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村:纪念我们的日常生活

2024-06-20 15: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作家 可凡倾听

作家陈村自称“弯人”,圈内人则多称其为“村长”。“村长”是小说家,曾写过《我曾经在这里生活》《给儿子》《鲜花和》等风格迥异但都饱含深情的文字。“村长”也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早在上世纪末,便以专业作家身份,深度参与文学网站的建设,对安妮宝贝等一批网络作家的崛起功莫大焉。

2024年6月22日周六晚19:1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对话陈村,敬请期待。

本期导演:倪慎真

01

谈及陈村这一代作家,知青岁月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陈村的笔名就来自当初插队经过的地方,“太平湖,那时候叫陈村水库,我觉得这名字挺好,‘陈’是旧的意思,不要标榜自己很新,‘村’又是那种很土气的。”

陈村在陈村水库

在当时下乡插队的日子里,很多如陈村一般的年轻人,开始用写作来抵抗艰苦的环境和孤独的心境,“写字非常简单,你再穷,有一支笔、有一张破纸,哪怕是香烟壳子的后面,你都可以写,这是一种比较容易获得的表达方式。而且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感想,总要找人抒发抒发。”

1979年,陈村在《上海文学》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两代人》,开始正式进入文坛,结识了宗福先、赵长天等很多朋友。“认识一些伙伴,他们也在写,你也在写,大家互相交流,我觉得有一种激励的作用。 ”

1984年杭州会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迎来黄金时代,出现了很多作家聚会、文学创作班,正值兴盛期的文学刊物和出版社也常常组织笔会,许多作家相聚一起,交流评选,体验生活,迸发灵感。“像1984年的时候在杭州开过一个会,集中了全国的一线评论家、批评家和作家,讨论那些所谓根的问题。后来韩少功写了《文学的根》,阿城写了《文化制约着人类》。反正从文化的、文学的,从我们那种传统的意义来反省当年的那些写作,对中国的文学有点作用。”

02

虽然并不高产,但个性爱玩的陈村十分乐意参加各种文学活动,与许多作家朋友都保持着亲密的互动,像王朔、阿城、史铁生等等,可谓交游广阔。生活中的他兴趣广泛,尤好摄影,所到之处,均一机在手,信奉“拍下来就是胜利”,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这些文坛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多年来积攒的照片足可以串起半部中国当代文学史。

王安忆、程乃珊、蒋濮,陈村摄

阿城叼烟斗,陈村摄

莫言、陈希米、史铁生,陈村摄

“拍下来就是胜利,如果你不拍,可能什么都没有。比如说鲁迅见萧红,当时如果有人拍一张留下来,那该多好。我很多都是随手拍,像网上流传的阿城拿烟斗的照片,很多人不知道是我拍的。有时候有一点伤感,我有一个文件叫逝者,就是认识的那些人,哪年哪月离开的,按照日期排,已经很长了。我说哪天自己排在最后一个,有时候会想念他们。”

写作中的陈村

和不同的作家打交道,陈村说,文如其人某种程度上是对的,读者会在文字中看到作者的光明灿烂,也能看到他的隐忧。就如陈村自己的创作之路,有《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偏悲凉的作品,也有《鲜花和》这样充满戏谑调侃的作品,但无论小说风格如何变迁,其中始终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对情感的表达,父子情、父女情,极为打动人心。

“写小说其实是一个习惯,你在写的时候,你每天会想起来。尤其写长篇,我在编造着一个故事,我每天会跟小说里虚构的人物接触一段时间,在那儿跟他说话,看他的喜怒哀乐,他们像真的人一样生活在你旁边。但如果不写了,不从虚构的角度去想一些事,你就可能变成一个俗气的人,想的都是那些平常生活里已经发生的事,而不是那些可能发生的事。”

03

陈村说,他已经有将近20年没有写小说,一直到今年才重新开始在金宇澄和《上海文学》主编的劝说下拿笔写作,“其实一直在写那些不收钱的事,在网上有时候会写一段话,或者写一个帖子。我现在已经不习惯自己写完,编辑去看、去审,到最后等了几个月以后才发出来。因为平时你在网上写作,写完一个回车就发出去了。”

作为中国作家中最早玩电脑的一员,陈村做过十年的版主,也做过文学网站榕树下的艺术总监,“我不是网络作家,也不是一个老板,没有建一个平台。但我是一个目击者,我看见网络文学这些怎么生长发展,它们从没有到有,再到变成一片森林。”他见证过网络文学的争议,也见证了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如今的电影或电视剧,半数以上都来自网络文学。

“经过了这么些年,尽管我们说文学边缘化了,但文化其实是暗暗地被普及了。今天我们人手一个手机都可以上网,我们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每天世界上都在出产很多作品,你可以喜欢金庸,可以喜欢古龙,也可以两个人都不喜欢,选择很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生态,能够让人各取所需,找到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当年只有这一点点东西,你要吃也是它,不吃也是它。”

原标题:《陈村:纪念我们的日常生活丨预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