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杭黄高铁开通 | 富春江、新安江山水画廊上的祠庙世界
文、图 | 心匠
【编者按】被赞誉为“最美高铁”的杭黄高铁本月25日开通。这条铁路连接杭州和黄山,沿线风景如画,一路经过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以及坐落在这些河道边的大大小小的古城、村落。桐庐和建德是其中重要的停靠站。
富春新安江流域,虽少有今日仍保有古意的名刹大寺,但小巧玲珑的小庵庙,仍植根于田山碧水间。图为新安江流域绿水庵的山门与碧湖。“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浙西的富春江及它上游的新安江流域自古就已是文人墨客向往的仙境。到了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出,富春江绮丽独绝的景致更为天下人道了。其实在唐代,这里早已经闻名天下。近30年来,浙东唐诗之路经过学者们的经营声名鹊起,而浙西唐诗之路仍鲜为人知。这条诗路就是以富春江-新安江为主脉,一路绵延至古徽州的水路。它也是唐代诗人们壮游吴越的目的地,李白曾以“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来表达富春山水如画般的气质。
在今人看来,山水本身的自然之趣远远不如被文化浸润过的人文自然更令人追索,富春-新安江山水亦是如此。那些隐没富春山水中的先贤祠和寺庙,就充当了其中重要的角色。
桐君祠
富春江与分水江合流处的桐君山,独得山川之奇秀。梁启超说它是“峨眉一角”,康有为更赞称“峨眉诸峰不及此奇。”这种绝妙的自然环境与上古人物“桐君老人”一结合,便平添了道仙色彩。
桐君亭桐君老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药祖,也是富春江文化的开端。桐庐县和桐君山之名莫不出于此。后人为纪念桐君老人,便于富春江畔的桐君山顶建祠以祀之。此祠始建于北宋元丰中,现祠为1980年代改建。
对于桐君的怀念,不仅仅体现在山顶的祠本身上。几乎整座桐君山都是以桐君传说为主体来建设的。入口处的牌坊,盘桓而上的山径,山腰上点缀的一座座亭,都是到达山顶桐君祠的铺垫。一进入口牌坊后,便见一座石亭,亭内有碑,上书“药祖圣地”,另有一副“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的楹联,口气张狂到令人艳羡。
当我走在雪花纷飞的山径上,忽而抬头见一面朱红色墙,墙上月洞门娇小可爱,吸引人继续前进一探究竟,而门额上“仙廬古蹟”四个大字古意浓浓。入月洞门后,是一方三面围合的小院,院侧墙壁上的历代石碑,更将这种古意渲染到至高点。小院另一侧向江面开敞,一方石构挑台,挑出于古木之间,桐君山下的碧色清流和桐庐县城尽收眼底。
院侧小径通向最高处的桐君祠。它面江而立,是桐君山顶的主体建筑。祠有屋宇三楹,祠前设平台。桐君祠旁另置桐君塔,七级六面,在翠色掩映的桐君山上,白塔如浮玉般醒目。从富春江上远望,塔、山与江流相映成不可磨灭的桐庐标志。这正是古诗所云“塔影中流见,渔火半夜沉”的画境。
桐君塔北侧的药祖殿与山南自由盘桓的曲径山道不同,山北上桐君山顶的路径则以规整的百步阶为主体。药祖殿,百步阶与山阴问道亭形成一个轴线式布局。整个山径陡峭险峻又气势恢宏,仿佛有登天临仙之意。山南以桐君祠为终点的建筑群和山北以药祖殿为终点的建筑群在山顶相汇处即是桐君塔和面向江面的四面亭。一处是被外部借景,一处是致力于向外部借景,借与被借,相互依存。
桐君山与富春江相接处的崖壁上,有唐至民国间的摩崖石刻多处,人文荟萃,由来久矣。
严子陵祠
桐君文化是富春江文化之始,而不事王侯归隐富春的严子陵钓台文化,则更是富春江文化的灵魂。连李白都崇慕严子陵:“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从南北朝至清代共有1000多位诗人拜访过此地,并留下了2000多首诗。
富春江上远看严子陵祠与钓台严子陵祠就是这一文化的结晶。祠不知始建于何时。到了北宋元祐元年,范仲淹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建严子陵祠及钓台,并撰写了精美散文《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其末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更是名传四方。此后历代都有修葺重建。1963年,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原祠淹没在水底。现存祠是在1984年利用原有一座老建筑改建而成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钓台陆续修建了亭榭碑廊,使它恢复成一处以祠和钓台为主体,以富春山水为背景的钓台园林。
