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州玄妙观-南宋巨构 巍然三清

2024-06-26 13: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总字数约8000+

阅读完成时间约12min

一、玄妙观历史渊源

二、玄妙观建筑组成

三、三清殿构造详解

四、观前街历史演变

入世or出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道,人们总会有着自己的人生选择,建筑也一样。

寄情山野,则远离尘嚣,隔绝了许多凡尘琐事,时光也变得更慢,任外界风云变幻,它却能一直面貌依旧。

唐宋木构形象,大多像武侠小说里的世外高人:

如五台山佛光寺——深藏台外的山麓之内;

或像宁波保国寺——隐于宁波城北的茂林之间。

五台山佛光寺

宁波保国寺

遗存的木构似乎总要藏起来,才能躲避外界的世事无常,最好是孤僻的门庭稀落处,方衬得起一身超凡脱俗的气质,直待有缘人恰逢,方肯将真容光明正大展现出来。

佛光寺内部结构

保国寺内部结构

但有这样一座宋代巨构,甚至是长江以南现存体量最大的宋殿,却以重檐歇山九开间的身躯,不仅傲然立于东南地区繁华的大城,还身处全城最热闹熙攘的大街闹市。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它的姿态从不孤高,也未曾遮掩风姿,而是以巍然的身躯相伴面前的商旅纵横,以百年苍老的容颜笑看满城风华。

这座古老而无衰颓,伟岸却不孤高的巨构,便是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它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为长江以南地区唯一的九开间宋代木构遗存,亦是两宋现存木构中的体量之榜首。

虽其后经历代修缮改建,但宋制古意犹存,风貌依旧。

玄妙观三清殿,为姑苏繁华图卷最大最古的守望者,这样一座巨型木构,虽身处闹市,却少有人细探其中究竟。

三清殿内部

它缘何能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南宋木构遗存?

它保留了怎样的宋构特征?

又为何能在熙攘闹市中留存?

跟随文章,我们将走进这座殿堂之中,细看数百年风云变幻。

姑苏之心

玄妙观,其名一目了然,是一座道教宫观。

道教,作为在华夏土生土长,追求脱尘升仙的宗教,其理想的安身之处,本也是最接近飘渺仙界的名山洞府,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不论是传说中的西天昆仑、东海瀛洲,还是依然以道教名山著称的西川青城、东南武夷,均是如此。

此前文章中我们介绍过甘露庵,便是这样一座隐匿于山岩中的洞天福地。

泰宁甘露庵复原

深山幽洞或许更宜修仙,但要扩大道教的影响力,终究还是要步入尘烟,在人口稠密的都市之中修筑宫观,于熙攘嘈杂中辟得一处清净。

于是除了深山,我们同样能在各大城市中看到道观的存在,以至于有的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道观,正位于最繁华的城市之中,如北京白云观、南昌万寿宫等。

北京白云观

苏州曾长期是江南最富裕的商贸城市,而玄妙观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城市道观,且长期都是苏州城内规模最大、殿宇最宏的宗教建筑群,牢牢占据了信仰世界的顶峰,成功做到了仙界人间之交融。

玄妙观与观前街

玄妙观的历史极为悠久,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距今超过1700年,其间变更过多次名称。

《圆妙观修建三清殿弥罗宝阁碑》载:"苏郡圆妙观,居城之中史。创建于晋日真庆道院。唐日开元宫,宋日天庆观,元改名今额......”

晋代初建时,其名为真庆道院,东晋太宁二年(324年)相传由明帝司马绍赐额“上真道院”,有了上层支持的道观也应初具规模。

初建时道院虽旧貌难追,但至今依然有两晋及六朝时期出土的明器或建筑构件可以参考。

汉六朝时期南方陶屋

建筑瓦当滴水

唐代又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期,因为有说老子名李耳,李唐皇室遂与道教同奉这位祖师爷。至今三清殿中仍存放有老子立像碑刻。

南宋宝庆元年(1225)刻老君像石刻

唐吴道子绘像, 唐玄宗题赞四言十六句

颜真卿书,宋张允迪摹刻

为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

唐玄宗在位时,又以年号为许多重要宫观命名,上真道院也在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开元宫。

