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考古2023|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北城华西有温度,渡头莫尔显融合

沈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24-06-22 10:0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3”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五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多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

2023年,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总体而言收获颇丰,虽然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中,初评入围仅江苏溧阳古县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终评入围也仅莫尔寺遗址一项,但未入选十大或六大并不意味着学术价值的逊色,江苏、浙江、山西等地不再使用“十大”、“六大”类字眼,而是用“重要发现”来形容年度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考古收获,这是一种学科进步的表现。正如董新林在《历史时期考古新发现、新变化和新态势》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有明确学术目标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越来越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重要发现转为主动发掘项目也有相当数量。

从本时段考古的基本特点和构成出发,本文的综述将按城址考古、墓葬发现和宗教遗迹三个方面展开。

城址考古

城址类考古发现仍以传统都城考古为主,但亦有不少地方城市的新发现,但多以持续工作取得收获最为显著。

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发掘入选了2023年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年度工作接续2022年对宫城东墙、东南角等部位进行了发掘。宫城东墙外侧的发掘确认了不晚于东汉时期、魏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和北魏时期等多个时代的道路遗迹,其中最上层的北魏道路宽约32米,最下层的不晚于东汉时期道路位于冲沟内,东西宽约23米。在北魏宫城东墙外侧最下层道路西侧还发现不晚于东汉时期的夯土墙,而宫城南墙经发掘确认仅有一道,系不同时代宫墙在原位不断修筑改建而成,其始建年代亦晚于东汉时期。宫城东南角发掘发现一处8米见方的大型夯土台基,其宽度远大于之前确认的北魏宫城墙(3.5米),由此推测此处原应有角楼类建筑。

汉魏洛阳城仓窖区宫墙与外侧道路

上述宫墙的发现为确认东汉北宫范围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仓窖区发掘出土二百余块新莽时期陶钱范,钱纹可辨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是汉魏洛阳城遗址首次发现,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2023年,汉魏洛阳城队还对白马寺北进行了发掘,发现道路4段、夯土墙1处,初步确认了北魏里坊的四至。在西阳门外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拟建区域亦发现与北魏洛阳里坊相关遗迹,主要是夯土墙、道路和砖砌排水道等。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是曹魏至北齐六朝故都。2023年3-12月,邺城考古队对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开展了工作,本年度进一步明确了第一重宫城东北角第二道宫墙外的建筑布局与基础结构。紧贴第二道宫城的小型房址群呈南北向分布,以形似“一室一厅”结构的4组8间房屋组成。房址群东侧分布有一座亦呈南北向分布的大型廊房式建筑,与小型房址群之间以排水沟相隔。宫城西门“千秋门”遗址发掘是今年工作重点,该项目入选了2023年河北省六大考古新发现。发掘显示门址北半部主体由夯土台基、夯土连墙及母阙、双子阙等部分组成,据夯土结构和残存柱础破坏坑的分布,推测应为面阔七间、进深两间的殿堂式城门。出土遗物除常见砖瓦类建筑构件外,以石狮门砧最为独特,这不仅是邺城遗址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知古代城市遗迹中时代最早的实例之一。据文献记载,“千秋门”是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西侧最重要的宫门之一。该遗址的发掘系邺城考古队首次对东魏北齐邺城宫城门址开展考古工作,全面了解该门址的平面形制与建筑结构对于深入研究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布局及宫禁制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邺城东魏北齐宫城东北部

“千秋门”遗址出土石狮门砧

为配合朱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实施,邺城考古队亦对朱明门外护城河进行了小规模试掘,不仅确认了早年发掘探沟位置,在邻近位置发现多处铠甲、兵器等战争遗留,并且在正对朱明门门道位置的护城河内发现残存砖砌桥梁及等距均匀分布的柱洞等遗迹现象。结合勘探了解到朱明门外护城河与城墙方向大致平行,在对应朱明门外大街两侧河宽约12.5米,对应朱明门外大街处河道略为收窄,约7.9米。河道剖面呈坡度较缓的U字形,河道堆积中出土大量砖瓦、甲片、陶瓷器残件。朱明门外护城河的发掘不仅初步了解了此处河道与桥梁的设置及结构,发掘出土的铠甲、兵器等遗物为丰富这一时期兵器考古和铁器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亦为以朱明门为中心的礼仪与战争空间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朱明门外护城河出土铁铠甲

