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一代中年人,不去电影院,窝在家里看“AI大屏”?

2024-06-13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年纪越大就越不愿去电影院了?

不久前一个很想看的新电影上线,问了平均年龄35+的3波人(事实上我的圈子主要是这些人),要不要去看个电影,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宁愿加班的、有宁愿等盗版然后在家看的、还有宁愿请客吃饭的,就是没有愿意跑一趟电影院的。

除了对新上映电影不感兴趣外,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本身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不讨喜。

尤其是,那些过去喜欢“一个人看电影”的大龄单身朋友们,更加表现出对去电影院这件事兴趣的低落。

长期关注商业的我,查了查数据,虽然官方数据显示今年51档票房是有增长的,但增长数量其实只有0.06亿元,票房整体远不及2021年的16.73亿。

再加上有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群现阶段票房占比不到15%。

这一代中年人,可能越来越不愿去电影院。

为啥?

《疯狂的麦克斯》热映,我便又开始问人要不要去看看貌似口碑不错的,不出意外还是遭到了拒绝。

不过,朋友却给了我另一个选择,他说你要是真想看电影,不如来我家看,弄点啤酒、小吃、卤菜方便还过瘾。

一开始我是拒绝,直到他拍了张他新买的100寸AI电视照片给我,我确实犹豫了。

好嘛,原来不去电影院还有这层原因在。

但这又引发了我另一个好奇,就是AI大屏的时代真的就这么来了吗?

智能+电视,大屏+手机……总有一款你会喜欢

5月15日,华为夏季发布会如期而至,除了手机和汽车,其他终端产品是一件也没落下,也包括全新的华为Vision智慧屏4。

去年开始,华为对旗下智慧屏产品有了个新的名称定义,称之为“巨幕手机”,在此之前华为同样认为自己做的从来就不是电视,而是基于对未来IoT产业趋势的预测。

小米作为最早跨界电视领域的终端玩家,最开始时也有着类似的理念,在2013年左右雷军就有说过“我们认为手机是电视的遥控器,电视是手机的显示器。基于这种观点,我们开始做小米电视。”

与传统电视品牌这种理念的差异性主要在于两个字,就是“看”和“玩”。传统电视品牌更加注重电视“看”的能力,而小米、华为们则想颠覆这种过去,让电视也能“玩”起来。这种思维差异,在AI介入后就变得更明显了。

例如传统电视品牌,他们虽然也在大肆开发AI功能,却从来不提自己是AI电视,这对海信、TCL、创维等品牌来说,似乎是一种默契。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对AI的应用完全在了不同方向。

今年AWE期间,海信电视推出了多款大屏设备,大部分产品主打的都是ULED X®全场景AI计算画质平台,其中的信芯®AI感知芯片,通过主动感知和芯片能力,服务的还是在“画质”环节,这些技术都是在为消费者提升“看”的体验。

之所以海信电视选择“看”的角度,是因为在海信看来,AI电视不是简单地做加法“AI+电视”或“电视+AI”,核心还是用户体验,对于电视产品来说,用户体验最初,也是最大的体验源无疑就是画质,包括对画面显示、基于主动感知的视听,都是在通过提升画质来完成对用户体验提升。

TCL同样如此,其Mini LED旗舰新品X11H用上了自研的TSR独立画质芯片,效果也是让AI大模型算力更好提升画质体验。

不同点在于,TCL的AI能力更为直接,通过全域信息采集、全维图像分析、全境画质增强三大体验偏向于对画面的直接提升,特别是在亮度、色域方面,适合观看高画质影像用户以及大作游戏玩家。

类似的还有全球电视行业的“一把手”三星,在“AI for All”的战略背后,电视成为三星AI应用的主产品,搭载NQ8 AI Gen3芯片Neo QLED 8K QN900D是其AI战略落地的成果,其中的AI影像增强Pro、AI动态增强Pro、AI三维景深增强Pro等技术,都作用于画质和影像。

当然,三星既然是“AI for All”除了在画质外,AI能力也作用于智能家居控制、智能操作、能源效率与环保等方面,比如智能搜索与推荐,三星电视搭载的Tizen智能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和观看历史智能推荐内容,同时支持AI语音助手从海量资源中智能搜索,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观看体验。

只是总的来说,这些品牌聚焦的还是在“看”的环节,哪怕AI交互的一些“基础功能”如远场语音、语音助手这些“简单”的AI交互应用这些传统电视品牌也都有涉猎,像海信电视除了能满足交互,还将AI服务能力延展到了一些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只是相比之下没有华为那么彻底。

去年9月,华为推出了首创的“灵犀指向遥控器”,采用全新的灵犀隔空触控技术,即用户可以远程在智慧屏上通过遥控器来完成滑动、点按、拖拽、圈选、跳选等手机上才有的交互方式,这也是华为智慧屏被其称之为“巨幕手机”的原因所在。

今年,华为智慧屏继续强化“灵犀隔空触控”这一属性,AWE上华为展示了依托 H‏‏armony‏‏OS‏‏强大的分布式能力,300万+手机、平板应用可以通过远程连接智慧屏,让“灵犀指向遥控器”更具可玩性。

在夏季发布会中,重点依旧是超级桌面、超级投屏、畅联这些功能,很显然在余承东看来“华为智慧屏已经实现‘从看电视到玩电视’的进阶。”

而无论如何“+”,AI都是这其中的主线。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传统电视品牌的AI能力偏向“弱感知”,因为其AI元素都包含在画质、音质等能力上,用户很难凭借直观的“看”就能体验。即便也有像三星那种,打造了独有的SmartThings,让电视产品同时承担起家电中控的作用,但与华为这类AI“激进派”还是有极大的不同。

华为虽然也有将AI应用于画质方面,如依托鸿鹄画质技术而存在的鸿鹄AI精晰超分技术。可在AI感知方面,“灵犀指向遥控”技术显然更具体验性。

那到底AI+大屏是需要“强感知”还是“弱感知”?市场也有自己的答案。

谁在买AI+大屏,谁会买AI大屏?

