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云霄陈丽君大银幕首作,《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创作始末
*本文为首发
所有电影相关图片版权归版权方所有
今年3月,一则《新龙门客栈(舞台纪录电影·越剧)》的备案立项公示信息,引发外界关注。电影《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今日正式发声,官宣已进入报审阶段。
电影将以舞台纪录片的形式把当下热门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搬上大银幕。作为线下演出的爆款,该作品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一台好戏和百越文化共同打造,去年3月线下首演以来,一票难求,主演李云霄、陈丽君更是因此出圈。
6月5日,东西文娱在上海见到了《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的总制片人、UME/华人文化电影院线副总裁顾燕,作为第一批观众看到了尚处于制作后期阶段的部分电影片段。
顾燕 UME/华人文化电影院线副总裁
早在2019年,作为影院管理者的顾燕就曾与知名话剧团队有过接触,这激发了她对线下文化内容影视化的思考。疫情期间,她看到NTLIVE(National Theatre 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模式在国内的兴起,这让从业者看到了一个新的类型电影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国内的各类线下演出也有了迅猛发展,而中国也有属于自己传承千年的文化—戏曲,这份瑰宝更是值得复兴、流传。顾燕判断国内“舞台演出影视化”的时机到了。
所谓NTLIVE是英国国家剧院自2009年开始的一个开创性项目,旨在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英国以及全球呈现当今世界舞台的经典作品。通过将有限的优质戏剧资源以光影手段重现,NTLIVE让观众可以从大银幕看到更多戏剧。
去年11月,顾燕联系到了百越文化,提出把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搬上大银幕的想法。
无独有偶,这部作品的出品人和总制作人茅威涛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思考和研究CT Live的发展可能性。2017年,为了逐步夯实这一理念,时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的她与国内唯一一家经营NT Live项目的北京奥哲维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九五剧场进行了一次定点试验,将NT Live以及多年前由郭小男导演、茅威涛主演的三部越剧舞台艺术片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陆游与唐琬》共同搬上银幕,同期在杭州开始放映。
听茅威涛介绍,当时她为了进一步碰触NT Live的发展业态,也曾经想通过邀请NT Live的拍摄团队合作拍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以此糅合各方优势,将这一剧目以开创性的样式搬上大银幕,从而逐步发展CT Live的运营生态,但遗憾的是这一计划因为疫情而不得不搁置。
双方不谋而合,项目得以快速推进。
回顾这一过程,顾燕称这一切充满了“极限操作”:今年1月双方完成签约,3月26日正式通过电影剧本(梗概)备案,4月1日即正式开机。她想让这部作品尽早问世。
《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杀青剧照,图源片方,东西文娱首发
作为一个驻演小剧场项目,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刚刚度过200场,单场仅130的座位,让能够现场观看的观众至今有限。而电影可以很好地突破线下舞台对观看人次和演出地域的限制,且带来的体验更为接近沉浸式演出模式。
《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由杭州思远影视有限公司、百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出品,李云霄、陈丽君、张亚洲、谢江慧、范雅琪、金佳妮、陈思文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及温州市越剧院演员领衔主演,越剧总导演陈佳玮,纪录电影导演吴郗琛,编剧孙钰熙。
不过,相比于越剧舞台,《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稍作了精简,并非线下完整的2个半小时版本。这一方面顾及观众对现场演出与电影节奏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顾燕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让观众对越剧产生兴趣,从而走进剧场体验完整版。
在顾燕看来,舞台纪录电影这个赛道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先是去年底《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大电影在内地斩获票房超1亿,随后中影主导的舞剧电影《只此青绿》、淘票票参与的张杰演唱会大电影《张杰曜北斗巡回演唱会》纷纷备案。而近期,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京剧电影《锁麟囊》也将在上影节展映活动中放映。
顾燕认为,舞台纪录电影已成为一种趋势。要在这条赛道上脱颖而出,必须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是有代表性的,甚至还拥有一些不可复制的机遇和运气。”
众所周知,在茅威涛时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二十年来的创作历程中,一直都在探讨实践能与年轻观众、当下市场接轨的艺术创作,用茅威涛的话来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新龙门客栈》恰恰提供了这一可能,在给自身行业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电影类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也将是《新龙门客栈》能够成为撬动更多观众的杠杆的原因之一。
锁定《新龙门客栈》爆款IP
EW 东西文娱