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明光宫”区域一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距北宫东北部不远处清理发现夯土台基一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8米、南北宽24.3米,此外还发现三条路土连成一体。发掘者据出土遗物推断该建筑时代为北朝时期,可能是某佛寺的组成部分。

朱提古城遗址位于云南昭通市昭阳区诸葛营村,地处滇、黔、川三省交会地带,是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云南队自2022年开始工作,大致确认了城墙和城壕位置、构造等。城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约165米、南北长约220米。2023年对城内外五个地点分别进行了发掘,确认城内西部和西南部均有较大型建筑分布,理清了西城门的形制和结构,了解到城内尤其是北部曾有较大的人工沟壕遗迹。上述发现为认识和判断城址总体形制布局和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发掘者推测该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东汉,西城门的年代在蜀汉前后,城内建筑规模较大,应为当时官署区。

朱提故城第Ⅲ发掘地点西城门

渡头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汾市镇渡头村武水河南岸,作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重要组成课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郴州市博物馆等机构于2016-2023年开展了长达7年的系统工作,发掘确认渡头古城遗址以城址为中心,涵括周边墓群、矿冶遗址,分布面积近32万平方米。发掘者结合出土吴简和历史文献等推断渡头古城为汉至六朝时期临武县治所在,古城属于比较典型的“岭南型”城址,充分利用山形地势而建。现存城址(衙署区)平面近方形,北墙正中设门,城址东南设角楼。城墙外发现两条不同时期的护城壕,据城壕解剖确认城址始建于西汉中期,孙吴时期有一次大的重修,且面积缩小,并新建了具有防御性质的角楼。城址中部的六朝时期大型建筑F2,平面呈长方形,东西8.5米、南北22米,规模较大,此外还发现道路等遗迹。墓地分布在城外四周的低矮山岗上,时代自西汉至晋,共发掘21座。矿冶遗址为调查发现,时代自东汉至宋代,面积近15万平方米,遗址堆积中采集到较多东汉至六朝遗物。出土遗物以陶瓷、青瓷器和金银器为主,其中以2022至2023年在古城内中部和西北部清理的两口古井中出土了近万枚简牍,是继长沙走马楼吴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简牍中发现“嘉禾”“黄武”“黄龙”等孙吴年号,纪年明确,内容涉及赋税、户籍、屯田、郡县、矿冶等。该项考古收获在2023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上正式发布。

渡头古城出土吴简 

古县遗址位于江苏溧阳古县街道,现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2020-2023年,南京博物院等持续开展工作,确认城墙、道路、礼制建筑、院落、水井、窑址、墓葬等,出土大量陶瓷器、金属器和砖瓦等建筑构件。古县城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约100-115米、东西约150米。城内道路呈十字形分布,两侧有排水沟,城外有环城道路。城外西北部发现一处“外圆内方”的建筑遗存,圆台直径约14米,台地中部以青砖砌砖边长约5.5米的方形建筑。建筑上层堆积出土较多青砖、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构件,其中部分青砖模印纪年铭文“建武元年八月”“咸康四年”“兴宁”等。东侧40米另有一处建筑遗存,由排列密集、分布规律的柱洞组成,出土建筑堆积中部分筒瓦反书模印“大兴元年七月十日”。城外东北部揭露出一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的院落式建筑基址。此外,南城门外、东城门外亦勘探发现建筑遗存。溧阳古县遗址的发现对于六朝时期地方城市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发掘者认为该遗址可基本确认为六朝“永平”“永世”县治所在。该项考古发现入围了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此外,浙江宁波海曙树桥遗址发现六朝时期灰坑和临水木构建筑,余姚第一实验小学工地发现六朝时期灰坑、灰沟、水井等,台州章安故城遗址发现六朝房址、水井、排水沟和道路等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上发现“梁天监七年太守孔”等铭文,水井中发现带有“相见”“家丁”等墨书字迹的竹简和木牍十余片。

墓葬发现

本年度墓葬发现以集中分布、数量众多、排列有序的小型墓葬群最为突出,其中以陕西西安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和江苏南京江宁华西村墓地为典型代表。西安和南京均为重要古都所在,以往曾有不少三国至北朝时期的大型墓葬发现,但少见集中分布的小型墓葬群,近年通过持续考古工作取得的收获极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墓葬材料。

