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氛围感拉满了?央视网:营销不能盖过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雲成章/“央视网”微信公号
2024-06-20 10:14
舆论场 >
字号

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架子上有好几本不同版本的书,有新有旧,你会选择哪一本?

相信不少人会选择最旧、最多人借阅、最有“历史厚重感”的那一本。

22岁的小白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学校图书馆里,她看到一本《呼啸山庄》,她选中了架子上最旧的一本,书页已经有些泛黄破损,但在这本书的背后,有一张借书卡,最早的借书记录可以追溯到1997年。

小白带走了这本极具历史气息的书,并在这张跨越世纪的借阅卡后面添上了自己的名字,“好像完成了一场交接仪式,感觉到了‘传承’的意义。”这个浪漫的小细节,让她感到非常开心。

然而,《呼啸山庄》是一本外国小说,她在选择时忽略了译本的区别和书籍的质量,实际的阅读体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后来对比了其他的译本,反而读到了更多触动自己的段落。

小白阅读其他译本后的摘抄笔记

“其实不止是读书。我发现,如今很多东西能流行开来,都是因为我们额外给它赋予了意义,事物本身的实际意义却隐身了。”小白说,“就像平时选择吃饭和旅游的地点时,我有时也会优先考虑拍照好不好看,而不是把好吃好玩放在第一位。”

她把这些感悟发表在社交平台,收获了上千条点赞,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都被所谓的“氛围感”蒙蔽了?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从拍照到穿搭,从吃饭到装修,“氛围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词汇。

什么是氛围感?置身山林,听雨追风,是徒步野营的氛围感;切一块西瓜,吹着空调喝冷饮,是夏日的氛围感;看一则短视频,悠扬或紧张的背景音乐,也能带来氛围感......它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商品,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氛和情绪。说到底,氛围感就是一种生活的韵味。

这并非现代人独有的新鲜玩意儿,古人也是拿捏氛围感的高手:李白月下独酌,对影共举杯;王维独坐深林,弹琴复长啸,诗人将意境诉诸文字,我们用相机记录美的时刻,并没有太大差别。

如今,氛围感已经成为了商品的一种属性。俗话说,“千金难买我高兴”,好的氛围感可以给人带来情绪价值,提供除了商品本身使用价值以外的新体验。随着商品消费逐渐从线下转到线上,传统商业都在寻找新的“风口”,而氛围感经济,无疑是商业转型过程中的一条“新赛道”。

只不过,对氛围感的宣传,始终不能盖过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近些年,不乏有些商家折腾出一些“怪东西”,饭店给菜品起奇怪的名字,定语越长、定价越高;网购商品简介里没有尺码数据,全是创业故事;不仅“卷”商品,还要“卷”服务,让服务员跳舞、唱歌、表演节目......

氛围感的含义逐渐被扩大、模糊,成为了新的“商业密码”,小到一杯矿泉水,大到家装设计,营销无处不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更会让人心生焦虑:原来这样的感觉才“对”。如此一来,我们原本追求的个性化体验,也就成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

许多事情,过犹不及。太突出概念、看重营销、相信数据,反而本末倒置,让人们陷入买椟还是买珠的迷局。新鲜劲儿过后,反而生出花了“冤枉钱”的悔意。

追求体验、讲究氛围本没有错,只是要记得,它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它可以是为生活添色的滤镜,却不能是遮蔽视线的迷雾。

    责任编辑:陈建慧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