办了国际青年学者会议。近二十年后,当年的青年学者纷纷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有关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关联性的探讨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和季进的策划下,此次“世界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阵容强大,包括学者艾喜、陈芳代、陈济舟、陈婧祾、Ezra Tandela、关诗珮、蓝静莎、李思逸、罗福林、马筱璐、莫加南、曲洋、涂航、张恩华、张历君、陈汉萍、何平、何同彬、李静、李蔚超、邱田、宋炳辉、王春林、行超、杨辉、杨青、叶祝弟、叶子、余夏云、曾攀、张学昕等,以及苏州大学本校的学者。

在20、21日两天时间里,他们从“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地方性与世界性”“跨文化与翻译实践”“文本与叙事”“他者之眼与海外传播”“空间、元小说与华语文学”6个方向出发,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从文学的角度重新进入中国、进入世界。

“在当前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成为了我们尤为关注的重要议题。这次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参与,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王尧表示,作家毕飞宇笔下的“王家庄”,恰似一个缩影,象征着世界中的当代文学这一重要话题,“而今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无疑值得我们展开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本次研讨会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组、苏州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不仅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作家,还有许多对文学充满热情的年轻学子。

20日晚,毕飞宇、程永新、迟子建、格非、贾平凹、邱华栋、阎连科还走进苏州大学,展开了“在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圆桌论坛。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