它最大的特征,就是约70米高的东西双台,它们如双阙般兀立对峙于江边。双峰如石笋,笋壁上青苔草木少许,有枯木逢春之效。两台之间的山脚下,是一组面水的带形建筑群。由于纵向被山所阻隔,因此,它主要是沿着横向展开的。这组建筑群自东往西依次为码头、照壁、牌坊、祠堂、水亭、石桥、楼阁,其间分别穿插着去往东台西台的上山入口。从江面上看,双台、壁山、江水和这组临水建筑群,组合成一幅气势逼人的风景画。古往今来经过此处的行客,又怎能不被它的气韵感染。
在大实壁的双台顶,各按虚亭一座。两亭始建于南宋,西亭重建于民国,东亭为1984年仿西亭而建。石亭高远古拙,将台山的意境进一步拔升。登台俯瞰,渺渺茫茫,如在天际。其空灵弥远的意境,如穿透历史的时空。东台为当日严子陵垂钓处,如此高处如何垂钓,竟已成谜。或许这只是后人附会罢了。东台旁有棋盘石,平整可容百人。西台又称谢翱台,是当年谢翱恸哭文天祥处。从西台上远望,江山清丽而幽静。当年郁达夫登临西台时,不禁发出了“都不似在人间”的感叹。
天下第十九泉除了祠和双台外,东台入口处有一组十分静谧的泉亭园池。此泉即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评出的天下第十九泉。还有那盘山而上绵绵不绝的碑廊和各类路亭,实在令人流连忘返。
悬空寺
新安江流域的建德市寿昌镇,有一座江南唯一的悬空寺。它以“雄,奇,险,秀”的景观而名贯东南。这座古寺始建于元代。据《寿昌县志》记载,临安人莫子渊凿石为佛,号大慈,山因寺而得名为慈岩山。慈岩主峰酷似地藏菩萨立像,所以寺里主要供奉地藏。而大慈岩由此被称为浙西小九华。
到达悬空寺前的山径整个寺选址于慈岩峰南面凹入处的半空中。它背屏崖壁,面临悬崖,奇险无比。北方悬空寺多建在光秃厚重的土石之间,有些雄辉苍凉的意境,而这座江南悬空寺多有苍翠葱绿的古木掩映,自有江南独特的韵味。那种凌云接天的意境,沾染了洞天福地般的仙家气息。蹬道自山脚随着高差巨大的叠溪盘桓而上,随着山径攀登至寺所在的崖壁口。微小的口子,总是进入另一个大千世界的入口。入洞口即至天栈云渡,空间豁然开朗。香客的背部、顶部、脚部皆凭崖,只留南面开阔可望山,而古寺山门隐约已在天栈前方。
天栈云渡
循崖而行,忽然一座上书“天门”字样的山门浮现在我眼前。虽改一字,却令人有如到天上仙宫的感受。此寺建造在上下两个横长台地上,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洞穴式的殿堂。在两座主殿——地藏殿与罗汉堂中,山崖密密层层地从顶部覆盖过来,殿里的塑像被这种压倒性的崖壁覆层,烘托出了超然的崇高形象。整个崖壁由山到悬崖方向的剖面断口是倾斜的,越往崖壁一侧,室内高度越低,越往南侧悬空处,室内高度越高,远看犹如飘浮的云朵。
凭倚山壁的悬空寺古人造寺于如此险绝之地,它依着崖壁横长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条件,塑造了一个有场域特色的寺。
绿水庵
在富春新安江流域,虽少有今日仍保有古意的名刹大寺,但小巧玲珑的小庵庙,却仍植根于田山碧水间。大慈岩的山坞中就有一座融于丛林之间的观音殿。山谷里的湖澄碧如镜,观音殿就深藏在这碧湖边。一条索桥悬垂于湖面。轻巧的薄桥与它的倒影相映成趣。渡桥至彼岸,我才发现写着“绿水庵”三个大字的庙宇山门。绿水二字是神来之笔,可以令人玩味许久。
绿水庵入口索桥跨入山门,便踏上密布不透气的台阶,随之而上便进入另一重世界。这座绿水庵规模不大,但却好像吸收了山间的灵气。黄墙黑瓦,层层升起的飞扬的马头墙,在这翠碧的山林之间显得和谐动人。
绿水庵照壁大殿、殿前的平台和平台下的放生池形成一个连贯的空间。一条落差很大的小溪从庵一侧奔流而下,它在大殿平台前汇入放生池中。活水自角部注入,又从斜对角流入外面的碧湖中。池前设照壁,以围合空间。池的边际处多有裸岩,营造出假山林池的意趣。
富春新安江流域的先贤祠与寺庙是这好山好水间流动的文脉。它们是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的反应。浙西山脉纵横,富春江穿境而过,自古至今,它仍保留着人间秘境一样的自然环境。它既是历史上的中原士人归隐处,又是今人可误入的桃花源。这里的祠寺庙宇,离开不了独特而迷人的山水环境,而如此桃源之境,也拥有这些带着人类文明记忆的点睛之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