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展|董其昌大展之外的“焦虑”,帕蒂轻松玩味的当代态度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本期评点的展览有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大展”,特展或许因太好,关注度太高,而使得展厅内外都弥漫着一股“焦虑”的味道;北京木木美术馆的“尼古拉斯·帕蒂”个展呈现出艺术家以独具一格的作品,将传统艺术主题注入了一抹轻松而值得玩味的当代态度;而英国谢菲尔德的“马丁·詹金森摄影展”则追溯了詹金森30年的职业生涯,以及谢菲尔德这座城市的政治和社会历史。
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展期:2018年12月7日 - 2019年3月10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
票价:免费
点评:就董其昌特展而言,一方面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书画主题展,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在上海博物馆董其昌特展的展厅内外,都弥漫着一股“焦虑”的味道,这焦虑来自何处?
评星:五星
在文化界引起轰动的上博董其昌大展的策划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但笔者在上海博物馆董其昌特展的展厅内外,感觉都弥漫着一股“焦虑”的味道。
展厅外,是谁在贩卖关于展览的“焦虑”呢?
展览甫一开幕,售价1980元人民币的图录在各大微商那里,先是取消折扣改为原价销售,又传出即将售空不再加印的消息,这都可以理解为销售模式和手段,符合一般的市场规律。这就掀起了一股抢购、求购的热潮,一些原本表示不买的“潜在客户”在“焦虑信息”传出后,也并不那么矜持了,纷纷解开了腰包。
在展览开幕前一个月的时间里,上博官方公众号一直矜持地发布着关键信息,这可以理解。在展览开幕的时刻,上博官网和有关媒体最早发出了最为关键的展品目录和换展日期,一时间“要去四次方能看全”、“看展要趁早”、“排队等开馆”等透着急切的口号刷屏朋友圈,这种焦虑的心态经过网络的传播和宣布,“传染”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排队现场展厅内,这股“焦虑”又来自哪里呢?
董其昌书画的根本和渊源是那样地耀目,“二王”法书唐摹本、颜真卿墨本告身、宋徽宗真迹竹禽图、从未公开的苏轼二赋等等,所有的观看者都想看一眼。一个想拍张照就走的人喊到“你在那站那么久不动干嘛,我一看就知道你没有那个水平”,这个被吼的人据悉是大学里讲授书论的教授,应该真有“那个水平”。专业的和一般的观展人士的“双焦虑”由此可见一斑。
一般观看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都显得非常焦虑。在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部分,因为人多拥挤看不好、拍不好焦虑;在对董其昌的艺术、人生与画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墨迹面前,因为不能耐心深入地去阅读展牌,别人看得津津有味,自己却味同嚼蜡感到无力和无助,这又是一种焦虑;等到真正看到董其昌作品的时候,又觉得看不懂而“焦虑”。
买书靠抢、进馆靠早、看爽靠挤,关键是即便抢了、挤了、早了还不一定能看懂,对于专业的和一般的观看者来说,都有几个不可逾越的门槛,都有几个不能两全的难题,在这数种“焦虑”之下,要做博物馆的客户真的太难了、太辛苦了。我们并不否认焦虑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并不否认展览图录的商品化属性、并不否认观看者喜欢“尝鲜”赶早、并不否认专业观看者看久了会造成拥堵、并不否认一般观看者更多地要从观看心态上去引导,但博物馆有义务和责任做点什么来扭转观看者的“焦虑”——事实上,我们看到,因应于这种焦虑,上博也在针对性设置了不少专业性教育与普及性讲座,而价格百元左右的图录也已经开始发售,观看夜场也已经开始推出过一场,但无疑,还有不少待强化的举措,比如夜场还可以继续推出。