去年曾对陕西西安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有过概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今年继续发掘,新发现显示围沟平面呈曲尺形,除南侧为现代道路占压,东北侧围沟早期被破坏外,东、南、北及西侧围沟保存完好,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260米,围沟口大底小,开口宽2.4米,底宽1.1米。围沟内发现的墓葬增加到285座,位于东北部的38座十六国墓葬呈四列分布,坐西朝东、排列整齐,均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已发掘的22座除1座为单室外余均为前后室,出土了具有典型十六国特征的陶俑、牛车等。十六国墓的南侧及西侧分布着几乎等距的五列101座北魏至西魏墓葬,亦以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为主,仅有1座砖室墓。墓葬中几乎不见随葬品,仅个别墓葬出土陶罐、陶榻模型,M325和M135分别出土的北魏“太和十三年”、西魏“大统十五年”纪年墓砖为明确该组墓葬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北周至隋唐时期墓葬主要分布在围沟内西侧,共116座,呈四列有序排列,在东北部围沟内侧边缘及十六国墓葬与北魏墓葬分布空白区亦分布有30座。墓葬形制包括斜坡墓道土洞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两种,出土随葬品较少,主要有陶壶、陶盏及铜钱等。总体而言,北城村墓群是一处具有完整兆沟、规划有序的大型部族墓地,是迄今发现十六国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处独立墓地。该项考古发现在国家文物局2023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全面发布,并入选“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西安北城村墓地

临汾翼城上石汉晋墓群入围“2023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且入选2023年“最受关注的山西考古新发现”。该墓地共计发现汉晋墓葬27座,其中西晋墓26座,除2座为砖室墓外,余均为土洞墓。这批墓葬形制相近、方向一致,排列有序,随葬品数量、类型均较少,以陶器为主。发掘者认为是一处家族墓地,为山西地区西晋墓葬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太原阳曲城晋驿西晋墓地系配合医院建设发现,共有西晋墓3座,保存完好。其中M1规模最大,由前、后室、东西侧室和甬道、墓道等组成,出土木印上刻“闵博印信”为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该项工作入围了“2023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江宁华西村墓地位于南京主城西南约25公里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自2019年至2023年发掘各类墓葬1015座,时代自战国绵延至明清,其中以战汉六朝墓最为重要,初步统计有688座,出土文物5700余件(组)。六朝墓葬有111座,以砖室墓为主,另有少量简易狭长形土坑墓,砖室墓可分单室、双室、多室等,墓葬时代集中于孙吴西晋时期,出土物主要为陶瓷器,另有部分铜镜、铜钱等。瓷器主要为青瓷,既有越窑产品,也有较多长江中游地区窑口器物,陶器中酱釉红陶较为特殊,部分砖室墓出土铭文砖为判定墓葬时代、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华西村墓地墓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时代连续,出土器物种类丰富,对于揭示南京乃至江东地区战汉六朝时期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该项目入选了江苏省2023年重要考古发现。此外,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邓府山发掘91座六朝墓,以中小型墓葬为主,墓主人多为中下级官吏和平面百姓。

镇江博物馆在镇江环山路地块清理发现东晋至南朝时期砖室墓7座,其中有座墓葬据出土的青铜六面印可知墓主人名赵宣之,字子文,为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之舅,官至江乘县令。

镇江出土赵宣之青铜六面印

王家寨墓地位于湖北襄阳樊城区王寨社区。2018至2019年,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进行过两次抢救性发掘。2023年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清理汉至明清时期墓葬52座,其中有8座南北朝时期墓葬位于发掘区西北部。这8座墓葬分前后两排整齐排列,以斜坡墓道单室墓为主。规模最大的M295、M299墓室内设砖砌棺床,墓室后壁有砖砌佛塔造型。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陶瓷器、模型明器等,部分墓葬出土有砖墓志,其上有“河南郡新城县”“梁故”等铭文。这批墓葬除M298外均发现画像砖,用于墓室、甬道内壁及封门等处,内容包括四神、千秋万岁、人物故事等。该项目入选了2023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襄阳王家寨墓地

此外,北京房山南广阳城村、内蒙古固阳县怀朔镇西南、陕西富平栎阳城遗址、浙江安吉青龙村墓群、湖州上濠里墓群、江西抚州东乡区圩上桥镇、福建建阳溪葛村王珑遗址等亦有这一时期墓葬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相关地区的考古资料。

