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亚新20|上影节温暖回望新人成长,共话前程未来可期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4-06-20 07:4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200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金爵奖评选之外,增设亚洲新人单元。自此,来自亚洲的电影新人们有了一方崭露头角、挥洒才华的新舞台。20年来,这个平台持续寻找亚洲电影的新生力量,见证许多新锐电影人一路成长为亚洲电影的中坚力量。宁浩、万玛才旦、新海诚、曹保平、松太加、李霄峰等电影人,都在这里收获到自己最早的一批观众。

6月19日举办的亚洲电影沙龙上,可能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单元中最具“温度”的一场论坛,这份温度来自一个个从这里走出又归来的赤忱少年,来自20年来扎扎实实积累的品牌积淀,也来自亚洲电影人代代传承、共话合作的精神凝聚力。

论坛现场

“亚新”的师长和孩子们,都回娘家了

从开场视频中,一张张“胶原蛋白满满”的稚嫩面庞出镜的影像,带领现场来宾们一起重走了一遍亚新新人单元20年的旅程。在过往的20年当中,来自亚洲各国的新人们,在上海收获了第一次被亚洲乃至世界同行关注的目光。他们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来到这里,收获赞美和肯定,坚定他们的创作方向,之后继续成长成为本国乃至亚洲电影创作潮流的一个引领者,这是今天回看亚新这方舞台,不可替代的意义。

上半场“亚洲新人·共同成长”的圆桌论坛上,来自伊朗的导演、编剧,2014年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获得者,雷扎·多尔米希扬,入围2015年亚洲新人单元最佳编剧提名的李霄峰,获得2013年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特别奖获得者的刘娟,以及亚洲新人单元的创始人沈暘,共同回顾了关于作为“新人”的起步之路。

论坛现场

伊朗导演雷扎·多尔米希扬:至今记得十年前在亚新,度过了一个特别美妙的夜晚。他骄傲地向现场来宾介绍,他的电影《我没生气!》当年在亚新单元获得了三个奖,亚新的奖金也被他投入到了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而亚新甚至“给我带来了下一部新的电影!”多尔米希扬介绍,正是因为亚新得奖之后,他获得了拍摄另一部电影的机会。

多尔米希扬还记得当年影片在上海首映时,上海观众的热烈互动,给了他一个特别新奇的感受。“当时我的片子放映结束后,主持人问观众有没有什么问题,所有的观众都举起了他们的手。我参加过许多电影节,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我想这也是上海电影节观众独有的特点。”

雷扎·多尔米希扬

李霄峰导演,2015年凭借《少女哪吒》入围了亚新,该片系从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起步的项目、历经亚新的洗礼;之后李霄峰的《风平浪静》入围金爵主竞赛,还成为了SIFF YOUNG入围扶持的新人。李霄峰算是全方位地把上影节的各个单元都体验了一遍。

他还记得,2013年拿到上影节创投的10万块人民币的成就感,“这10万块好像很少,但是它非常关键。它让你在业界扎了根,你使用的第一笔钱是电影节给你的钱,这个意义是不一样的。”

李霄峰

刚刚完成了自己剧情长片的刘娟,也回想起28岁拍摄第一部电影《初恋未满》时的情形,“那是一部青春片,但是当时在中国市场青春片还不是一个特别优选的类型。”刘娟带着些疑惑来到亚新,她记得“我们那一届三个奖项全是女性,那一次的经历让我坚定了一件事情——电影创作的这个过程,如果这个作品足够好,就会受到更公平的待遇,这个出发点特别好。”

最近刘娟登陆久违的微博,发现还有观众看了《初恋未满》后给她留言,并且询问后续的创作。“对一个年轻的电影导演而言,它的推动力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刘娟

“回娘家”的队伍里,不仅有曾经在这个舞台上破壳而出的选手们,还有发掘他们的伯乐。

创办并一路见证亚新成长的制片人沈旸,回到这个场合,说自己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现场,她向大家讲述起20年前的“创业”往事。

2013年,沈旸进入上海国际电影节,整个组委会团队只有7个人,共同负担这整个电影节所有的内容。为了向海外同行学习经验,她有机会出访当时风头正劲的釜山电影节,没想到回来后“大受刺激”。

当时韩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都不繁荣,釜山更是一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小地方,但在那里,行业热气蒸腾的劲头,和拉着横幅自诩“亚洲电影的港湾”的霸气,以及韩国电影人之家的抱团,都让沈旸有些不服气。

“我们一回来就想,我们作为一个A类电影节,有责任去创立一个新的品牌。无论是当时作为举办电影节城市的底气,还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都给到举办电影节的工作者一种信心和责任,你必须要去建立这样一种话语权。”

