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党旗下的青春|结缘评弹八十载,她对青年演员有何忧心和期待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联合发起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引领广大青年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
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本篇聚焦上海评弹团国家一级编剧,上海评弹团原团长徐檬丹。
徐檬丹,1936年5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84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评弹团国家一级编剧,上海评弹团原团长。1960年起任专业编剧,代表作有《苦菜花》《白衣血冤》《老子·折子·孝子》《真情假意》《一往情深》《情书风波》《两家母女》《雷雨》《啼笑因缘》等。
徐檬丹近照
从“陪学”“偷书”“拜师”到“出师”
徐檬丹1936年出生在上海,幼时住在桃源路,六七岁就随父亲去雅庐书场听书,“当时也听不太懂,就是在书场里吃东西。”父亲早逝,她早早学艺,姐姐拜了评弹名家沈俭安做先生,她便跟着姐姐学,在沈俭安家抄剧本,接触到了评弹剧本的结构。后来杭州越剧团来招考,徐檬丹便考进越剧团,“因为我唱过越剧,接触过越剧剧本,就开始写书。”
越剧团因故解散后,17岁的徐檬丹回到上海,跟随姐姐前往各地说书。没有剧本时,徐檬丹就收听电台里钱雁秋说的《梁祝》,一边听一边记,竟然把《梁祝》全篇都记了下来。有了“偷书”经验,她接着又创作了《秦香莲》。彼时的评弹行业往往是晚上写书,白天就要演出,在这样的高压环境历练下,徐檬丹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正当她准备在评弹界大显身手的时候,一道难关接踵而至——她是“非会员”。
评弹作为传统曲艺,讲究师徒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上海、苏州等地建立起统一管理的评弹团。当时徐檬丹既没有拜过先生,也没有加入任何剧团,按道理是不能参与表演和创作的。“当时心里很苦闷,听众蛮喜欢我,我也觉得自己就是属于这一行的。”徐檬丹对当时的困境记忆犹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上海评弹团不招收新人,但毗邻的苏州曲协和苏州评弹团此时对青年演员敞开招考的大门,徐檬丹抓住机会考进了苏州评弹团。在这里,她遇到了创作生涯的恩师——评弹作家邱肖鹏。
“老邱人好,品德好,本事好。”徐檬丹这样说道。初到苏州评弹团时,徐檬丹已有一些创作经验,但仍有不足。严格的老邱是个好老师,“我写的东西他不会否定。他把他写的给我看,下一段叫我写,我写了,一对比,总归不行,我自己否定自己。”徐檬丹说,自己曾写了一大段唱篇,但老邱一句句改下来,最终只保留了其中一句唱词。对此,徐檬丹没有一句怨言。“他写的是比我好,叫我听,我愿意听他的,不愿意听我的。”而老邱无论对徐檬丹的剧本作过多么大刀阔斧的修改,从不会在署名时遗漏他的小“徒弟”。
评弹艺术要求演员上台能对剧本“二度创作”,使之进一步口语化,剧本中的内容要上台演出来,才知书好不好。在专职做编剧前,徐檬丹一面要表演,一面要写作。有一次,她同邱肖鹏一同排书,从早到晚,反复推敲,直至结束已是深夜。她起身的那一刻,忽然一阵头晕目眩,摔倒在地。当时正值寒冬,屋外大雪纷飞,屋内仅有一台煤炉提供取暖,原来他们煤气中毒了,所幸后来被人及时发现,才性命无虞。
在苏州评弹团的岁月里,往往是徐檬丹负责一部中篇的第一回或者第二回,邱肖鹏负责最难写的第三回,来系上起承转合的最后一扣。这样的分工似乎让徐檬丹缺少更上一层楼的压力。转折点出现在《老子·折子·孝子》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邱肖鹏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完成第三回的执笔,将写了几张的稿子交给了徐檬丹。徐檬丹接下了重担,凭借着对故事的掌握和对题材的理解,第一次完成了评弹中最重要的第三回的创作。后来剧本完成拿给邱肖鹏过目,这次他一字未改,点头认可,演出之后反响也十分热烈。至此,徐檬丹终于跨越了创作瓶颈期,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评弹作家。
“我性格蛮粗,但是我写东西蛮细的”
1980年,徐檬丹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苏州,被调到上海评弹团。初至上海团的徐檬丹一度也曾焦虑,她急于出作品,但连写两部中篇都不满意。团长吴宗锡劝慰她:“我们要的不是你马上出作品,要的是质量。”
创作《真情假意》时的徐檬丹
徐檬丹静下心来,把视线转向了她所关心、了解的青年人。彼时的徐檬丹四十多岁,却“蛮有童心”,与年轻人走得很近。她敏锐地观察到当时青年的迷惘和思考,创作出中篇作品《真情假意》,借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情感纠葛讨论人生观与恋爱观。作品演出后大受欢迎,据悉,陈云同志曾反复听过《真情假意》二十多遍,并为其题词:“上海人民评弹团徐檬丹同志写的《真情假意》是评弹中一个好的中篇,是适应青年、提高青年的作品,有切合现实的时代气息,对广大青年有教育意义。”
1981年,《真情假意》在“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获创作一等奖,被全国各地剧种改编上演。此后,徐檬丹又创作出《一往情深》《情书风波》《两家母女》等一系列作品,关注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在改革开放之初价值观剧变的浪潮中,坚持以文艺关切现实。
