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碳博会观察|船舶电动化将是内河沿海航运业降碳优势路线

澎湃新闻记者 王晶晶
2024-06-12 17:10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航运业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重约3%。在全球减碳背景下,航运业如何降碳成为重要议题。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船舶电动化会是内河沿海水域降碳脱碳的优势路径。”6月6日,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水科技”)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高诗涵在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

据介绍,绿水科技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联合招商局集团、中国能建、中国诚通相关所属单位共同组建,旨在推动内河沿海水域的船舶电动化。

去年12月28日,两艘中远海运长江干线700TEU级电动集装箱船在扬州顺利命名。这是目前全球最大容量、最高电量的电动船舶,同时也入选了2023年中央企业十大国之重器。

高诗涵表示,“700TEU级电动集装箱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船最多可以搭载36台20英尺标准集装箱大小的箱式电池,并可根据航程以及水文情况、载货情况灵活调配。”

“相比传统燃油船舶,电动船舶有望结合绿色电力实现运营期间‘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高诗涵表示,700TEU级电动集装箱船是首批绿色零碳智能电动化试点船舶,用于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据介绍,单艘700TEU级电动集装箱船预计一年能够减少近3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高诗涵表示,目前航运业降碳脱碳是发展大方向,内河沿海相对距离短、载重量低,船舶电动化是优势路径。在内河沿海航运业,相较于其他绿色替代燃料,船舶电动化优势在于电池成本大幅下降、港口设施设备完善、有望实现零碳运营,船东接受度高。

“当前阶段,电动船舶运营体系已具备初步经济性。”高诗涵强调,“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过去十几年来锂电池成本下降了90%左右,随着电池技术创新及设计优化,未来船用箱式电池还有一定降本空间。”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在原材料及零部件价格下降带动下,2023年锂电池较2022年的成本降幅达到了40%以上,预计2024年原材料及零部件价格下降带动电池成本降幅5%-10%,锂电池成本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下降0.03元/瓦时-0.06元/瓦时。

对于如何保障电动船舶安全?绿水科技绿色能源运营部专家侯爱东对记者表示,“电动船舶对电池整体的要求较高。从电池结构设计上来说,我们前期通过多项安全实验保障电池满足船舶营运要求。”

在保障充换电站安全运行方面,侯爱东介绍,绿水科技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程以及安全管理规定。同时,对各个点位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相应培训。还通过建立云平台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智能系统,多角度保障充换电站设备、设施安全。

侯爱东表示,“从电动船舶运营角度来看,如何协调好船舶作业和充换电作业的‘节拍’非常重要。”700TEU级电动集装箱船靠港后,在装卸货作业的同时,可以通过像吊装普通货物一样更换箱式电源来完成补能。

另外,在用电策略方面,侯爱东表示,针对每次航行场景的不同,船舶还可以根据航程的需要,灵活配置电池箱数量,解决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等问题。

“700TEU级电动集装箱船这样的长距离、大吨位、跨省运营、江海直达项目是目前船舶电动化行业的示范标杆。”高诗涵表示,未来,绿水科技船舶电动化解决方案还将进一步推广至国内主要内河及沿海水域,为我国内河及沿海航运减排提供经验。

“电动船项目有助于构建以绿色电力为核心的新型航运能源配套体系,推动我国内河沿海港航产业清洁能源应用,为推动我国内河沿海航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助力建设我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贡献力量。”高诗涵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航运“碳税”将至,或进一步倒逼行业降碳。

去年,全球航运业监管机构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到2030年,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比2008年至少降低20%,并力争降低30%;到2040年,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比2008年至少降低70%,并力争降低80%;到2050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今年3月,在IMO组织的会谈中,34个国家支持对航运业制造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收费,预计明年被IMO采纳。

叠加欧盟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船舶节能减排需求迫切。

高诗涵表示,国际船舶碳税主要关注的是远洋航运降碳,但目前降碳诉求已经从远洋航运传导到了内河航运,解决内河沿海流域的绿色化,将助力实现航运业的“全程绿色化”。

    责任编辑:王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