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港短剧,北上淘金

2024-06-17 1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6月2日,周星驰监制的首部短剧《金猪玉叶》在抖音上线。这个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被人热议的话题,终于有了结果。

《金猪玉叶》以当下社会流行的“杀猪盘”现象为故事主线,融入了职场PUA、日本排放核污水等社会议题,第一集就在抖音上获得80多万点赞、40多万转发,很多人惊呼:大导演下场,短剧行业要变天。

● 短剧《金猪玉叶》剧照

事实上,周星驰并非第一个入局短剧的香港导演。

早在去年11月底,王晶就率先试水,拍了一部名为《亿万傻王子》的短剧。而不久前,执导过《情圣》《唐伯虎点秋香》《破坏之王》等多部经典喜剧电影的香港名导李力持,也完成了他名下的短剧《厨神》为期12天的拍摄。

不只是香港导演,香港演员也纷纷入场。

今年四月份,在经典剧《回家的诱惑》中饰演艾莉一角的香港演员李彩桦,宣布开始拍摄短剧。此外,继周星驰的“九五二七”剧场走红后,李若彤近日也在抖音成立了她的“玫瑰故事剧场”。

还有消息称,经典港剧IP 《倩女幽魂》将被改编成一部女频穿越短剧《倩女幽魂之反转未来》,出品方ATV亚洲电视启用了《倩女幽魂》的原编剧阮继志,并由金马导演与内地短剧导演合拍。

一众香港导演和演员集体北上拍短剧,无疑给短剧市场添了一把火,也让很多人猜测,这批人能给短剧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01

短剧有多火?

-

根据《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比2022年的101.7亿元增长了267.65%,而这一年国内电影总票房549.15亿元,按这样的增速,短剧市场的规模很快会超过电影。

短剧有多火?

有消息称,今年五月,华谊兄弟公司已组建专门的短剧团队,就华谊兄弟众多知名影视剧IP进行短剧衍生开发,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就包括郝景芳的《癫狂者》、唐家三少的《大龟甲师》、电影《狄仁杰》、《画皮》等衍生短剧。

除了影视公司,其他行业也想来分一杯羹。

近日,有消息称,网易海外短剧平台LoveShots,第一季度营收突破250万元,自今年初以来一直保持增长势头。

小米也被曝入局短剧。5月10日,有业内人士在Boss直聘上发现了小米在招聘“短剧编辑”一职,岗位要求是——负责付费短剧的剧本撰写,熟悉男、女频爽文套路,了解市场热播微短剧。虽然该岗位很快被关闭,但还是引发了各种讨论。

各视频播放平台,也针对短剧动作频频。

继去年10月发布《微短剧小程序广告激励政策》之后,今年3月,微信视频号又开始内测付费竖屏短剧挂载。

而短剧播放的主阵地抖音,自然也不落后。2023年,抖音有500部短剧播放量破亿,其中12部破10亿。而今年,抖音又用真金白银,推出各种短剧创作激励措施。

长视频平台更是丝毫不弱。

2021年,腾讯视频就发布了涵盖喜剧、悬疑、国风等类型的微短剧品牌“十分剧场”,去年的爆款短剧《招惹》,就以2000多万的票房分账创下纪录。

优酷也是铁了心要深耕短剧市场,2019年开设的“小剧场”频道、2021年推出的“扶摇计划”,都是证明。

爱奇艺更是最早入局短剧的长视频平台。早在2018年,爱奇艺就推出了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

而相比爱优腾,芒果TV有着自己做短剧的优势。去年12月,《风月变》登上了湖南卫视晚间时段,成为全国首部“上星”短剧。

政策对短剧的扶持,也给短剧行业添了一把火。

2024年一开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印发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紧接着各地就出台了相应的短剧扶持措施。

真金白银的营收,就是行业火爆的最佳证明。据财经媒体《新腕儿》报道,周星驰的“九五二七”剧场,靠短剧预计将至少收入3000万人民币。而另一国内短剧头部企业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也曾坦言,去年他原本制定了短剧业务全年营收5亿元的目标,结果“不足两个月就达成了”。

#02

为什么是香港导演?