唐玄宗画像

宋代的统治者依然尊奉道教,开元宫先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扩建并更名太乙宫,至道年间又改名玉清道院。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诏改为天庆观,并赐帑扩建四庑,皇祐年间新建山门,到了宋徽宗时,天庆观已是江南最负盛名且实力雄厚的道观之一。

不幸的是,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炎四年,金兵攻入平江府(今苏州),劫掠后的大火整整烧了五昼夜,天庆观被焚为平地。

宋徽宗赵佶

宋高宗赵构

好在战乱平息后,天庆观在高宗绍兴年间和孝宗淳熙年间得到了持续修复,才有了《平江图》上描绘的雄伟宫观和屹立至今的三清宝殿。

天庆观更名玄妙观则是元代的事了,此次改名是元代统治者为清除赵宋皇室的影响,不仅苏州,“江南诸路天庆观“均改名玄妙观,并毁去原本供奉的宋太祖神主。

“玄妙”一词取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寓意道家思想的深邃。

除了苏州,现在全国还有多处保留了玄妙观的名称,以古迹著名的就有荆州玄妙观、莆田元(玄)妙观等。

莆田玄妙观三清殿

此后的玄妙观历经各朝各代都有重建,幸运的是南宋的三清大殿得以保留,其余建筑则多是明清建筑了。

中轴线外体量较小的周围建筑

至今,玄妙观遗存的古建均已得到修复并恢复道教活动,原本封闭的院落已经敞开,殿前廊庑都更替为商铺,形成了闹市包拢的阆苑奇景。

无上楼观

玄妙观自建成后就未迁址,一直位于苏州城市的中心,地势平坦而由街巷直线围合,因此其建筑群的布局就更追求规整。

道教宫观的布局与宫殿、佛寺有共通之处,都以核心殿宇为中心,布置整齐的轴线与主次分明的群殿,但又体现了自身一定的特色。

关于玄妙观的早期布局,最佳的形象资料就存于南宋苏州府文庙的《平江图》上。

《平江图》上精确刻画了当时苏州古城(时名为平江府)的城池、水网、街巷与各大建筑物,在纵横交错的线条之间,很容易就能找到玄妙观的踪影。

平江图上的建筑群落有所简化,但主体格局仍表达清晰,严谨对称的院落末端正中为雄伟的重檐大殿,左右各出挟屋,前方以廊庑、大门围拢出宽敞的院落,最前方为三坊并立,是最标准的棂星门形制。

玄妙观重建的棂星门

使玄妙观与观前街更融为一体

道光年间的《元妙观志》(清代避康熙名讳而改玄为元)中描绘的全观图像更为清晰,可以看到玄妙观完整的规模——前至观前街、后达旧学前横河、东起洙泗巷子、西到大成坊巷,在这超过50亩的巨大地盘中,共有大小28座殿宇与更多的附属房屋。

道光《元妙观志》

玄妙观建筑群的主次分明极为明显,在主路周围分布有二十多组独立院落,其中多为供奉各路神衹的配殿,与中心的主轴形成众星捧月、百鸟朝凤之势。

因道教作为多神信仰宗教,大型宫观更要满足各种信俗与多元功能的需求,故而诸多配殿的体量比起中轴主殿偏紧凑、小巧,从而更加衬托了主路的气势。

两侧紧凑的配殿与中部宏伟的轴线建筑

与配殿侧院的繁多相反,玄妙观的中枢安排极为简练,其中轴前后只安排了三大主体建筑——山门、三清大殿、弥罗宝阁,建筑的精简而使院落更显宽敞,辽阔的空间更显现主殿的硕大。