首先,看看当下电视销量情况,2023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的出货量为3656万台。

分品牌来看,行业TOP4即海信、小米、TCL、创维出货总量达到了2889万台,占据全部出货量的近80%。

而华为智慧屏的销量却迟迟未能提升,有机构统计2023年华为智慧屏销量90万台,同比下降达40%,市场占有率更是长期徘徊在2%左右,在全球市场更是籍籍无名。

这里小米的情况需要特别说下,虽然一开始小米也是走的与华为相同的路子,但如今虽然小米依旧打着智能电视的旗号,实际上却更靠近传统电视品牌的玩法。

除去智能家居联动这一内容,近年来小米开始更加注重屏幕、分区数量、高刷、亮度及性价比等方面。以两家前不久推出的75英寸新品分别是华为智慧屏 V5 75英寸和小米电视S 75 Mini LED 75英寸来对比。小米没有所谓的AI黑科技,但在参数实用性方面更贴近传统品牌。

或许正是因为小米的“半路改道”,没有再坚持一开始的AI智能化路线才使小米始终处在头部阵营。

华为智慧屏产品之所以会出现销量与品牌知名度不匹配的问题,一个直接问题或许是智慧屏“太难搞”,在网络电视刚刚兴起后就出现过类似的状况,一台电视需要两个甚至三个遥控器才能打开,让许多用户十分怀念过去看电视的简单。

而华为智慧屏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就拿“灵犀指向遥控器”来说,这并不是华为智慧屏的标配,还需要用户另外购买,且包括智慧相框、游戏增强、智慧助手等功能,都需要用户自行开启,看似用AI为用户带去便利,但这无形中又给用户制造了新的使用壁垒。

再就是定位上,华为如今将智慧屏产品定位为“巨幕手机”,可都知道电视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的是客厅,而客厅是“公共空间”,如果是单人用户没必要用“大屏刷手机”,而多人家庭“用大屏刷手机”又会面临很多尴尬,比如看抖音,那么全家人都将知道我的个人喜好、突然带来的信息也将被公之于众,所以这个使用场景或许并不完善。

并以大屏产品的整体体验来说,用来“看”的用户还是远远多于用来“玩”的,就例如在交互这件事上,现阶段语音交互已经基本满足日常需求,大部分用户在日常观影的过程中无非就是前进、倒退和暂停,相比拿起遥控画圈圈,直接言语一声似乎更省事。

种种现实下,在各种智能化功能加持后,实际上AI+大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用户阶层”,那就是当下的“中年人”。

以50、60后为主体的老年群体,对于电视“智能化”的接受程度还远远不够,太麻烦,智能化的多样化功能带来的便利,没有覆盖相比传统电视多出来的操作复杂性,很多AI+大屏还在锲而不舍地开发“老人版”——如许多品牌都在高举护眼功能,三星就通过AI影像增强技术,提升锐度、黑色增强等画面优化效果,部分产品还荣获VDE护眼认证;海信也推出了可感知技术,能自动调整屏幕亮度和颜色,为老年人观看提供便利。尽管截止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6亿,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这一数据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但他们很多可能都不会是AI+大屏的受众。

年轻人,潮玩酷炫,个人空间感极强,对AI+电视这个披着“AI”外皮但内核还是传统“客厅电视”的产品,热情不能说没有,但也往往不是太强。这一点甚至都不需要数据支撑,人人都感觉得到,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守在电视机前了。因此,吸引年轻人,是一件必须要去做、拥有未来,但可能比较难的事。

那么,对“电视”没那么排斥,又熟练使用“AI”等各种智能化功能的中年人,事实上就成为最好的受众,而“大屏”的出现,对电影院等场景的替代,撸串、社交等场景的融入,又让中年人更加爱上了AI+大屏。

再加上,AI+大屏普遍较高的价格,老年群体被吓跑,年轻人“实力”又往往不够,中年人,可不就是更好的优质客群了吗?

反过来,对中年人而言,买个AI+大屏,够得着,体验深,场景足,确实会是很好的选择。光说不练假把式,作为“新时代中年人”,我已经主动买了一台了。

只是,要有更高的市场接受度,AI+大屏也许还需要在针对老年人、年轻人之后,专门替“中年人”进行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创造。

管老又管小,这是一个最辛苦的群体,几乎承载了所有的时代压力,他们的需求,也理应被关注到,即便完全是出于商业目的,但一台能够让中年人享受片刻生活的AI+大屏,也一定会是一个有温度的产品。

人到中年,三五好友,一起撸串看最新电影,应该只是一个开始。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响铃说 Focusing on企业数字化与产业智能化升级,这是关注一切与创业、产业和商业相关的降本增效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 NO.412深度解读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长沙市委统战部旗下网络名人联盟成员;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功夫财经学者矩阵成员、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