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刘一原呈现当代水墨,焦小健、艾敬新展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陆林汉
2024-06-17 12:4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回顾一周艺术人物,80多岁的艺术家刘一原近日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呈现在当代水墨方面的探索,艺术家焦小健的上海个展展现自由扭曲的“形”与高亮绚丽的“色”,音乐人与艺术家艾敬的新展“我们需要爱——艾敬2024”在上海胜利电影院开幕。在上海掇美艺术空间,艺术家季平、杨建勇首度联合举办双人展。居于苏州的艺术家马健携其新作在上海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呈现“夏日和”展览。在延安博物馆,“延安长安——徐华中国画作品展”近日对外展出。

上海|艺术家刘一原

个展“释怀观象”在上海视觉学院展出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家刘一原一直在探索当代水墨艺术的创作,迄今已经坚持了四十年。刘一原说:“当代水墨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土壤,要有理论支撑,要重视理论建构。”近日,“释怀观象”刘一原艺术展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刘一原,1942年7月生于武汉市,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1959年即以绘制中国古代绘画为职业,1979年考取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后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执教山水画和花鸟画,并致力于现当代水墨的创作与研究。

刘一原

在当天的学术研讨会上,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说,”看刘一原先生的绘画他如何在荆楚文化土壤氛围中融汇古今,贯通中西,践行中国艺术家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天将作品带到上海不仅是与海派文化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上海艺术届就如何构建当代水墨主体性话语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上海海派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李磊认为,看刘一原的作品不能仅仅是看他的作品,而是要看他的人生,荆楚大地的血脉相连,看他的人生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发展历程。刘一原艺术个性走在前面,发自内心强悍的力量,基于文化传统其个人图示的不确定性,内心的骚动,生涩感不成熟,是贯穿生命探索的过程。

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刘一原的画拥有中国特色的抽象画的自我原点和出发点,运用了楚文化基本词汇,红、黑主色调,用现代语法整合放大古典语词,在抒情性、观念性、视觉性基础上还多了一层隐喻性。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徐明松认为,,湖北的雄浑大气是一个共有的现象,也塑造了刘一原在图示语言的附和性上。现代主义艺术之下,艺术家往往容易脱离艺术生命的感受力,碎片化、影像生存之下如何抓住生命瞬间的感动,值得思考。

展出现场

刘一原作品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谈到,刘一原对当代水墨持续的实践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自信,所谓当代体系和视觉语言是参照西方的一套学术、学科、话语体系。当下这样一个课题在上海的再一次的回归,今天的意义相当不同。

据悉,本次展览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协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展览将持续到9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等在开幕式致辞。

上海|艺术家焦小健

个展呈现自由扭曲的“形”与高亮绚丽的“色”

艺术家焦小健

6月14日,“形形色色——焦小健作品展”在上海本有艺术空间(浦东新区张衡路1077号ATLATL飞镖创新中心一楼)开幕。展览展出作品共计41幅,呈现了焦小健近年来在色彩与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和深刻探索,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思想的双重享受。 

焦小健,1977年就读浙江美术学院本科 ,1985年就读浙江美术学院研究⽣,1999年获美国ACC(亚洲文化协会)的文化奖助金去纽约艺术考察,1989-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导,2021⾄今上海⼤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博导。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杭州。

焦小健的作品大胆运用了鲜艳的条状色块和自由流动的线条,打破了色彩与形态的传统束缚,营造出一种自由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感。《雨花》等作品中,鲜艳的色块在色调的延宕变奏中绽放,仿佛能够嗅到色彩的芳香。而《狂草》等作品中的线条,则如同自由游走的脉络,打开了一个陌异而神秘的艺术时空,让观众感受到色彩的原初魅力。展览学术主持孙周兴指出:“焦小健在在“形”与“色”两个方面均有激进的破局,走上了“非形非色”之路,自由扭曲的“形”与高亮绚丽的“色”造成画面上的一种魔幻抒情的效果。”这种魔幻与抒情的结合,使得焦小健的作品充满了奇异的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策展人杨疏青认为:“焦小健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诗意想象,让绘画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冲击下,依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形形色色——焦小健作品展”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ATLATL飞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展览由孙周兴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杨疏青担任策展人。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8月13日。 

上海|艺术家艾敬

以艺术表达“我们需要爱”

艺术家艾敬

6月13日,展览“我们需要爱——艾敬2024”在上海胜利电影院开幕。该展览也是艾敬继2014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个展之后,再次在上海展出她的艺术作品。