除了三清殿极为庞大,其前山门亦显巍峨,后方的弥罗宝阁更是巨物。

三者在中枢保持了较为统一的节奏,而不至于大小失调、对比突兀,三清殿在中轴线的中心点更是彰显气势。

- 山门 -

山门又名三门,为现今宫观中轴的第一进古建,其左右原有八字照墙与围墙,现已拆去,再两旁有二座侧门提供了额外的出入通道。

玄妙观山门

现今的山门为清康熙四十年(1775年)重建,与大殿同为重檐歇山,面阔为五间,自然比大殿要小许多,但其体量若放在中型宫观也完全能胜任主殿,亦可称为峻壮。

山门也充当了神殿,其内供奉辟非、禁坛二将与温、关、马、赵四元帅,起到护法之职能。

原本还有赵孟頫书《重修玄妙观三门记》,可惜原碑与神像均已毁,如今为新换匾额。

《重修玄妙观三门记》

今山门恢复有赵孟頫题额,其内部悬挂有“圆妙观”大字竖匾一方。虽为新匾,但仍能追思曾经名家手书之风范。

后换赵孟頫题玄妙观匾额

山门内部神龛

穿过山门,走过前后近80米的辽阔中庭,便是高大的三清殿,面阔九间超过四十米的面阔,使其成为苏州城内乃至整个东南地区最为庞大的古代殿宇。

玄妙观三清殿正面

更难得的是1932年经过刘敦桢先生的调查确认,又证实大殿实为已属稀少的宋代木构中更加难得的宏伟巨殿。

“自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后,虽迭经修治,然无再建之记录,且观其结构式样确属南宋所构”

与经历八百余年幸存的三清殿相比,中轴末端的另一巨构就十分不幸了。

绕过三清殿,眼前见到的是一个近代建筑——虽采用了大屋顶的仿古,但粗犷的构图都使其在玄妙观古建群中极为突兀,即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起的中山堂。

大殿后的中山堂

中山堂的原址本是弥罗宝阁,作为玄妙观的最后一进主殿,虽然毁前的它仅是光绪年间重建的木构,但面阔九间三层歇山的巨大体量,其气势比之大殿丝毫不弱。

弥罗宝阁复原正面

弥罗宝阁复原背面

弥罗宝阁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高三层,外檐用三十根八角形青石柱,上刻一百八十天尊名号,内部则以木柱作为主体梁架结构,合外柱共刻有天尊名号三百六十位。

Chinesische Architektur.1925.

弥罗即包罗,指梵炁弥补,典出《道藏》首经《度人经》。

记载中,弥罗宝阁一层奉万天帝主及左右三十六天将;二层奉万星帝主及左右二十八宿;三层奉万地帝主及左右六十花甲星宿。

值得注意的是弥罗宝阁后侧有苏地民居样式山墙,而其中央顶部又出一层,正面上置匾额。

旧照中弥罗宝阁的匾额

这种形制颇有趣味,使立面又添一分动感,更让人觉得它正是可通仙界之天宫楼阁,若完整保存,那基本也锁定全国现存楼阁建筑里的体量之最,可惜1912年的一场大火使其化为乌有。

玄妙观周围的大小配殿现存虽不足全盛时期一般,但亦有多处幸存下来,东路有天医药王殿、文昌殿、寿星殿、观音殿(原斗姆阁),西路为雷尊殿(今太岁殿)、财神殿等,多为各司其职的功能性神衹或百姓们耳熟能详的形象。

文昌殿

各配殿大小不一,像雷尊殿也达到了重檐歇山,但都在仙府中倾听着世人各自的俗愿,亦体现了玄妙观向市井开敞的胸怀。

雷尊殿(今为太岁殿)

但若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依然是在宫观中央的三清殿。

三清巨构

三清殿面阔九间约45.6米,进深六间约25.3米,殿高至正脊约26米,重檐歇山顶,覆灰瓦,正面看去极为高耸。

这样的殿宇尺度即使在周围更新的现代商业大楼旁,依然不显局促,甚至俯瞰更为硕大。

- 柱网 -

殿内外共用柱七十根,由内外三圈柱网围合而成,分为金柱圈,殿身檐柱与副阶圈,殿内并未减柱移柱,而是采满堂柱造。

所谓满堂柱即用柱内外一致,七列十柱,柱网布满整座大殿,无空置柱位。

大殿内部柱网

其外檐用八角石柱,外围一圈共30根;殿内用圆木柱涂朱共36根,硕大粗壮。

三清殿外檐石柱

仅内槽中央三间稍有不同,即内金柱后4根为抹角石柱,以墙体相连,因其前后为神像,下为须弥座,用于放置神龛用。

神龛上用抹角石柱

大殿柱础为覆盆式,连磉、有唇,形制存古,础上又加石鼓以防潮湿多余天气侵蚀木柱根基,且有内柱垫高的用途。

内侧柱础+石鼓

外侧石柱础+仿木八角石柱脚

除内柱外,檐柱础上置仿木八角石柱脚,其上接八角石柱,至顶端略有卷杀。

檐外用石柱,则是为了防止外立面雨水侵蚀,同样为江南地区主流做法之一。

-斗栱(铺作)-

大殿铺作种类繁多,上檐用七铺作,下檐酌减为四铺作,我们主要将其分为三类,即下檐外檐,上檐外檐,上檐内槽。

1.下檐外檐铺作:

下檐外檐斗栱为四铺作单昂,分有柱头、补间及转角三种。

柱头铺作为假昂,里转华栱承月梁。

下檐柱头铺作外侧

下檐柱头铺作内侧

月梁前梁头伸出作耍头,耍头造型与阑额出头的混线雕刻近似。

补间铺作则不出耍头,皆用真昂,昂后尾挑起置令栱,承副阶平槫。

下檐补间铺作外侧

下檐补间铺作内侧

补间铺作昂下置两瓣华头子,而柱头铺作则隐刻华头子,仔细观察下檐大多数昂整体有些微上翘的趋势,有向后世“牌科”靠拢的感觉。

转角铺作昂尾则与邻近补间铺作昂尾相交,上置十字令栱承副阶平槫。

下檐转角铺作外侧

下檐转角铺作内侧

仔细看转角阑额出头处,又似后世“霸王拳”做法,颇有趣味。

下檐副阶结构独立于整体殿堂之外,铺作结构也颇为小巧,但不论是转角昂尾还是柱头铺作与月梁的咬合,都体现出简洁有效的结构形式。

2.上檐外檐铺作:

上檐外檐铺作同样分为柱头、补间及转角铺作。

柱头与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外侧结构一致,头跳偷心,其余为单栱计心造,里转则为七铺作出四杪。

上檐柱头、补间铺作外侧

上檐柱头、补间铺作内侧

值得注意的是外檐铺作扶壁(泥道)栱为重栱造,与出跳单栱有所不同。

但外檐铺作出昂均为假昂,即昂并未贯穿内外作为杠杆,昂尾并未上挑,而是内转为华栱平出。

上檐转角铺作外侧

上檐转角铺作内侧

昂两颊隐刻两瓣华头子,这一隐刻做法与上海元延祐七年(1320年)所建的元构真如寺大殿隐刻华头子较为近似。

真如寺外檐铺作内侧

真如寺外檐铺作外侧

3.上檐内槽铺作:

介绍内槽铺作之前,我们首先看平棊排列,以铺作分割,平棊可以大致分为三大块。即前檐、后檐-山面、中部。

以上来看,上檐内槽斗栱中,朝向中部平棊的铺作多用上昂,而承周围平棊的铺作则与外檐里转相似,不出上昂。

故而内槽铺作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平棊放置位置来区分:

三清殿殿身内檐斗栱最著名就是其上昂做法,符合《营造法式》中对上昂形制的描述:

“广厚并如材,施之里跳之上及平坐铺作之内,头向外留六分,其昂头并出,头向外留六分,其昂头并处,昂身斜收向里,通过柱心,昂背斜尖,皆至下斗底外,昂底于跳头斗口内出,其斗口外用鞾楔,刻作三卷瓣。”

平棊下铺作,重杪之上用“上昂”,即“六铺作双杪上昂斗栱”。

六铺作双杪上昂斗栱

《营造法式》仅用于铺作里转或平座之内,与许多江南建筑不同,三清殿内檐斗栱上昂为不可多得的《营造法式》型上昂,应属宋代官式影响下的做法。

除了上昂外,值得注意的是大殿上檐前后铺作并不对称,在內槽后金柱上,不置栌斗,而用插栱。即金柱往上直顶草架,铺作形式以丁头栱插于柱内,这是三清殿后檐铺作的重要特征。

但这一近似插柱造的做法却不一定是原貌,极有可能是后世木材朽坏而改换的,已难溯源。

-梁架-

三清殿梁架可分为三部分理解,即顶部不可视的草架、上檐铺作结构与下檐副阶结构。

副阶梁架先用顺栿串纵向拉接内外,又在柱头铺作上架月梁,梁上置襻间、施栌斗, 置十字交叉令拱,承上层月梁与槫下柱头枋。

乳栿尾部结构

顺栿串与乳栿关系

三清殿按结构类型来分,与传统的彻上明造厅堂建筑有显著区别,刘叙杰先生曾举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为例,指出南方殿堂四个特点:

一、前后内槽柱间顺袱串上补间铺作两面出上昂

内槽补间铺作上昂

二、顺栿串上直接安置补间铺作,以柱头枋承屋架,不另用明栿

三、内槽平棋由铺作细分为五个纵长盈顶小厅

纵长盈顶小厅

四、内槽后侧中间四柱穿过平棊上升,柱身上出插栱,体现南方穿斗架特点。(内柱穿过平棊上升至草架,可能并非原貌)

这四个特点与北方殿堂以及《营造法式》殿堂有显著区别。

南方殿堂本身不同于李诫所界定的“殿堂”建筑概念范畴,应属于“类殿堂”,或北方殿堂在南方技术处理下的异化。

所以以三清殿为代表的结构形式可认为是一种南方殿堂形式,南方殿堂明确区分了可视与不可视区域的区别。

天花分割两个独立空间,可见处建筑设计循规蹈矩,至于天花上结构怎么处理就并没有任何限制,比如三清殿草架就全部用南方特色显著的穿斗架去建造。

南方殿堂发展的方向并非北方累叠建筑中水平向的严格分层,而是逐渐打破这一规则,使明草栿分层,结构区分明显,选择性展示空间内容。

如今的大殿丛柱如林,然而根据进深架椽及内部结构判断,宋代原貌的大殿很可能是内部空间更加舒朗的状态。

推测原貌应为须弥座中央的四根柱子省去,顶部举折节点减少,起翘更为平缓,后檐柱身插栱应为前檐做法,门窗可能为苏州本地早期壶门样式,阑额绘制朱白等等。

太白山图中宋元时期的宁波天童寺建筑样式

后世的改造使得殿内空间看似更加局促,然而也不乏条件制约下的巧思,正是不断的修缮与建材更换,才使得大殿留存今日。

-塑像-

殿内有砖砌须弥座, 宽抵3间,高约1.75米,座台与营造法式样式接近。

砖砌须弥座侧面

其上奉三清像,趺坐于方座上,像高约6米,惜塑像于上世纪特殊年代被损毁,旧照中可见塑像旧貌,衣褶线条自然,中尊头部已被毁坏。

太清道德天尊

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

今塑像已为重塑后结果。且塑像背后的墙体也并非素面,而装演有彩画。

三清塑像现状

除中央三清补塑外,大殿内众多塑像均为后期所立,俨然一副“万神之殿”。

背面东侧

太乙真人等

背面中央

南极长生大帝

背面西侧

清虚大帝等

三清西侧神龛 真武大帝

三清东侧神龛 玉皇上帝

西侧元帅龛

东侧元帅龛

- 台基、石栏杆 -

除了大殿木构本体外,外侧石栏杆传为五代旧物,虽不乏后世增改痕迹,但总体而言做法存古,也是不可多得的石构精品。

三清殿台基为夯土外包砌石筑,面阔49.6米,进深29.5米,高出地面约一米,为大殿整体高度又增加了一份气势。

西侧月台细节

东侧月台及大殿

台明前有月台,面阔27.2米,进深16.3米,中央立铁鼎。

月台及香炉

正面与左、右各踏跺,周以青石勾栏。

南侧踏跺

东侧踏跺

台基仅南面东、西梢间及尽间有石栏,与月台石栏贯通,华版雕刻极细。民间称之为钉钉石栏杆,即栏板之间以铸铁固定。

内容有人物、走兽、飞禽、水族、山水、云树、亭阁等,颇为古朴生动,为宋或宋以前作品。

- 杂件 -

玄妙观旧有十八景,今遗存九处,较为出名的即朝北玄帝铜殿、一步三条桥、无字碑、运木古井、妙一统元匾额等。

运木古井

五代古井

妙一统元匾额

一步三条桥

玄帝朝北铜殿,原又名祖师殿,内奉真武大帝,样式仿武当山金顶铜亭。

铜殿外观

铜殿壶门正门

铜亭置于石台之上,面阔四尺,进深三尺,门窗均系早期样式,铜殿原坐南朝北,为明嘉靖年遗物。

- 碑刻 -

保存在观内碑刻有数十种,上起宋代,下迄清末。

《诏建三清大殿上梁文碑》在祖师殿遗址碑廊。南宋淳熙八年(1181)龚颐正撰,嘉定十一年(1218)立石,张允迪刻,原在三清殿。

《朝旨蠲免天庆观道正司科敷度牒尚书省札部符使帖碑》在三清殿,南宋端平元年(1234)立。

《清理道教碑》在三清殿外东侧,方孝孺撰并书,明洪武中年(1371)立,后靖难之役方氏被诛,碑文被划去,故俗称无字碑。

方孝孺题《清理道教碑》

聊完大殿,感慨过这座南宋巨构奇迹般的幸存,我们总会心存疑惑,这座木构经历过如此多的朝代更替,风云变幻,是如何幸存至今天的?这就不得不提在它面前横亘的观前街改造了。

