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的困局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肖泽磊 白亘哲 段德华 字李泉
2024-06-20 11:3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的话】

暑假即将来临,上海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也开启了志愿者招募。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是家庭、学校以外的“第三股”教育力量,直接关系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业成绩、职业规划、兴趣培养等事项。

本文从教育类志愿者服务的困境和变局出发,提出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配套完善、高效平台搭建、组织认同构建等多方面同时发力,推动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是家庭、学校以外的“第三股”教育力量。该类组织旨在组织青年志愿者免费、无偿地开展支教和助学活动,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青年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重要桥梁。

而现有教育类志愿服务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传统的支教服务。该类服务主要是以志愿者对服务对象进行课业辅导为形式展开,对于解决服务对象的课程难题有一定帮助,成为学校课堂的有益补充。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服务方式,即夏(冬)令营志愿服务。该类服务强调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持续、深入沟通,能够发挥心理辅导、兴趣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传统课程服务不具有的多元化教育功能,逐渐受到众多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的青睐。

基于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期望,课题组对中国百余家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实地调研,深度分析了解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痛点、难点、期盼和诉求。同时,结合境内外地区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理论和经验,尝试性地提出助力中国教育类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困境分析

(一)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表现为缺少专门性和针对性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一方面,暂未出台规范引导青年“夏(冬)令营”志愿服务的专门政策。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服务方式,夏(冬)令营志愿服务为达成既定目标,实现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要求志愿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深入沟通交流,涉及心理建设、人生指导与规划等多种内容,规范要求与传统支教服务有较大差异。缺失专门性的政策规定导致该类志愿活动难以规范有序地开展,许多志愿组织不得不更换服务方式,转战支教服务赛道。

另一方面,缺乏适恰的志愿者技能培训。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及各地方出台的相应条例,安排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有关培训。夏(冬)令营志愿服务需要多种职业技能支撑,专业能力要求多元,与一般教育类志愿服务有显著差异。

目前,该类服务所受到的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没有与传统支教服务明确区分,直接导致志愿者专业能力不足、服务水平欠缺,因而难以发挥教育培训和心理沟通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机制,尚没有形成完整的运营闭环

教育志愿服务资源的适配有赖于畅通的沟通平台和机制,以实现从识别教育需求到匹配教育组织、再到优化对接教育服务的全链条管理。

而精准捕捉对象需求是志愿者精准服务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大部分教育类志愿组织信息获取渠道受限,尚未形成完善的长效联系网络。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习惯从自身社会关系出发“差序式”地传递教育服务,或是通过网络、电话“漫灌式”地联系服务对象,导致回应率不足10%,耗时耗力而收效甚微,合作关系的建立具有偶然性,对关键问题和矛盾的认识与化解往往浅尝辄止。

同时,服务对象的真实意愿和志愿组织的服务实践也呈现出失衡的状态。在缺乏沟通平台的前提下,大部分有接受服务意愿的需求方意愿无从传递,从而难以对接到志愿服务组织;即便在部分已达成的服务关系中,服务对象的真实意愿也不能传递给志愿者,致使实际服务内容与需求脱节,无法真正解决服务对象的困难。

(三)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表现为自筹资金渠道不畅和财政支持不足

一方面,资金自筹渠道不畅。经调查,各省份现行社会组织公开募捐申请条件(类似《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申请书》)通常较为复杂,需要提供的信息过多,且申请流程不便,导致多数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难以完成募捐申请,不具备公开募集捐款的资质,只能通过挂靠其他大型慈善组织的资质募集资金,资金来源渠道不通畅。

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限。调查显示,目前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大多没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这种缺位使得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服务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四)组织认同走低,服务对象对志愿组织“不信任”

由于存在部分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运营状况差、志愿者缺乏沟通技能的情况,居民对该类组织印象不深、观感不佳。同时,居民封闭性、戒备性增强,对于缺乏全职工作者的志愿服务组织缺少基本信任,在合作对象上也倾向于选择“龙头组织”而非“其他组织”,导致大部分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受阻。

此外,部分教育类志愿组织对融媒体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不足,致使教育类志愿服务的宣传明显不够,志愿服务“出镜率”较低,进一步导致相当部分民众对教育类志愿服务的了解不足,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五)志愿者参与热情不足,志愿服务组织基础不稳固

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面临报名人数不足的困境,人员构成上缺乏新鲜血液。这一方面可能因为组织自身的制度保障不完备,如,组织对志愿者个人发展无直接利益照顾,甚至存在志愿者“倒贴钱”现象,导致志愿者参与热情较低;另一方面,可能是“00后”群体的注意力转投至彰显个性、灵活机动的志愿服务形式,而对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规章严密、按章办事的志愿活动兴趣不浓,即使参加也多以“完成任务”为最高追求。 

二、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如何健康有序发展

全面推动教育类志愿服务组织发展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配套完善、高效平台搭建、组织认同构建等多方面同时发力,全方位、高效率、强效能地解决该类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力争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一)完善配套政策,提供良性发展环境

志愿服务组织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行政力量的积极下沉。因此亟需加大志愿服务组织扶持力度,更新志愿服务组织考核评估要求,创新志愿人才队伍培训制度,健全志愿服务协调管理机制,如在做好社会组织调研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夏(冬)令营活动规范和志愿组织行业自律条例;在了解志愿服务组织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适当简化公开募捐资质的申请流程,畅通志愿服务资金筹集渠道。同时,积极引导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参与志愿者培训工作,筑牢志愿服务专业基础,为夏(冬)令营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二)搭建推广志愿服务四方合作平台,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现有志愿组织的发展经验,高效的四方合作平台需包含三个关键机制,一是建立服务对象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解决教育需求和教育服务不匹配的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的沟通机制,解决志愿者招募困难和不胜任的问题;三是建立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合作机制,形成“资金—服务”运营闭环,解决“资金无处找,服务无人搞”的问题。

四方合作平台的搭建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双轨渠道并行的形式,通过政府部门牵头,相关组织和个人配合参与。如搭建“线上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体服务窗口”,及时有效链接政府部门、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对象、志愿者四大主体,使志愿服务信息实现同平台传递,志愿活动困难实现同平台解决。 

(三)改善内外部形象,提升组织信任度

组织信任度是志愿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所在。组织信任要从社会和组织内部两方面同时抓起。

在社会层面,既要加大专项调查研究力度,明确把握社会公众期待,又要用好新型传播媒介,积极推介优质教育服务,打破外部信任不足的困局。

在组织内部层面,要在鼓励志愿服务组织适度放宽招募门槛的同时,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建立明确的人员招募要求,把好志愿者的“质量关”;尽可能开展志愿服务动员活动,打好团队建设“关键战”,追求价值认同“公约数”。例如,发挥“带头人物”的作用,拓展和筑牢人际交往圈子,强化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纽带,走出内部参与低效的窘境,激活相关志愿主体内生动力,助推志愿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肖泽磊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聘教授,白亘哲、段德华、字李泉均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在读本科生)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