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展览 | 罗斯玛丽·特罗凯尔——社会现实的诗意

2024-06-14 15: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展览|《解密:罗斯玛丽·特罗凯尔的早期艺术创作》(Decipherment:Early Works of Rosemarie Trockel)

展期|204年5月10日-6月23日

地点|碧云美术馆2号展厅

策展|古德伦·因博登(德国)、张婷(中国)

学术支持|傅无为(德国)、安·帕恩休森(德国)

主办|浦东碧云美术馆、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学院(ifa)、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承办|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罗斯玛丽·特罗凯尔是一位以多元化创作实践而闻名于世的德国艺术家。她 1952 年出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施韦尔特,并很早就获得了国内外认可,被视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特罗凯尔的作品涵盖了雕塑、绘画、装置、影像、(数码增效)摄影、陶瓷和素描等多种媒介。在其艺术生涯中,特罗凯尔一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陈规陋习提出质疑,并在艺术作品中探索女性特质、家庭观念和文化规范等主题。

特罗凯尔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传统艺术技巧和材料的颠覆。她经常在作品中使用羊毛、针织品和纺织品等非常规材料,尤其是挑战了“高雅”艺术理念和艺术界对于材料学术等级划分的早期作品。通过使用这些材料,以及传统上与妇女家务劳动相关的相应图案,特罗凯尔突出地强调了妇女在社会当中从事的,往往并不为人知的工作所被低估的价值。

特罗凯尔对于性别和身份的审视,首先体现在她标志性的“针织图像”当中。在其中,她试图模糊艺术和手工艺之间的界限,而这些作品的特点又来自于通常这类典型的抽象图案和纹理皆源于针织或编织,因而,她挑战了绘画作为一种男性化和英雄式天才姿态的观念。通过将在传统中被视为偏女性的手工艺概念化,并将其提升到“高级”艺术的领域,特罗凯尔逐渐瓦解了由男性主导艺术创作的艺术世界这一传统观念。

尤其在特罗凯尔早期的纸上作品中,艺术家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画等身边唾手可得的媒介材料来创作人物形象,并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关注被描绘者的社会、心理或性别身份问题。在不使用政治图像的情况下,艺术家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人性的本质挑战。在这些绘画作品以及在许多其他微妙的颠覆性作品中,可以说,我们能够体验特罗凯尔的全部作品当中弥漫的社会诗意。

总而言之,罗斯玛丽·特罗凯尔创新的艺术方式、对性别和身份的审视以及对女性艺术家的倡导,不仅使她

—— 傅无为(Uwe Fleckner)

翻译:张婷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策展人,写作者

正在展出

展览|看见法兰西

展期|204年5月20日-6月23日

地点|碧云美术馆1号展厅

展览|《解密:罗斯玛丽·特罗凯尔的早期艺术创作》(Decipherment:Early Works of Rosemarie Trockel)

展期|204年5月10日-6月23日

地点|碧云美术馆2号展厅

原标题:《BAM 展览 | 罗斯玛丽·特罗凯尔——社会现实的诗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