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克里斯·贝尔:温和派要坚持发声,避免极端观点主导公共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 龚思量
2024-06-20 10:4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随着社交媒体逐渐嵌入人们生活中,我们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分享生活,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充斥着各色观点的虚拟世界。在接受与澎湃新闻·思想市场采访时,《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的作者、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克里斯·贝尔(Chris Bail)提到,当下的网络平台机制确保具有攻击性的极端观点获得大量曝光,而中立温和客观的观点却无人问津。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的棱镜不断扭曲着我们对于他人以及自己的看法。在逐渐极化的环境中,饱受攻击的温和派进一步丧失发声的欲望,营造出少数的极端分子主导着公共对话的假象。贝尔强调,温和派需要意识到坚持发声的价值,并呼吁平台建立更合理的信息排序机制与用户身份机制,维护理性、平等、温和的交流氛围。

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

澎湃新闻:您在《打破社交媒体棱镜》这本书中提到,网络喷子的行为目的不是表达或寻求共识,而是制造混乱,建立身份并形成圈子。在极端的网络环境中,遭受攻击的温和派往往选择沉默,而坚持发声的温和派观点的传播量也不如极端观点。在您看来,温和派是否也能在网上形成圈子?为什么较为理性、温和的观点难以获得更多的传播?

克里斯·贝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认为,温和派在网上难以形成小团体的主要原因是中间派很难“识别”出彼此。在大多数社交平台上,一小群极端分子主导着公共对话,造成了他们的观点是主流观点的错觉。因此,大量的中间派对社交媒体上的政治对话感到失望,并且错误地认为自己才是少数派。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社交媒体平台迫切需要探索如何改变在信息流中进行信息排序的方式,目前这些平台奖励少数极端人士发表激进观点,而不去奖励那些致力于在社会分歧中达成共识、创造有价值内容的人。

澎湃新闻:许多人士警告称,未来社交媒体上任何关于政治的讨论都将迅速演变成部落主义(tribalism)。在您看来,极端主义者是否更容易抱团,形成部落?回顾极端主义团体在过去几年的行为(例如2021年的国会山事件),极端主义团体一旦形成,是否会滋生更极端的思想,并藉此稳固自己的核心成员?

克里斯·贝尔:预测极端主义网络社区的未来非常困难,因为社交媒体正在经历快速变化。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平台,其中一些似乎迎合持极端观点的人。如果极端分子在这些新平台上被“隔离”(segregated)开来,他们的观点可能不会受到挑战;从理论上讲,这可能使他们变得更加极端。另一方面,如果极端分子离开像脸书(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大平台,那么中间派可能会更愿意表达他们的观点。

澎湃新闻:您提到,部分用户担心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可能会让自己丢掉工作。然而,对于极端派和持不同意见者,这种担心以平台的措施(例如禁言或封禁)是否可能让他们寻求不易受到监管的新平台发表观点?

克里斯·贝尔:是的,我确实认为有些人(尤其在美国持保守观点的人),正在寻找一个不那么温和的网络平台。推特(Twitter)在这个方向上采取了一些非常大胆的举措。不幸的是,由于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领导下,推特停止了与研究人员共享数据,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发展如何影响了社交媒体用户的体验。

澎湃新闻: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温和派的网民容易遭到极端派的攻击,前者在浏览不同观点后往往不会展现出恶意,而后者却乐于找寻可以攻击的目标。在您看来,极端派的攻击性行为是否也是具有确立身份,划分自己人和其他团体,以及吸引同类的目的?

克里斯·贝尔:是的。攻击那些不那么极端的用户,是极端分子赢得从极端分子组织中赢得地位或认可的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所作所为类似于早期历史时期加入邪教(cult)的人。

澎湃新闻:在谈到如何解决社交棱镜带来的问题时,您指出我们需要先学习看到社交棱镜;然后了解社交媒体棱镜是如何折射自己的。然而,意识到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个人的影响并非易事,例如从小出身在宗教家庭的孩子很可能忽略其成长环境中存在的宗教元素及其影响,很多人需要在脱离环境后才能意识到先前环境的巨大影响力。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意识到社交媒体棱镜对我们的影响?脱离社交媒体环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客观、理性的新视角?

克里斯·贝尔:这确实很有挑战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杜克大学的极化实验室努力创建公共利益技术,帮助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的棱镜看清自己和他人的一大原因。最近,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景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他们的盲点。对话式聊天机器人可以耐心地与人们讨论这个问题(而且它们具有客观性),这可能会说服一些人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或者至少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实验室目前正在积极开发这样的工具。

注:贝尔教授在2023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他们正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聊天助手,它可以为存在意见分歧的在线政治对话提供实时的、基于证据的建议。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当谈话中的一个参与者有机会使用这个助手时,该助手提高了谈话的质量,并且参与者双方都愿意给予政治对手在公共领域表达和倡导他们观点的空间。参与者可以接受、修改或忽略人工智能聊天助手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者的政策立场在受到干预后没有改变。尽管许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造成社会分裂,但研究结果表明,它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在不操纵参与者观点的情况下改善政治对话。在论文的结论部分,研究者指出“尽管许多人对于人工智能可能被用来传播错误信息或加剧网络交流的极化表示担忧,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也可能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民主互惠。我们鼓励未来的研究探索如何使用语言模型等技术工具去解决(而不仅仅是加剧)全球民主社会面临的政治冲突和危机。

澎湃新闻:书中提到的另一种解决方案是网络的去身份化。您与合作者开发的“DiscussIt”平台通过保持网民的匿名化,以随机分配的方式让持不同政见的用户进行一对一讨论,以此来减少网络交流的极化。然而,以要求用户匿名的4-chan论坛为例,其中不乏极具攻击性的种族主义言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仅凭“匿名”或“去身份化”,并不能阻止极端主义的用户发表极化言论,并形成小团体?

克里斯·贝尔:并非如此。需要澄清一下,我不认为我们应该让整个互联网都保持匿名,这会造成很多网络上的负面行为,就像4-chan论坛中用户的负面行为。我认为,要让匿名讨论发挥作用,必须进行仔细的监督,参与讨论的人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交谈是有价值的。因此,在一些已经意识到匿名对话价值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这方面的努力最为有益:例如reddit论坛上的“changemyview”板块。

澎湃新闻:书中号召温和派不要因为厌恶冲突和分歧而离开社交媒体,并且应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去中和那些极端的言论。但许多网友认为,在网上发声,讨论,无法改变他人的观念,属于白费时间。您如何看待这类网友的态度?

克里斯·贝尔: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努力发声的成果。由于温和派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帖和评论较少,发表温和、理性言论的用户会觉得没有人在听他们说话。实际上,大多数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只是阅读帖子,并不贡献自己原创内容。因此,那些看似获得很少互动的帖子实际上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澎湃新闻:您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在网上发表极端主义言论的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偏激,甚至为人友善温和。但他们会在网络上塑造出好战,极端的形象。另一方面,虚拟世界中的偏激观点又影响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在您看来,未来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是否会变得更加模糊?他们相互之间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克里斯·贝尔:我同意这种看法。许多新形式的技术模糊了线上和线下行为之间的界限,例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我不能确定这些技术是否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这些工具还处于早期阶段,尚不清楚它们是否会进一步“嵌入”(embedded)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有朝一日,这些科技真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部分,那么非常不幸,我在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美】克里斯·贝尔/著 李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潮汐Tides,2024年3月版

    责任编辑:韩少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