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意笔”与“精微”——赏析
圆融——调合郞世宁(国画)刘万鸣 作
破叶经霜(国画)刘万鸣 作
野 瓜(国画)刘万鸣 作
红叶微风(国画)刘万鸣 作
在创作中,“意笔”和“精微”是矛盾的。“意笔”给人印象往往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精微”则是刻画事物细致入微、求真求实。将“意笔”和“精微”融为一体是有难度的,需要我们思考、尝试。
作为一名画家,我在创作大尺幅作品时特别注意“意笔精微”这一问题,着重思考如何做到从大处着眼、如何才能进入细部。创作中,我通常先采用大写意笔法定结构、布大势,然后再从细微处着手调整收拾,如此一来,就能兼顾画面整体的把控和精微处的细致刻画。作画如“仰望星空”,在画家的眼中画面就是浩瀚的宇宙,追求的就是在有限的尺幅内画出天地之宽、宇宙之大的无限境界。当然,我也时刻关注画面细节,从小处入手,每一个细微的笔触、每一个空灵的留白都寄寓了无限之思。在这个意义上,“意笔精微”即小中见大、小中寓大,所谓“一花一世界”。
其实在传统绘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粗犷大写意和细腻工笔相结合的经典作品,也就是说“广大”和“精微”既是独立的、也是合一的。我们看白石老人的作品,工笔草虫是精微的,而与草虫相搭配的白菜、花卉等则采用写意的笔法,有一种“广大”和“精微”兼备的韵味。
进而言之,中国画“广大”和“精微”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这件作品往往被认为是写实的,其刻画山峦树木之精微、真实令人叹为观止。细观此作的笔法,从一笔到千笔、万笔,每笔都用书法的笔意写出,就是说以“意笔”为之,将“广大”与“精微”完美地融为一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意笔”其实不仅是一种绘画的技法、手法,更应该理解为“境界之笔”,因为“意笔”最终旨在传递中国画特有的美学境界。如何通过有形的笔墨呈现无形的境界,如何在方寸之间写出天地万物博大、无限的境界,这是中国画家的追求所在。
中国画的“写意”可以表现为大写意、小写意,也可以表现为工笔,并不是说写意画才有“意”,工笔画中就没有“意”。潘天寿先生花鸟画的笔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微妙、细腻,但他的作品整体上有大气魄,堪为“意笔精微”的典范。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同样如是,我曾经观赏过他早年画的一本巴掌大小的册页,每一个细节的经营、每一处线条的书写,无不妥帖、精妙,酣畅淋漓而又严谨周到。再如宋徽宗以及宣和画院画家们的作品,整体看工致雅丽,仔细看,每笔都是写出来的,每笔都有笔意。因此,写意画当求广大显精微、工笔画当求精微具广大,这是我对中国画笔法的理解。
有位老先生曾对我讲,“画大写意者先求笔法。笔法到位、思想到位,一笔顶千笔。”一笔怎么能顶千笔呢?其实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都做到了一笔顶千笔,他们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靠的是时间、眼力和阅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