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旗下的青春|张铭荣:因穷入行“无照”执导的昆剧艺术家

张琪琪 严夏继 夏杰 虞心怡/上海滩杂志
2024-06-12 17:5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联合发起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引领广大青年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

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本篇聚焦昆剧艺术家张铭荣。

张铭荣,出生于1942年,籍贯江苏镇江,是我国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演员班,师承“传字辈”老师周传沧、华传浩、王传淞,以及京剧名家盖春来等,毕业后即得京剧名丑艾世菊、张春华指点。曾获1959年首届上海市青年会演优秀表演奖、2000年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荣誉表演奖、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导演奖(昆剧《琵琶行》)、2006年文化部“昆曲艺术优秀(导演)主创人员”、2009年6月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特别荣誉奖(昆剧《寻亲记》)等荣誉称号。

张铭荣近照(摄于2023年)

 “一颗菜精神” 

1961年,张铭荣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曲演员班,之后正式进入“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开启与昆曲的一生之缘。

1964年,张铭荣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1965年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当被问及“入党动机”时,这位老艺术家笑了,说:“我在戏校上学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有一个大氛围,那就是毛主席在1963年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一直以来,雷锋“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深深影响着张铭荣,不仅在生活中“走到哪儿,好事做到哪儿”,更成为他长期从事昆曲表演的“艺术信条”。从台下十几年如一日的练功、学习,到台上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张铭荣从来都是事无巨细,认真对待。

不管在戏校还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张铭荣一度都是演出最多的青年昆剧演员。不过在这些演出中,主角戏只占少数,更多的是枯燥而又乏味的配角戏和龙套戏。

在戏校,“传字辈”老师曾向张铭荣等学生传达“一颗菜的精神”。张铭荣解释道:“白菜的菜心只有一个,却需要层层绿叶的包裹,才能成为一颗晶莹如玉的白菜。”“一颗菜的精神”让张铭荣懂得“合作”二字的重要性,更让张铭荣明白:为人、为戏,要为集体、为大家,舞台上的表现不仅需要个人的付出,更需要大家的努力,方能凸显主角,让整台戏浑然一体。

长期以来,大量的演出造就了张铭荣极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宽泛的戏路。张铭荣精通武丑、文丑戏种,武丑戏代表剧目有《问探》《盗甲》《挡马》《借扇》等,文丑戏代表剧目有《茶访》《问路》《教歌》《痴诉点香》《势僧》等,这为他后期转型成为导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因穷入行,曾在舞台上数次摔打

新中国成立前,张铭荣的父亲是运输行的业主,由于很喜欢京剧,常带着大儿子张铭荣去看戏。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人运输行并入铁路局,他父亲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张铭荣记得,父亲当时一个月工资68元,家中8个子女,经济实不宽裕。当父亲从报纸上看到华东戏曲研究院训练班招昆曲演员,且不要学费,还有伙食费补贴时,就让对戏曲感兴趣的张铭荣考虑去考戏校,以减轻家中负担。

那场考试竞争十分激烈,共有1400多人报名,最后仅录取60人。张铭荣打小调皮,因为身形灵巧,所以会翻墙头、竖蜻蜓、打虎跳。老师们见他如此活跃,一眼便指定他学“小花脸”。

进入戏校后,张铭荣一开始学习《下山》等文丑戏时,由于年纪小,没有生活经验,怎么学也学不像。昆教组的周传沧老师、华传浩老师见他是男同学里个子最小的,喜欢翻跟头,就让他学武丑,还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自此,张铭荣苦练身段、毯子功、靶子功等。之后,一出《问探》,让他站到了舞台中央。这是张铭荣掌握的第一出“五毒戏”,让他在丑行中崭露头角,此后老师都让他来演武戏。

张铭荣胆子大,也肯吃苦,在舞台上摔过很多次。他曾从叠起的三张桌子上直接摔下来过,在做“小翻提”时脚下一滑,甚至直接摔晕在舞台上。然而,一次次的摔打并没有“劝退”他,反而让他更勇于尝试各种新技巧。张铭荣看到川剧《白蛇传》中,哼哈二将有一个轮流翻跟头的动作很新奇,跟头轻巧且俏皮好玩,于是也想试试。他在水泥地上铺好一块毯子,上来就练,没想到直接摔在地上晕了过去。

张铭荣对待演出极其认真。有一次,他到浙江东阳演出《时迁偷鸡》,台下观众十分热情,当他用力做完一个后空翻落地时,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条腿不能动了。他预感到这条腿应该断了,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像钉子一样钉在舞台上吗?“盖叫天老师演《狮子楼》的武松时,从高台翻下也摔断了脚,但他还是坚持演完了整出戏。我演的‘时迁’,也是梁山好汉,绝不能倒下!”他默默地在心里说,坚持到大幕落下。

张铭荣在接受采访

“无照”导演自撰剧本

因为一次演出导致张铭荣视网膜脱落,医生告诫他“不能再演出”,令他不得不考虑转行做导演。

当时,文化部导演班曾到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招生,但是仅有一个名额。张铭荣主动把这次宝贵的机会让给一位得病的同事,“同事只学过武戏,如果不去学导演就没有戏演出,我自己是丑角,还有一些戏可以演。”他解释道。也因此,张铭荣在做导演期间一直是“无照”营业。

昆剧多为折子戏,折子戏串起来就是一出大戏,如《长生殿》50折、《牡丹亭》55折。排练大戏时,需要两位导演,一位是外请的话剧导演,另一位则是懂昆剧的副导演。张铭荣常被团里派去做副导演。由于性格好,他与很多导演的关系都处得相当不错,而且他从不挑戏,经常参与群戏,在合作了十几位导演后,不知不觉中积攒了丰富的导戏经验。

同时,张铭荣也不忘苦心钻研剧本。比如在排练长生殿时,一共四本戏,他负责第二、第四本戏,因没有折子戏参考,剧本完全由张铭荣自己撰写。为将两本戏的内容设计得更加热闹,他查阅各类资料,把“安禄山造反”的情节,放在“合围”中使戏增色;在“舞盘”中,加入“杨贵妃跳舞”“李隆基打鼓”的情节,体现出两人兴趣相投的爱情。

身为导演,张铭荣十分关注昆曲的发展。他认为,昆剧的经典剧目,能不大动就不要大动,因为其传承千年,不能轻易否定,否定的有可能恰恰是昆曲的精华。而对于一般的小戏,也不要太捧得高高在上,随着观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昆剧不能再“孤芳自赏”了,在不妨碍全貌的前提下,要让大家都能够接受。“特别是丑角,本身要起到活跃(戏)的作用,更是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张铭荣说。

在剧团,张铭荣有时被戏校邀请去教戏、上课,赵磊、江志雄、孙敬华、娄云啸、谭笑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都曾上过他的课。张铭荣十分关心后辈的发展,对青年演员,有说不完的嘱托:昆曲演员要及早整理自己在艺术上的前进步伐,想清楚自己怎么走;在继承传统上,第一步要学,第二步要不停总结,这样才会进步;进步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无论往前走一步也好,走半步也好,都得要走;传统要保留,特别是经典剧目要稳定、固定,但也要实事求是地分辨,不能走弯路,为了迎合新观众而扔掉老观众;戏曲无非是演员的技艺和讲故事两个方面,通过演员的技艺展示,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好看,所以演员一定要努力提高技艺,不光是武戏,文戏也要学,要知道昆曲文戏的特点和长处。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