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致敬光荣之城,6月18日公映

澎湃讯
2024-06-17 10:00
有戏 >
字号

6月15日,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璀璨星光中拉开帷幕,作为开幕影片,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亮相红毯。开幕式上,领衔主演王佳俊、朱洁静在金爵盛典上献上双人舞表演,灵动地演绎了“电波”经典舞蹈片段,曼妙的舞姿和深情的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王佳俊、朱洁静在盛典现场带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

作为本次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及上影节特别策划展映单元“城市·光影”的重磅作品,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金爵盛典后举行了世界首映,媒体、业界专家等,从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交流性进行解读,称赞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从创意、改编、创作到电影节首映,从思想性的弘扬、艺术性的叠加到观赏性的综合、交流性的提升,都对这一红色大IP作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审美属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荣誉呈现,上海歌舞团和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改编自韩真、周莉亚总编导的同名原创舞剧,由郑大圣担任总导演,崔轶担任导演、总制片人,由王佳俊、朱洁静等上海歌舞团舞蹈家领衔主演。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从纪念碑到里程碑,“电波”根深行远

李白烈士的故事曾数度被改编为文艺作品,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极具影响力的影史佳作。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红色基因孵化而成的一张红色名片。该片在电影节的闪耀亮相,更是致敬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艺术底蕴,致敬这座光荣之城的革命底色。

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用电影工作者的诚意雕刻一座纪念碑;面对该作优秀的出色的表达,有学者称,电影“电波”成为海派文化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非常突出的特别存在。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回忆了“电波”从创意、改编以来的过程,指出我们之所以如此热爱“电波”这个故事,在不同时代一再用文艺作品的方式来表达,正是因为故事本身传递出了人类的大爱和共同情感,“我们不能忘记为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而牺牲的烈士,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前辈,没有这种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拿什么来讲?这是很重要的。”

上海影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称,世界上著名的有文化意义的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电影作品,上海也在孜孜以求寻求有电影气质的影像来讲述这座城市,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好可以成为其中代表,“今天这部作品已经具备了用当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进取精神。尤其在影片的结尾,朱洁静、王佳俊作为扮演者,出现在新时代上海的重要文化地标,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显示出上海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我们将新时代史诗般的社会实践转化成为史诗般的超级电影。”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评价:“当舞剧‘电波’中的《晨光曲》经典片段,演化为舞剧电影‘电波’中跨越时空的新《渔光曲》,《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完成了非凡的‘第三次创作’。让我们致敬上海这座人民之城、电影之城,红色文脉,在这里生生不息。”

座谈会合影

影像魅力,人性成就不平凡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影协原秘书长饶曙光提到,自己已经看了一万多部电影,“电波”仍然是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真实历史的影像,又有实景的拍摄,又有舞台的拍摄,还有舞台与观众的交流。我觉得这是一种在混杂基础上的新创造。”而这种新创造,离不开借助新科技下的想象力、创意力、呈现力的提升,“电波”电影在新科技赋能艺术方面有非常好的体现,“在这样一个与高科技抢跑的时代,我们中国导演应该有更好的文化自觉和美学自觉,来创作出更多的这样有创新力和表达力的作品。”

“电波”电影中弄堂烟火气、平凡夫妻背影等生活化段落,屡屡被提及,不少学者都认为片中的人间烟火气、人性平凡味,最是打动人,也最有电影的影像魅力。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介绍,自己看片时,为男女主角走在弄堂里的背影所打动,“一对年轻人赴死的精神,是在一片烟火气的石库门里。弄堂里倒马桶、生煤炉的过程,是那么有生活气息那么美好,让我觉得这对年轻夫妻,做出英雄事迹,其实也是普通平凡人。”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视协原主席滕俊杰强调电影的氛围感、电影性:“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两个方向勇敢地直奔了电影主题,一个是舞台镜像的电影符号,另一个就是实景融合下的电影氛围的刻画。这种电影的氛围迅速笼罩观众,让观众沉浸在光影里。”

中国评协原副主席,原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毛时安也认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打动几代人的影像魅力,在于人情味:“这部舞剧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人性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性,它不是一个概念的、符号的英雄。过去,我们往往把英雄理解为一个坚强的、符号的、没有人的情感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当中注入一些新质审美的要素,来满足今天的大众审美需求。”

多重解读,一场“解密”之旅

不少观众还表达对影片的喜欢之余,还称特别享受寻找“密码”的爽感,“比如看似穿帮的‘安全出口’、观众席的出现、小裁缝练功厅舞段、密码雨、油画天空等”。

主持人何卿就把观影过程比作一场“解密”之旅,称影片很大的看点在于“舞剧电影里运用了非常多有导演巧思的电影语言去表达,里面暗藏很多关口”;“这里面会有一些看似是穿帮的镜头,像安全出口以及剧场观众的出现,可以想一想,为什么看似穿帮的镜头后期没有处理掉,这一定是导演的一个巧思在里面,每次这些观众镜头出现的时候,背后又有怎样的表达,我觉得大家不妨带着这些问题去电影里找找答案。”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指出场景的多重解释:“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是有多重解释的,它既是一个舞台现场,又同时与这个故事有关,例如李白在舞台上时画面出现的‘安全出口’,就涉及了电影中的李白要不要从安全出口离开的问题,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做不同层面的解读。”

表演出色,主、配角都到位

从舞蹈演员到电影演员,朱洁静、王佳俊等领衔主演,以及邓韵、方光、吴雨承等,在银幕上的呈现,颇受好评。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表示,两位主演让观众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的境界”,“影片中其他一些配角演员,比如扮演黄包车的通讯员等,好几位都表演非常到位。对于第一次面对镜头工作的年轻舞蹈人来说,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值得鼓励。”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舞蹈演员们的银幕表演,几乎得到了一致认可。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影协原主席任仲伦称赞影片“是影像魅力和舞台魅力成功的双重融合”后,坦言朱洁静可以转型去演电影了,“主创团队一直在追求用电影的思维,而不仅仅是电影的技巧,去传达舞台艺术本身。朱洁静的演技非常好,完全是一名合格的电影演员。”

据介绍,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在6月18日正式登陆全国艺联各大影院。影片将电波故事的美学魅力融入光影艺术,通过舞者精湛的演绎,在银幕上绘制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视觉画卷,将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