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摄影师走进拆迁老宅,捡拾被遗忘的底片,找回时间和记忆
为加强浙江省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和民间工艺青年人才培养,努力推出一批德艺双馨、锐意创新、勇攀高峰、富有潜质的造型艺术青年创作人才,形成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从2013年始,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与支持下,浙江省文联实施了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每年推出一批具备较好综合素质、较高艺术素养和较大发展潜质的美术、书法、摄影和民间工艺青年创作人才;每年投入150万元以上的培养资金,为他们度身定制相应的培养计划,通过培训、进修、采风、观摩、举办成果展览、出版作品画册、媒体专题专访、向艺术品市场重点推介等七条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推介,提高了成才率和成果转化率。已经连续六年实施了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为我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的健康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得到了社会和艺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和赞许。
第一部分《游园惊梦》系列
第二部分《空间·时间》系列
第三部分《桌面》系列
展览现场点评 | 郑煦妍
《兰茞》
一座城市居民们的记忆,有赖于他们与这座城市交织为一体的过往生活,于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中的城市,总会涂抹上些许暗淡的色彩与忧伤的情绪。无论最初它曾给人们带来多少欢愉的记忆,随着新事物的介入,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些新出现的建筑或许数量不多,却已经显现出与这座城市本来面貌格格不入的事态,既而令整座城市变得丑陋起来,再也无法恢复到最初的样子。
姜豪所拍摄的城市——兰溪,是他的故乡,他出生长大的地方。作为对故土有着自觉意识的观察者,他在两年前突然开始警觉起来,促使他越来越频繁地跑去当地拍摄记录,这座城市的某些部位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自从2012年买了第一台相机开始,姜豪就一直处于拍摄状态,最初不过拍一些花鸟虫鱼之类,走着与一般摄友相似的学习路径。后来他经过思考产生了新的想法与转变,改为拍摄与自身相关的题材,而兰溪成了他“练手”的最佳地点。拍摄两年以后,他渐渐发现这座小城市原本就很有意思,从里面他找到了自己年少时的记忆和曾经十分熟悉的那些人和事。渐渐地,他把用画面去感受这座城市变成一种习以为常,每次去兰溪也不全是拍摄,他还与当地人聊天,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兰溪的过去,让他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在此期间他拍摄了不少当地居民的生活常态。直到两年前这个地方将要被开发旅游,他才突然意识到,那些日复一日与其相伴的当地人将慢慢消失在他的视野之外,同样会消失的还有他逐渐培养起来的拍摄习惯。随后,周围渐渐变得陌生起来,发生的一切似乎太突然,说走就走,再也没有人和他说那些兰溪的故事……幸运的是他一直在记录着,那些对他讲过故事的人,他都一一为他们拍了肖像。当时漫无目的,只为留住某些感觉,而现在却都成了回忆,成为促使他继续拍摄下去的动力和理由。
人是走了,他于是又陷入思考,即将消失的建筑仿佛成了对这片区域弥留之际最后的怀念,如何将自己的这份感受落实在这些建筑上呢?老城区旁有三座高大建筑——破坏城市完美形态的元素,这些建筑原本应该属于另一个世界,建筑风格与古老城市格格不入,这类混搭的情况可能随处可见;它的另一种面貌,是那些本来属于这座城市的东西,却被无情毁坏掉,甚至被彻底摧毁。姜豪把它们框在了同一个空间中。同时,他没有把拆除老宅整个过程的照片放进他的作品中,因为他说看这些照片时,会感觉心如刀割般的隐隐作痛。他的处理方式,是把影像摆放在抽象与现实之间,单独将已完全成为废墟的土堆从这片空间中抽离出来。这些东西看上去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飞来,想要瞬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让人感觉十分抽象,甚至就像一张抽象画,然而却是那么突兀,突兀到令人沮丧。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那些正待拆除的建筑(其中一部分有文保批文,将被改造成景点),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非常重要的地方,他们不过是些普通的民宅建筑。他们太普通,很平常,甚至不会被注意到,但这些地方却是当地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通过祖祖辈辈的积累才形成的,有了这些无数的普通个人的创造才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当我们说起保护一座城市的建筑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看起来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但是还没有人意识到我们也应该去保护那些普通人的过去。姜豪想做的正是要为这些不被重视的部分发声。他以每周一次的频率编织而成的记忆、反抗或妥协,持续叙述着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爱,以稀释那一份挥之不去的担忧与彷徨。
民用建筑,看起来不过是一个居住的场所,但是他们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过去亘古不变的农业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好像突然就进入到工业社会,然后又变成一个消费社会。建筑功能在此时也起到毁坏人们过去多方面生活习惯的作用,那些多年来建造起来的多种多样的生活风格变成了单一齐整的统一规整。城市的变化往往通过从城市建筑的改变开始,接着是城市精神世界发生转变,最后整座城市都将发生改变,而摄影师所意识到的正是那逐渐被改变的生活风格与文化适应。各种弊端带来的影响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点时,我们已经看到整个社会的蜕变。时间对于姜豪也变得越来越珍贵,他觉察到只要自己少去一次,就会再也找不见上一次还能看见的东西,然而这些惋惜之情真的有用吗?环顾四周的时候,他已经无能为力,那是再也无法挽回的流逝。
这件事也引起了许多当地或在外地的兰溪人的热议与关注,有人还为此拍摄动态影像,仿佛都想把自身对这座城市的眷念上升到社会问题来讨论。不屈不挠的兰溪人,需要在新与旧两个世界里不断切换与徘徊中作出选择。空气与生活渗透在每个人每件事之中,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但是每一天的现实都让假想的悲哀节节败退,喜悦依然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因为他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也许这座城市不曾用自己的语言开口说话,以自己的判断决定自己的命运,如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一样,只能维持并等待命运来为他们指明方向。但有一样东西并没有改变,那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永不消失的热情和沉醉在幸福中的恬淡。
目前“田野调查”是个热门话题,大量专业人员都在做类似的题材,情况十分普遍。但我认为真正能做好这类工程的,应该是那些持之以恒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并且愿意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于此不断探索的人。就像姜豪那样愿为故乡付出真情与汗水的青年,他用六年的时间(岂止六年),回到他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所居住的地方。或许他原本是想要以照片的方式去填补记忆的缝隙,去探索与他自己的人生、生命相关的一切困惑。然而当这座城市的某些重要部分被毁坏的时候,他变得十分不安起来,他把之前那种探索变成了对过去记忆的一种纪念,那些最初给他带来的直观感受,也渐渐转变成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跟它们接触、碰撞,与这座城市里的人、物、风俗和建筑一一对话。渐渐的,他的体系开始丰盈,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拍摄思路,而我从与他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也慢慢了解到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理解了他作品中的表达需求。他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已经渐渐由随性拍摄变成了理性梳理,这项工作仍在继续中。他把这组作品取名为“兰茞”,意为兰溪之草,“一介草民”所能做的或许就只能是拍摄罢了,他说自己未来会朝着更有表现力的方向发展,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目的也可能随着他与城市的接触而有所改变,但是目前,当下,他想要做的是去记录这座城市,去怀念它,去为无名氏们撰写他们的碑文。
由城市化引发的人类学意义上的重大变化——大城市精神生活的知性发展和小城市感性与人情的逐渐隐退——似乎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摄影正是城市化扩张现象的产物。但是,当处于对故乡情感波动中的作者情绪出现在图像中并不断增长时,摄影就重新构建了文献的模式,姜豪以情感推动为线索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无意中恰恰将摄影作为媒介记录了兰溪这座城市的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