艾敬,民谣女歌手、音乐人、演员、艺术家、作家。她于1999年开始画画,后移居纽约学习当代艺术。2007 年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

展览汇集了艾敬十年来的重要艺术创作和实践,涵盖多个板块,包括架上绘画作品《我爱颜色》《烈日下的行走》,装置作品《女孩儿与秋千》《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以及视频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线索》等,共计27件作品。其中,亮点之一是艾敬的全新雕塑作品《花的力量#1》。该作品灵感源自迪奥的妹妹卡特琳娜•迪奥(Catherine Dior),作品旨在赞颂自然、爱与和平,并向所有自由独立的女性致敬。

“我们需要爱——艾敬2024”现场

此外,展览还将呈现“气味艺术”的独特体验。装置作品《女孩儿与秋千》下方是一块草坪,草坪中的野花野草散发出大自然的清香。《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2》则采用了各种奇异花草的混合,将视觉与嗅觉结合,为观众带来美妙独特的体验。

策展人彭锋在展览前言中说:“艾敬通过AI抵达爱,最终落实到LOVE。在这场旅行中,一切都那么自然:从汉语到英语,从声音到形象。”艾敬通过对爱的描绘和诠释,让观众在作品前抑制不住去思考和感悟。艾敬说:“在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爱。我们需要用爱去构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用爱去温暖和治愈,用爱去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展览将持续至6月21日。(文/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季平、杨建勇

掇美艺术空间呈现“山”和“水”的对话

 6月15日起,“图式革命——季平杨建勇双人展”在上海掇美艺术空间(普陀云岭东路89号长风国际大厦F2层)展出。这是两人首度在艺术空间面对面笔谈,举办“山”和“水”的对话。

杨建勇与季平

杨建勇,艺术家、专栏作家、策展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用当代艺术观来解构、重塑宋代山水,是杨建勇持续十年的艺术课题,他追求摸索与宋画的时空距离,试图沿着郭熙、范宽们的古老原型,建立当代艺术表达,目前这项课题依然在进行中。杨建勇说,“图式的革命源自于对艺术史的解读,这是艺术家的自我界定。选择接受传统却并不是一味地跟着走,这一点我们是有理由的。”

展出现场 杨建勇作品

季平作品《寻芳再望》

艺术家季平以拟人的手法赋人形于鸟体,寄寓了人类在当下所经验的智慧与愚笨、苦痛与快乐、困惑与明白、畏惧与勇敢。季平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以水墨知名。

上海|艺术家马健

个展 “ 夏日和 ” ,从青绿山水看到江南园林

6月15日,“夏日和”马健个人作品展在位于上海市茂名南路1号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涵括青绿山水,江南园林,金笺水墨、写生等共六十余件,均是艺术家过去一年的全新创作。

艺术家马健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为青年艺术家汪沂和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刘骅。刘骅在谈及马健的写生作品时说,“中国水墨的写生更接近于抽象画,画家用中国水墨语言,极简化地捕捉自然中的抽象美感。从这批作品,可以一步迈入马健的美学世界,体味到他那些了然于胸的苏州园林中的清幽典雅。”

马健,号楼台书屋主人,北人南相,且北人南住,居于苏州。师从郑力。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职业画家。

“他有北人的幽默诚恳和南人的聪慧灵悟,笔健善画,所作园林、山水、竹木、奇石,秀丽而厚实,苍润而妩媚,取法宋人幽壑,笔力硬朗笔触微妙,云烟烘染,不类时俗。”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力说。据悉,画展将持续至6月30日。

展出现场

马健书画作品

陕西延安|画家徐华

延安博物馆呈现个展

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延安长安——徐华中国画作品展”近日在延安博物馆开幕。

徐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华山画院副院长、教育部专家库成员、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山水画教学和创作。

徐华向延安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现场

徐华画作

展览展出徐华近三年来围绕延安、华山为主要题材内容的山水和花鸟主题性国画写意作品150余幅,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春到延安(陕北篇),40多幅;二是江山为岳(华山篇),60多幅;三是与华相宜(花鸟篇),50多幅;四是书画文献,书画手稿30余幅,著作四部《大道当风:石鲁大写意绘画研究》《山水画技法品析》《水墨面对面》《华山图册》等,绘画作品集4本、研究论文20余篇以及个人年表、名家点评等文献资料。这些作品承载着徐华的艺术梦想、情感精神及艺术历程和艺术理想。

    责任编辑:顾维华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