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观察|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供给侧改革新趋势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即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也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国内市场来看,过去由于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高,供给体系和结构不能灵活、有效地适应需求及其结构变化,这都是需要着力改革的。与此同时,需求侧的观念与结构,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供给侧的改善。
前段时间,有一篇热文讨探了一个有趣而深刻的话题:为什么更富有欧美国家,反而更注重物美价廉?其实,并不是中国消费更注重面子,这只是经济规律使然。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老百姓与美国老百姓,差异很大。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快速接近。经济基础决定了生活形态,中国老百姓看的电视,开的车,用的冰箱、厨具都与美国老百姓一样了,那么,中美两国的消费心态、消费结构,也必然会逐步接近。
实际上,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一方面是,以体验、个性化为主的服务、文体类消费迅速崛起。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旅馆住宿支出分别增长了39.3%和37.8%。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看重内在品质,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和服务,而不是一味追求更贵的名牌。这种趋势之快,甚至造成了所谓消费降级的错觉,事实上,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说,这种趋势,反映了消费者更加理性、成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的优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消费升级。
反观欧美的情况,不难发现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经济规律。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这种消费观念与结构的升级,将使得商品与服务的价值将逐渐由渠道、营销环节,向制造业、服务的提供者本身回归。
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认可,造成了渠道、营销环节占据了大部分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转变,不是要消灭品牌,而是由渠道品牌、营销品牌向制造品牌的转变。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机遇。
事实上,不少企业已经发现并积极地利用了这个趋势。马云曾说过要帮助中小供应商,获取品牌价值,不少电商正通过物美价廉、压缩渠道、去除营销溢价,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打通、激活了制造产业链。比如,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就是基于新电商创新的供需模式,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优势,通过需求侧的改革推动中小制造企业的供给侧改革,让过去存在于流通和营销环节的价值,回归制造业本身,也回归消费者本身,同时,让更多曾属于国际品牌的附加值,回流中国制造。
某种程度上,这正是此次中央经济会议强调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融合,本质上,是供给侧在数据、商业模式的帮助下,对产业链的重新优化升级,整个制造—消费的循环被“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从更深层次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目前,珠三角类似松腾实业这样曾经的纯代工企业,都成功地推出了自有品牌“家卫士”,借助电商平台在消费者心中崭露头角。这些公司发展一旦成规模,无疑会带动整个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所以,通过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是中国制造业适应中国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变化,拥抱其带来的机遇的必然途径,也是当下国际贸易形势中,中国制造业的自救、突破、发展、壮大之路。(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