笔者初次拜访徐檬丹时,恰逢徐文娟来访。采访间隙,这位资深评弹演员、徐檬丹的亲密友人讲起她眼中的评弹作家徐檬丹。“她忠于创作的事业。”徐文娟说,“徐檬丹写起书来时常忙到深夜,有时想着想着四点还要爬起来,这种对事业的责任心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而另一点令徐文娟格外感佩的,则是徐檬丹的创作技巧。徐檬丹能巧妙安排,写出动听的、大家喜欢的故事。
谈到创作经验,徐檬丹提及三个关键词:人物、细节、语言。邱肖鹏对人物刻画特别用心,受其影响,徐檬丹亦是如此。她保持观察人物的习惯,与徐文娟坐着谈天时,常一起揣摩人物。2008年,徐檬丹受邀参与苏州评弹团改编《雷雨》的写作组,写作组最初计划照用原著,但因评弹与话剧不同的艺术特点使得效果不佳。吃透原著后,徐檬丹在第一回书的写作中大胆地依据人物性格,增补繁漪与周萍受邀看昆曲、周萍为繁漪做寿等情节,为观众呈现出繁漪的寂寞、周萍对繁漪的理解,以及二人不伦感情发生的必然性,让评弹观众能在有限的肢体表演和视觉语言中,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我性格蛮粗,但是我写东西蛮细的。”徐檬丹说,自己擅用细节,在书中安插的各种细节往往在人物塑造、氛围烘托、伏线设置等方面发挥巧妙的作用。在《雷雨》第一回的创作情节中,周萍初见繁漪曾赠其素面团扇,当二人看戏归来,感情越轨,繁漪在扇上描出杜丽娘,而周萍题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扇子既成了二人的“定情信物”,又成为繁漪渴望爱情的孤寂心理的写照。在《真情假意》中,双胞胎妹妹佩佩代替姐姐琴琴,在医院照顾姐姐失明的男友俞刚期间意外受伤,这次受伤的经过和额头的疤痕为俞刚康复后最终谜底的揭开埋下伏笔。
徐檬丹与来访青年交流
语言是徐檬丹的另一个长处。不同于戏剧有肢体表演,不同于影视有镜头叙事,评弹是语言的艺术。在徐檬丹看来,评弹所需艺术语言最重要的是要精炼、有趣、吸引观众。《真情假意》就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如姐姐琴琴得知俞刚在结婚前夕失明,心中有了说不出的懊恼时表述:“好像从江西景德镇觅到一套烧花瓷器,好不容易火车上、轮船上、汽车上,当当心心捧到家里大门口,拍冷汤!全敲光。”评弹讲求“说、噱、弹、唱、演”,“噱”即笑料,徐檬丹笔下总能幽默横生。就在去年,她还担任了《战·无硝烟》小市民线的“趣味顾问”,《战·无硝烟》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榜首)。
笔耕不辍的徐檬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苦于难以创作出超越《真情假意》的作品,她称之为“第二个瓶颈期”。她笑着让我们猜这第二个瓶颈期是何时解决的——答案是80岁。徐檬丹80岁时应盛小云之邀参与改编了《啼笑因缘》,并再次在这部作品中做了超越原著的尝试,在评弹剧本中补出了原著之所未至。她对儿子吴新伯说:“我感觉到最近我进步了。”吴新伯哈哈大笑问道:“妈妈80岁还进步了?”
我们曾问徐檬丹,您封笔了吗?她说:“不是封笔,我是喜欢创作的人,有什么人来跟我谈创作,我是蛮高兴的。只是前面说,后面就忘记要怎么写了。”尽管精力不再能支撑她仍保持从前夜里构思、晨起落笔的写作节奏,但她内心还是放不下评弹创作。
“干一行爱一行,持之以恒必有成果”
1984年到1986年,徐檬丹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此时评弹市场正在一天天萎缩,书场也在一天天减少。为保住评弹一片“小天地”,留下一处演出、排书的地方,她做主把评弹团的乒乓球室改造成一座可容纳约80人的小书场——乡音书苑。
乡音书苑
如今回想起来,徐檬丹说:“我感觉到我可能太悲观了,现在他们有他们的办法,他们也要求生存。时代要前进,他们不能只坐在那里等。”评弹定植在苏州方言的沃土上,有独特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却也在客观上为观众欣赏评弹艺术设置了一道门槛。如今的评弹演出加入了不少中州韵道白,大江南北的观众可以“听得懂”这些近似普通话的官白;演出开头还设置了导赏环节,演员上台讲讲苏州话,唱唱苏州曲,让观众听书之前先有所习惯。这让许多没听过评弹的北方观众、青年观众颇感兴趣,他们跟着学歌,跟着歌拍手,跟演员一起合唱,散场时还会说下次再来。“哎呀,我很感动的!我感觉青年有青年的办法,青年人吸引青年人是最好的。”她感慨道。
青年演员是传统艺术的活力之源,谈及青年演员,徐檬丹有欣慰,也有担忧。她为评弹团招不到好苗子而忧心:大部分青年跑来学评弹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奔着一个工作、一个饭碗来的。她也为人才流失而忧心:有几个青年培养得不错了,却离开评弹团出国了。她还为青年创作能力不足而忧心:曲艺演员不同于戏曲演员,没有那么多创作人员为他写长篇,因此他必须像一个脱口秀演员一样,有自己创作、发挥的可能,他必须多看书、多看戏、多听人家的书、多用脑子想,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
如何找到对事业的喜爱?徐檬丹道出自己的经验之谈:“只有心安下来,出去演出。人家欢迎了,你心就热起来了;几回书说好了,你就对事业有希望了。要不断实践。”
在采访的最后,徐檬丹对年轻人寄语道:“希望你们干一行爱一行,不要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必有成果!”这是一位长者站在时光的走廊里,传授给年轻人的人生秘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