沈旸见到从这里走出去的新人们如今各有成长,也感到十分欣慰:“新人一定是一个产业的活力所在,任何一次美学潮流的更新也好,产业的迭代更新也好,都是因为新人要去勇敢的表达,要去打破之前的规则。新的世界一定是由新人的勇敢来推动的。”

沈旸

2011年亚新单元的主席,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也“回家”了。他谈到,“2011年参加了亚洲新人奖的评选,到现在看到的新人奖单元还是生机勃勃的”,非常高兴。沈旸记得,当时请他做评委主席,他没有任何的迟疑,马上就答应下来了。

岩井俊二

2021年金爵奖主竞赛评委会主席黄建新,作为亚新的好朋友,也来共话。他记得20年前,沈旸刚开始创建亚新时,他就提醒说,这个事情会很难,“一个电影节资源刚刚建立,时间不长,跟企业的资源怎么样结合,怎么样推动,都需要花很多心思。”

黄建新很赞赏这件“大好事”,“上海电影节一直坚持做了下来。”他透露,自己前几天跟田壮壮导演一起聊天,“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呢?电影是一代一代人的事,不是一个个人的事,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会转换成另一代人为主体的这样一个状态。”由此,黄建新高度肯定了亚新奖的意义,“它是在推动一代人整体形成一股力量。”

黄建新

亚洲电影新浪潮,在路上了

当日亚洲电影沙龙的第二部分圆桌论坛,则聚焦了另一个更宏观的话题,来自电影行业的大咖们,共议从亚洲优秀青年创作者的培养,到对未来亚洲国家之间,更多电影合作空间的展望。

黄建新导演谈到,亚洲新人意味着电影的今天和未来。“我们需要知道过去,但是这是不同代际的人承担的不同的任务。”

AI,几乎成为本届电影节凡有观点交锋的场合,必不可少的话题。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单元,自然也不会回避。黄建新认为,“有了AI,有了开放的软件系统,人人都可能变为导演。从泛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可能面临着几十万、上百万或者一千万的导演出现,跟我们以前说的狭义专业不一样。在一个‘泛导演’辈出的情况下,怎么样电影能变得好,这也是亚新需要探讨的。”

岩井俊二同样谈到,自己上一次来亚新做评委时,电影还是相对专业门槛更高的行业,而现在越来越多新的机遇和手段已经放在年轻人面前。“在亚洲,创作电影人在不断地提升电影的质量,在这几十年我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只要有热情和才能,就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时现在AI等新技术在不断地进化,比方说现在的实时翻译功能,已经能够让国际合作进行得更加顺畅。”他谈到,几年前与中方合作《你好,之华》时,在拍摄现场和团队交流,“我也没有感到任何的障碍,电影制作的知识、常识,我觉得和中方的团队没有什么差距,我们的合作到最后都是非常的顺畅。”

参与了《唐人街探案3》的日本制片人川村元气谈到,未来希望寻找到一种“亚洲概念”,“能够和亚洲概念相通的,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或者一种根本的东西,我觉得是存在的。”他举例自己参与的《你的名字。》等影片,“在中国很多观众都看过这部电影,从这些电影当中我们能够想到亚洲电影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如果能够思考到这点的话,那我们之间的合作就会有更多可能。”

他也谈到,未来如果能够和中国的创作团队一起来创作的话,“我觉得可以不把它分为是中国制作或者是日本制作,而是把它作为一个亚洲电影。”

川村元气

中国香港金牌监制江志强谈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很多电影不是在香港拍的,是在东南亚拍,后来1990年代来到内地拍。江志强希望“亚洲很多地方的制片人都能来中国合作”,“因为这个事情会帮助到整个亚洲”。他表示,“每个地方的电影必须走出去,必须跟外地不同的人合作,这个事情以前都有,未来应该更多。”

江志强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将今年引进联合发行的《周处除三害》,作为一个亚洲地区合作的优秀范本加以推介,“香港导演,拍摄在台湾地区完成,而在大陆的票房,远远高于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票房。”

李捷透露,在阿里影业的新战略中,提出了未来希望将公司从中国电影公司转型为亚洲电影公司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阿里影业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确保至少30%的电影作品源自亚洲各地或由亚洲导演创作。

“或许,我们还可以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最好的当地电影公司一起,发起一个亚洲电影的人才联盟。不是一起去投电影,而是可以去发现在亚洲地区拍摄的亚洲国际电影,几家公司联合在亚洲地区发行,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李捷说。

李捷

论坛上,种种可能性和畅想被提出,也有人从过往国际合作中的经验中作出总结。黄建新谈到,“亚洲人是46亿,是全世界人口的62%。”光从这个人口数字上,亚洲的观众就值得电影人们更积极地去争取。李捷希望,通过亚新的平台,“未来20年,让亚洲电影成为全世界电影中最出色的那个样子。”而黄建新感慨,“让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共同讨论,共同重新认识电影,这就是亚新奖的意义。”

    责任编辑:程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