尘嚣仙境

对比当今玄妙观与平江图上的宋代形象,主体大致相似,但廊庑在今日被商铺取代,大殿两侧的挟屋作为早期规制更早已消失,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前庭的缩减。

被城区侵入的殿前广场

现今的山门在早期应为殿门,而根据记载,唐宋玄妙观最前方的照壁、宫桥一直修到了今日干将路处,离宫门足足有一里距离。

至今干将路正对玄妙观处仍有牌楼立于水边

可见玄妙观原本的前庭已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被市井民居取代,宫观前也被辟为苏州老城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步行街。

苏州观前街

在市井昌盛、用地紧张的苏州城中仍能保持如此大的地盘——可见玄妙观的影响力在苏州城未减多少。

但对于今天的苏州市民而言,老城内第一核心商圈的观前街,古观与闹市的交融共处更是古城经典一景。

观前街商区

传统的商业中心并不是古城空间上的中心,而是在其西北方通往大运河方向的山塘街与阊门内外。

苏州阊门复原

繁荣的商贸交通使得店铺住宅、会馆祠堂突破城墙,向外延着山塘河溢出了漫长街巷,即山塘老街。

山塘街与阊门

《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经典画卷都多以阊门山塘街为主题,有所体现。

《姑苏繁华图》中的阊门

此时玄妙观与一众衙署书院相对清净。

《康熙南巡图》中玄妙观弥罗阁前绘制人相对较少

至清末,由于持久的战火,使得阊门内外明清持续发展兴盛的街市逐渐凋敝,劫后重生的人们可能更需要信仰的慰藉,加上金门等新门的开辟与沪宁铁路开通,苏州城的交通格局重组后,新复兴的商业中心选中了玄妙观前的观前街。

玄妙观与观前街俯瞰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市政府力主拓宽了观前街,建起新式商铺,取代了原本狭窄的青石板巷与滴着雨水的木楼店铺。

抗日时期的观前街街景

1974山门改为服装厂门市部

但商业的扩张也与玄妙观产生了冲突,不仅宫观前庭消失、一众配殿拆去,商业区的分布更是冲破了原本的宫观中轴区,就连三清大殿前都曾扎堆密布着大量商贩摊位。

三清殿前摊贩

玄妙观前商贩摊房

保留古迹完整格局还是鼓励商铺的扩张?这一矛盾早在三十年代观前街拓阔时就已出现。

1930年秋,观前街拓宽之际,正山门两侧照壁拆除,欲建商楼,引起地方人士反对,由此形成“保古派”与“保商派”之争《苏州往事图录》

作为新兴的商业区拓宽后必要拆除山门旁的八字墙和原本紧贴墙面的商铺,各方利益争执不下,最后提出“保古又保商”的折衷方案。

即让出山门将两侧开辟为店铺,既让商铺入驻而不失黄金地段,又保留维持了宫观门口的完整性,直到1998年宫观内院对外敞开,观前街才大致成型。

1998年山门前的改造

改造后的三清殿前广场

变迁与波折不可避免,好在比起许多逝去的古迹,玄妙观足够幸运,虽历经沧桑但雄伟依旧。观前街仍是苏州城内感受古今碰撞、千年繁荣的最佳去处。

如今的玄妙观山门前

这也告诉我们,城市商业的繁荣与古迹的存留并非绝对的对立关系,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二者共同存留,而从不同角度为世人奉献其魅力。

玄妙观南向看,与商业共存的大殿

仙府与人境的共存共荣,正是苏州玄妙观最大的魅力,每日观前的人流熙攘不息,无论有多少人想到要去拜谒下那座南宋巨殿,它就一直存在于此街,长存于古城的繁华图景。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参考文献-

《平江图》

《苏州府志》

道光《元妙观志》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

董寿祺、薄建华《苏州玄妙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