-

也许正因为短剧过于火爆,对于周星驰、王晶等香港导演的入场,一种质疑声随之而来:这些人是不是来恰烂钱?

有消息曝出,近年来周星驰名下的公司,似乎很不好过。

周星驰旗下一家名为Premium Data Associates Limited(以下简称PDAL)的公司,就和持有它45%股份的股东——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以下简称新文化),有着债务纠纷。

大致情况是:2016年,PDAL与新文化签署了一份对赌协议,承诺在六年内实现10.4亿元的净利润。然而,PDAL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净利润没有达标。2021年,新文化因周星驰单方面终止协议起诉周星驰,而周星驰以新文化方股权转让款没有付清为由提起反诉,双方各说各理,至今纠缠不清。

此外,2010年周星驰借壳上市的比高集团,已经连续多年亏损,被寄予厚望的《美人鱼2》,也因演员塌房问题迟迟未上映。

而其他香港导演和演员也好不到哪里去,香港电影市场的低迷,让许多业内人士不得不另谋出路。

● 电影《毒舌律师》剧照

去年,由于好莱坞罢工潮,香港的引进片寥寥无几,尽管有《毒舌律师》等少数几个卖座的电影支撑香港本土市场,但依然无法阻止香港电影整体票房遇冷。

而引进内地的影片,依旧是老一套的警匪片,古天乐、刘青云、吴镇宇几个老演员排列组合,内地观众早已审美疲劳。

今年初的一部《破战》,更是把港片质量拉到新低,豆瓣3.4分,被网友称为“香港电影的至暗时刻”。

香港电影人,转型迫在眉睫。

在这种背景下,北上发展,似乎成了香港导演及演员们为数不多的选择。而内地炙手可热的短剧,自然成了首选。

某种程度上,当下短剧拍摄时间短、复制性强的特点,和曾经香港电影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极为相像。

什么是短剧?

几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每集短到几十秒,长到几分钟,创作内容贴合群众需求,剧情快、反转多、爽点密,一部戏拍下来,通常只要几天的时间。

而曾经的香港电影工业流水线几乎一模一样:同样是快,同样也是把观众喜爱的桥段比如飞车、枪战、恋爱等拼起来。

王晶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只拍了7天;《古惑仔2:猛龙过江》只拍了14天;《枪火》只拍了9天。

● 电影 《古惑仔2:猛龙过江》剧照

因此,入场短剧,香港的导演和演员无疑更加熟悉,也更容易上手。

而且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比起内地的影视人员,或许港片人士更能从内心认可短剧这个行业。

要知道,短剧生于草莽之间,纵然火热,却一直处于影视圈鄙视链的最底端。

一位从影视院校毕业、兼职拍短剧的从业者透露,很多短剧演员都有两份简历,一份投给正规影视剧剧组,一份投给短剧剧组。前者让人觉得体面,而后者让人觉得拿不上台面。

● 锦超在《无限超越班》面试发言

新一季《无限超越班》的艺员锦超,就因自己是短剧演员出身而自卑,一心想回到正规影视剧。最后还是身为导师的曾志伟鼓励他:“拍短剧和长剧没什么区别,演员都一样。”

曾志伟对短剧的态度,或许也是香港演艺圈对拍戏的态度。

就像今年第42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记者请洪金宝给后辈们说几句话,洪金宝只是笑了笑,说了一句:“鬼叫你穷啊,顶硬上咯!”