为什么会有《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顾燕:
2019年,我们就与舞台剧团队有过接触,探讨过舞台剧影视化可能性,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线下的这些文化内容影视化的可能性到底有没有。
国内的戏剧加上舞台剧,这两年其实也很蓬勃发展,已经培养了一批相对高端的消费群体,他们追求文化、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所以我认为这两年时机成熟了。
此外,疫情之后,整个电影行业上映影片基本为库存影片,直到去年从电影局公开的备案数据显示,新片立项的数量有了明显回升,应该是这四年来最高。这也说明了今年,能够拍摄制作完成待上映的新片储备量不足。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目前上映的影片类型中,爆款还是多集中在特效大片、大IP,如《封神》《唐人街探案》等知名度较高的故事片,还有集中在有较多成功案例的悬疑片、喜剧片等类型片。
小成本,非主流题材的黑马不多,这也让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整个行业正处于自救状态,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机会和突破口,加上我们的集团公司——华人文化集团是一家综合性传媒与娱乐公司,整合了电影全产业链中的开发、制作、国内国际发行等优质资源。这也为我们的破局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后盾。
EW 东西文娱
舞台纪录电影的选择很多,为什么选中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顾燕:
最关键的是,去年3月,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爆火出圈,尤其是演员带动的出圈,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它给这一个赛道带来了关注,带来了机会,这些年轻人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给整个戏曲行业带来生机。
为什么偏偏要拍越剧戏曲?这一点可能是我更偏爱本土文化吧,无论音乐剧还是舞台剧,做得再好,本质上都是舶来品,源自外国的艺术形式。但中国的戏曲,是真正根植于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瑰宝,它是流淌在中国血脉中的艺术。
《新龙门客栈》是一个新国风·环境式越剧作品。新国风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加上新的表达,以及更好的审美。传统艺术要发展,就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妥协”。这里的妥协不是指放弃原则,而是指用更符合现代年轻人喜好的方式来表达,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接受并喜爱我们的传统艺术。
而现在的年轻人有着充分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这其实也是现在很大的一个契机。它是环境式的演出形式,在此之前你们都没有看到一个越剧在你身边演的。在“小客栈”,观众就像一个“酒客”一样在那喝酒,然后这个戏就在你身边开始了。这种创新的演出方式,更受年轻人青睐。
EW 东西文娱
《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上线,与线下体验会有怎样的差别感受?
顾燕: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是驻演,把“小客栈”复制到别的城市去巡演的成本是很高的;作为一个小剧场产品,它的座位仅130多座。而电影是可以打破这些局限的,成为更广的传播途径,在更多下沉城市播放,且电影的放映形式也相对于最接近沉浸式体验的模式。
线下的现场演出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就是沉浸感和现场氛围。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电影的方式将越剧推广给更多的观众后,未来能让越剧有条件在更多的城市演出。这两种形式其实是可以互补的。再好的文化都需要更多形式、更下沉的推广渠道。
绝非传统的官摄
EW 东西文娱
将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再度搬上大银幕,它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顾燕:
首先它本身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大IP,我们的剧本改编工作由何冀平老师的学生孙钰熙亲自操刀,何冀平老师正是92版《新龙门客栈》电影的编剧。我们保留了原作中许多原汁原味的核心精神和故事元素。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有向92版电影《新龙门客栈》致敬的处理,纪实电影版也加强了对电影原作的致敬。云霄有一个倚身,感觉跟张曼玉好像,然后我们还会有一个贾廷出场的镜头,其实是致敬了经典的。
纪实电影版《新龙门客栈》根据电影的需要,故事推进节奏更为迅速,不会让观众感到拖沓,更接近电影的叙事风格。我其实认为它不完全是越剧,更像一个越剧的故事片。
这让这个电影跟传统的戏曲电影的体验又完全两样了,我们觉得这也是一种继环境式舞台之后的突破,我们在往类型电影的方向突破。
EW 东西文娱
在演员选择上,有什么特别的考量?
顾燕:
7位演员都是来自小百花越剧院和温州市越剧院的专业越剧演员。其中李云霄和陈丽君更是因线下演出破圈的两位。电影版的演出中,根据剧情的调整以及电影镜头的运用,每个角色的塑造更加立体生动,希望让观众更能感受到角色的性格和越剧的魅力。
并且她们也是浙江省相关职能部门为了振兴越剧而有意培养的新一代演员,就像当年的小百花一样,培养出一批崭新的年轻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女拜寿》造就了茅威涛、何赛飞等一批知名的越剧新秀,如今我们也想用电影的形式推出陈丽君、李云霄等新一代年轻人,这也是对浙江省文化职能部门振兴越剧精神的一种践行。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演出现场
此外,电影版主题曲由茅老师参与创作并演唱。不仅记录了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整个创作、拍摄过程,更传递了越剧创新与舞台记录电影相结合的这样一种精神。这首歌曲不仅会在影片最后呈现,我们还会在各大音乐平台上进行推广。
EW 东西文娱
影片的制作团队听说都很年轻?