博物馆其实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型文化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让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观看者真正看懂,尽可能让观看者不再焦虑。专业的和一般的观看者都来了,搁五六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繁荣景象。
就董其昌特展而言,一方面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中国书画主题展,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可提高的方面。所有这些,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振兴来说,都是大功德之事。
(文、图/拿破破Napopo)
尼古拉斯·帕蒂:花花果果猫猫人人
展期:2018年11月30日-2019年2月24日
地点:木木美术馆(北京 )
票价:100元
点评:瑞士艺术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的创作涉及油画、色粉画、雕塑、录像及装置等不同媒介,同他的作品一样为人所称道的,还包括他对空间的特定性和临时性的敏锐把握——帕蒂通常会在展览现场因地制宜地绘制仅为其展览而存在的大型壁画。这次木木美术馆就被改造成一个意大利式宫殿,通过其所营造的环境和呈现于其中的二维及三维作品,帕蒂以独具一格的色彩和绘画逻辑为静物、肖像、风景和半身像雕塑等传统艺术主题注入了一抹轻松而值得玩味的当代态度。
评星:四星
瑞士艺术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以“花花果果猫猫人人”这样戏谑的标题在木木美术馆举行了首次个展。缓缓步入布满梦境般的绮丽氛围的壁画墙面,观众们不得不穿越各式的拱门和高企的楼梯才能拾级而上观看作品,一组色彩缤纷的大理石头部雕塑被放置在一系列绘制着大理石纹理和木纹的高低错落的基座上。帕蒂往往透过高浓度的色调与敏锐的构图视角,来描绘主题与自身之间的情感关系。
尼古拉斯·帕蒂作品帕蒂的作品经常涉及猫、水果、树和花等主题,不过它们并非对自然的直接描绘,而是与此类绘画题材的历史持续进行着对话。在创作中,帕蒂选择去除某些细节,以此强调作品的永恒性和跨文化特质,为多元化的解读留以空间。帕蒂作品中的形象从不透露它们的来源和意图,围绕它们的叙事也因此难以展开。它们是仅存于想象中的纯粹之物,在熟悉的与怪异的边界徘徊。
在这场展览中,帕蒂用他至今为止最具扩张性的装饰性墙面绘画将木木美术馆的展厅空间打造成了一件当代的“整体艺术作品”,遍及各个展厅的每一寸可用空间,包括楼梯井和通道都被化身为意大利式宫殿——透过一层及二层展厅的拱窗均可望见居于核心的庭院或曰雕塑花园。每一间展厅都有自己的主题,就像是荒诞的故事里的一个个章节。无论是沉浸式的生动画面还是反复出现的设计元素,帕蒂的作品持续地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动摇着。
展厅现场通过对特定主题和各种姿态的挪用,我们可以鉴别出其中那些广泛的影响:风景源于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色彩借鉴自野兽派或者也许是皮耶·波纳尔(Pierre Bonnard);颜料的拼贴参考了马蒂斯(Matisse)的剪贴画。Nicolas Party的作品也因此致敬、引用和再次挪用了艺术史,同时也表达了对艺术史的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以这种方式去尝试解构普遍的艺术意象,并质疑已经建立的艺术史的范本,挑战了审美同时为自己的创作方式的原则承担起了责任。