#03

短剧没有想象中容易

-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对于流水线式的短剧生产,香港的导演算得上轻车熟路,但能否真得拍好短剧,或许还是个未知数。

以周星驰的《金猪玉叶》来说,尽管从浏览、点赞、评论等指标来看,这部作品无疑够得着爆款短剧的行列,但如果撇开周星驰自带的光环和热度,大家关于剧情的讨论并不多,反而是向致敬星爷的场景、脱口秀演员徐志胜的段子,成了热度最高的话题。

● 短剧《金猪玉叶》剧照

如果说周星驰的短剧还称得上差强人意,那么王晶拍摄的首部短剧《亿万傻王子》,可能就是妥妥的失败作品了。数据显示,该剧在抖音的播放量只有860万次,后三十集甚至没有任何一集点赞数过百。

短剧,似乎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容易。

去年,短剧平台ReelShort风靡海外,让其母公司中文在线旗下的枫叶互动全年营收达6.8个亿。然而今年4月21日,据中文在线财报显示,枫叶互动的净利润只有24万人民币。

从公众号转行短剧的咪蒙,打造出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样的大爆款,结果充值8000多万,实际盈利只有200多万。

顶流网红小杨哥的短剧公司“杭州益梦”,更是被传出解散的消息:上线27部短剧全部翻车,亏损3000万,

为什么短剧利润这么低?

在国内头部短剧公司点众科技创始人陈瑞卿看来,归根结底是短剧的盈利模式有问题。

“如今小程序、短视频平台中,短剧的投流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而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营销费用只占据电影总成本的15%~30%。短剧宣发存在严重畸形现象。”

所谓“投流”,就是短剧公司为了推广短剧,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花钱买流量。因为目前国内短剧唯一的盈利方式,就是用户付费观看——

先通过几集免费的剧情吸引用户,在故事达到高潮时设置付费环节,从而让用户付费购买观看。

因此,为了让短剧拥有尽可能多的曝光量,许多短剧公司在投流上都不计成本,而这导致让短剧行业流传着一句话:“短剧制片、发行公司都在给平台打工。”

一位业内相关人士更是透露,当下市场上大概只有3%~5%的短剧能挣到钱。

“营收就像卖白粉,利润就像卖白菜”,这就是短剧行业面临的现状。

但明知问题所在,短剧从业者却似乎毫无办法,只能在成本上不断卷下去。而“卷”的结果之一,就是短剧严重的同质化。有时候编剧吭哧吭哧原创的剧本,远不如抄一个爆款短剧有流量。

微信网友@烛明香暗画堂深就无奈地吐槽:

“作为一个从业者,我想说我认真写的剧本往往被甲方认为是灌水没爽点压根不用,我拼命打狗血加上无数个无脑反转,甲方反而会说太好了要的就是这个!”

在这样的短剧行业背景下,关于周星驰等香港导演入场拍短剧的相关讨论,有了一层新的意义,那就是它们能够反映从业人员的一种期待,即——

影视行业正规军入场,能否为短剧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改变?

或是改变当下短剧单一的盈利模式,或是提升整个短剧行业的内容质量,又或是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创作上的规范。

而在此之前,面对当下资本市场为数不多的风口,业内人士为数不多能做的,就是先别下牌桌。

结尾

-

事实上,短剧自出现起就被指责低俗,但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短剧不仅没有没落,反而显示了它强劲的生命力。

也许有人始终不会接受霸总、复仇的粗暴剧情,但似乎并不影响另一部分愿意付费的人支撑着短剧市场的壮大。

这或许正应了马东曾说过的一句话。

几年前,马东做客《十三邀》时,许知远问他:“你是做内容的,有没有发现整体流行文化在粗鄙化?”

马东顿了一下,然后回答:“流行文化从来就没精致过,世界上的精英只有5%,那95%的人就是在生活。”

就像对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打工人来说,利用蹲马桶、等公交坐地铁的几分钟看一集爽剧,何尝不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担任《金猪玉叶》导演的易小星也说:“不管是星爷也好,还是我也好,我觉得我们都认同这个观点,要尽量去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End-

撰稿:笔下长青

主编:宋函

图片来源:《金猪玉叶》、《毒舌律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香港短剧,北上淘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