顾燕:
在具体的拍摄和制作方面,我们邀请一支很有想象力的团队来负责。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这部越剧的舞台剧版本,从导演、编剧到演员,整个团队都非常年轻,全部是90后。因此,在制作电影版本时,我也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包括导演、摄影在内的整个制作团队,也都是由90后组成。
EW 东西文娱
目前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以及进展如何?
顾燕:
我们的制作过程与电影拍摄非常相似。从一开始就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包括重新制作了上百个分镜头脚本,拍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包括多种电影化手法,力求达到电影级的制作标准。
拍摄工作从4月份拍到了5月份,一结束就立即转入了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在极限状态下进行的。例如,我在3月26日获得了拍摄许可证,而4月1日我们就正式开机了。当时,许多人还一度担心如果许可证没能按时拿到怎么办,因为我们所有的准备工作,包括演员、场地、设备等,都已经就绪。
我希望能够尽快将这部作品呈现给观众。希望今年就能有机会与观众见面。
“纪实”,还原舞台剧空间感
EW 东西文娱
在将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从舞台剧转化为电影的过程中,团队如何体现它的“沉浸感”?
顾燕:
因我们的拍摄场地就是线下演出的剧场,这个剧场是一个实景搭建的沉浸空间,如何还原“沉浸感”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内容如何取舍,如何用镜头语言将这种空间感和沉浸感展现出来。
其次,就是时间的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电影的制作。我们需要在保证电影艺术性、镜头感、美感和质感的同时,还要确保表演的丰富度,这在时间上和制作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线下舞台的拍摄有一点一定比传统电影来得好,就是因为这些演员在线下已经对戏很久了,他的演技和演员之间的默契和情绪瞬间可以到位的,几乎我们每个镜头拍二保一就可以过了。这是我觉得相对有优势的地方。
当然,电影与现场体验还是有所不同。例如,我们的影片时长是110分钟,相比现场演出缩短了半小时,是一个精简版。现场观众可能会因为沉浸在演出中而不介意时长,但电影观众对节奏的感知更为敏感,如果节奏变慢,他们可能会感到出戏。
另外,这部电影有非常多的细节在演员脸部的情绪表达上,但是现场的观众看不到,太远了,或者它有一个纱幕在纱幕后面也看不到,但电影的优势是能把这些所有的细节全部呈现在大银幕上。这点是线下做不到的。
《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剧照:左张亚洲饰演周淮安,中陈丽君饰演贾廷,右谢江慧饰演邱莫言;图源片方,东西文娱首发
EW 东西文娱
你觉得《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怎样的?
顾燕:
受众肯定是年轻人,尤其是90、00后这一代。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舞台设计和角色塑造就是面向年轻人的,是偶像型的打造。实际上,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线下受众与粉丝群体也有较多的重叠。
从《新龙门客栈》打开舞台纪录电影
EW 东西文娱
在未来探索这一领域时,除了将舞台剧转化为影视作品,还会考虑哪些类型的方向?
顾燕:
线下演出影视化的领域实际上是非常广阔的。例如,张杰的演唱会已经成功立项,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电影取得了相当高的票房成绩,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上映,这充分证明了市场对于此类作品的需求。
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涵盖话剧、音乐剧、演唱会,甚至是戏曲等多种类型。这是一个多元化的大赛道。
目前,我们首先要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为此,我们需要创作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作品。我相信,《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甚至它拥有一些不可复制的机遇和运气。
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从让他们接受传统的艺术形式,到激发他们对这类作品的期待,我认为是一个蛮好的可能性。
EW 东西文娱
针对电影内容的破局,还有哪些思考?
顾燕:
通过《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我们其实是想探索一个另外的可能性的赛道,就是戏曲电影发行的赛道。
之前虽然有几百部戏曲作品影视化,仅2019年到2023年就有30多部获得龙标,但是这些电影上映票房在100万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目前,戏曲电影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府的补贴,它们缺乏宣发经费及有效的自我经营手段来实现盈利和自我循环。
这种局面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缺乏发行导致观众对戏曲电影的了解不足,进而导致上映机会和排片量严重不足,最终影响到票房。票房的产出又直接影响了发行对于影片合作的选择以及投资端对影片投资的信心。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新龙门客栈(越剧纪实电影)》,探索戏曲电影的市场潜力,让很多的发行团队去尝试接受这个戏曲板块的赛道,那么我们的电影类型也会更丰富一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