艺术家曾表示:“我对现实从来不那么感兴趣。我觉得电影、书籍和绘画比周围真实的东西更能打动我。”在进入职业艺术家的工作状态之前,帕蒂曾是一名涂鸦创作者以及表演团体“Blakam”的置景师,他自认受到颇多来自瑞士艺术家约翰·阿姆雷德的影响,后者曾将设计、装饰等诸多元素融入创作中。宛如一场“派对”般,主题永远是帕蒂画布舞台正中心的主人翁。扁平的造型与惊俗的饱和颜色,虽看似简单、无情绪,却往往带有某种荒诞与幽默感。游走于具象与抽象、观察与想像间,“花花果果猫猫人人”或许蕴含着帕蒂浓烈生动的情感与探寻绘画本质的欲望。(文/丁宁)
马丁·詹金森摄影展:我们是谁
展期:2018年11月24日-2019年4月14日
地点:韦斯顿公园博物馆(英国谢菲尔德)
点评:展览追溯了詹金森30年的职业生涯,以及谢菲尔德这座城市的政治和社会历史。同时,展览也是詹金森对正义和平等承诺的致敬,在关注抗议人群中,他优先考虑个人,将政治转变为极其个人化的问题。
评星:三星半
20世纪80年代,詹金森以其令人难忘的英国抗议图像而闻名,他拍摄的图片都是对社区和经历的坦诚洞察。
从罢工的矿工到巴勒斯坦难民,这个强大的回顾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詹金森在行动核心捕捉人性的天赋。
从1979年至1981年间,英国钢铁业的就业人数从156,600减少到88,200。谢菲尔德——所谓的钢铁城市不可避免的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打击。几乎在一夜之间,安静取代了锤子声,钢铁制品黯然失色,就连油脂和机械的无处不在的气味也消失了。由于酸性转炉法(Bessemer converters)变得无效,成千上万失去工作的人也是如此。
但是对于马丁·詹金森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1979年他从钢铁厂裁员后,他开始对摄影的关注,失业对他来说,是一个合适的启示。这是一个城市的新时代的曙光,这个城市在经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依赖钢铁。他将镜头集中在从废弃工厂到重建项目,大罢工以及南约克郡第一位黑人女性公交车司机的事件上。
南约克郡第一位黑人女性公交车司机詹金森的作品展“我们是谁”正在谢菲尔德的韦斯顿公园博物馆展出,追溯了他30年的职业生涯,以及谢菲尔德这座城市的政治和社会历史。主要以黑白照片拍摄的当时的随身物品,包括各种各样的印章徽章、联系表、笔记本、工会徽章以及他的工作室的真人大小的模型。另外,詹金森的政治信仰也在咆哮。我们无法从他的作品中无法捕捉当时在1983年1500人在一家餐馆排队应聘50个工作岗位,而不考虑他的徽章上写着:“撒切尔主义?不用了,谢谢。”
最震撼的照片出现在詹金森关于80年代矿工罢工的作品中。他的秘密方法捕捉到了冲突中较少见的时刻。在巴恩斯利市政厅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妇女支持小组集会上,妇女们握着拳头和横幅。房间里的气氛一触即发,因为数百名妇女提高声音和横幅大喊:“煤炭不是救济品”在一个更加绝望的场景中,南约克郡一位引人注目的矿工在雪地里挖掘煤炭来回家取暖用。他跪在地上,而他的狗放哨。沉默的画面中,远方覆盖着皑皑的白雪,而煤炭模糊到灰色。
詹金森最知名的作品是一名戴着玩具警察头盔的纠察矿工与一系列官员交谈的场景,揭示了摄影师能够出口成诗,讲述无数故事的能力。起初,主体们发生冲突,警察站在抗议者的对立面。但是抗议者脸上放松的表情却暗示着,好像他们还在谈话交涉。无数的警察制服也带有政治色彩,士兵被打扮成了警察。
这种捕捉行动核心人性的技能促使了海外委员会的成立,詹金森也为《Morning star》拍摄了巴勒斯坦难民。他发现一个屠夫骄傲地站在他的店外;孩子们在碎石瓦砾和垃圾中玩耍,而以色列士兵在路边手持枪支。有关巴勒斯坦人的画像令人着迷但却超然。詹金森并没有和这里的矿工一起游行;他从远处观察。在《我们有更多共同点》的标题下,詹金森将巴勒斯坦照片与他假期的照片奇怪地放在一起,将一名受伤的巴勒斯坦青少年和一名英国人在布莱克浦海滩上寻找金属物品汇集在一起。
“我们是谁(Who We Are)”是詹金森对正义和平等承诺的致敬。在关注抗议人群中,他优先考虑个人,将政治转变为极其个人化的问题。(编译/王旻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