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人的浓浓“蕉”情

2024-06-17 11: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清 费丹旭 芭蕉美人图(局部)
弗利尔美术馆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有一首词《添字丑奴儿》,非常独到地写出了芭蕉的双面韵致。晴日的芭蕉,乐得其荫蔽;雨夜的芭蕉,惹无限离愁。

芭蕉生长于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国北方并不多见,孤身南渡后的李清照,在雨打芭蕉的阵阵滴落声中,只觉得曾经的故人和故乡变得更加难以触达。

一句“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道出了多少复杂的心绪。

清 吴心来 蕉叶题诗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有着丰富情绪表达的“雨打芭蕉”意象,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唐,此后成为文人越发喜爱表现的对象。

唐人杜牧《芭蕉》诗曰:“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的故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写尽了思乡游子的辗转反侧。

明代沈周有《为友人写蕉》:“便欲开船去,因君更写蕉。要知相忆地,叶上雨潇潇。”提醒分别在即的友人,不要忘了曾经共听芭蕉叶上雨潇潇的美好时光。

明 陈洪绶 蕉林酌酒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元、明、清时期,芭蕉的庭园种植已十分广泛,许多书籍和插图中均可见。

明末清初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写,“幽斋但有隙地 ,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久而久之,于山石之畔、或窗棂之下、或院落一角栽种芭蕉,营造出“蕉倚孤石”、“蕉影当窗”、“满庭幽姿”的诗情画意,成为了文士君子们追崇的雅致空间。

清顺治 青花麒麟纹筒瓶
观复博物馆藏

古人对芭蕉如此喜爱,自然也不会忘记在器物上进行装饰。宋代,蕉叶已成为定窑、龙泉窑器物上的常见装饰题材。至明代,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样式的蕉叶纹使用更多,常饰于器物的颈、足等部位,其画法为后来各朝所继承。

清乾隆 青花芭蕉玉壶春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瓷器上亦常见竹石芭蕉纹,多装饰于碗的中心或瓶的腹部。芭蕉的高直之德、竹子的虚心有节、洞石的玲珑天然融汇一处,颇能彰显文人的格调和气质。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因芭蕉“叶大”谐音“业大”,有着“家大业大”、“事业宏大”的吉祥寓意。又因叶大成荫,还有着庇护子孙、庇护众生之意。

清乾隆 粉彩婴戏图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