宗教遗迹

铁牛里遗址位于山西大同平城区操场城东街与御河西路交汇处,众所周知操场城一带是北魏平城的核心区域。2023年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发现一处大型夯土建筑组群,主要包括塔基、廊房等,其中塔基位于遗址中心,平面近方形,台基东、南、西三面分布有排列规整的柱础,形成面阔五间的结构。塔基北部居中位置设有踏道,塔基中心残存一个方形埋藏坑,但破坏严重。出土泥塑佛教造像残件、石构件及铜器、玻璃器等各类遗物,其中保存较好的造像头像230余件,包括佛、菩萨、弟子、飞天等。该遗址西距北魏宫城仅300余米,地理位置重要,发掘者结合文献推测为北魏天宫寺。该项目入选了2023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大同铁牛里塔基遗迹

核桃园北齐佛寺是邺城遗址继赵彭城北朝佛寺之后发现的又一处大型皇家佛寺。自2012年以来的持续考古工作,基本明确了轴线建筑的分布与形制。2023年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11号基址的建筑形制与结构,其平面近方形,东西17米、南北16米,台基南侧东、西及北侧居中位置分设踏道。基址两侧分别通过连廊与南北向分布的廊房衔接。此外,1号基址东北、7号基址北部及8号基址东侧均有新发现,为深入探索核桃园北齐佛寺平面布局提供了崭新且重要的材料。

核桃园北齐佛寺11号基址

响堂山石窟是北朝晚期的重要石窟之一。响堂山石窟联合考古队于2023年9月对北响堂山石窟至常乐寺之间山间平台区域进行了重点勘探,勘探发现北朝时期寺院建筑遗迹,其中在常乐寺以东区域勘探发现夯土12条(块),分布于呈阶梯状的五层平台上,夯土基址边缘还残存较厚砖瓦倒塌堆积。同时还勘探发现了宋金时期常乐寺的东部围墙及窑址。勘探发现的北朝建筑基址群是北响堂山除石窟以外首次发现北朝遗迹,现有发现可基本印证文献中“因山上下,并建伽蓝”的记载。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东北的荒漠中,中央民族大学等2019年至2023年持续发掘。据勘探了解到遗址范围长约200米、宽近100米,主要利用北、西、南三面为陡崖的自然台地,形成不设围墙的大型地面佛寺。发掘发现大规模寺院建筑群,包括独栋式僧房、回字形佛殿和带中心主殿的大佛殿、厨房、讲堂和起居室,以及山门大殿和山门大道等10余处大型建筑基址,还发现圆形佛塔的基台和方形大塔的塔基和基台。出土陶、铜、石、木等器及纺织品、钱币和石膏佛像等遗物或残件约3万件。发掘者认为该佛寺起建于3世纪中叶、4-7世纪多有增修,9世纪末10世纪初废弃。莫尔寺的发现首次清楚揭示了从佛教初传至唐末大型地面佛寺形制布局和中国化过程,是印度和中亚佛教传统、喀什地域特色和中原影响三者在中国最西部地区深度融合的首次发现,是新疆多宗教并存、中央王朝对西域有效治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实证。该项目入围了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莫尔寺遗址

重要展览及学术会议

在持续深入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加强考古遗迹、遗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愈来愈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本年度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几处重要场馆的建成及开放。

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是一处依托墓葬和遗址而建设的专题馆,2023年4月底正式对外开放的基本陈列“往事越千年——曹操高陵历史文化展”基于多年考古工作,不仅原址展示了墓葬和陵园本体,还汇集了发掘出土的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铜器等各类文物近五百件。展览以场景复原结合声光电技术重现了官渡之战等重要战争场面,给予公众沉浸式体验。该展览不仅入围了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终评,高陵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还入围了2023年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终评,获评为优秀案例。

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北齐徐显秀壁画墓曾入选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壁画结构完好、保存完整,是北朝壁画史乃至古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标本。自2000-2002年发掘之后,历时20年之久,经历了从发掘保护到修复保护、环境控制保护、建馆保护等漫长过程,终于2023年1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期间除考古简报、图录外,还出版了保护工程报告《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汪万福、武光文等,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黄克忠曾指出:“古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至今仍是个世界难题,影响因素多,保护管理难。能做到良好的长期保存,又能长久对外开放展示的案例,少之又少。”发掘、保护过程中取得的实验数据与经验成果亦成为墓室壁画原址保存等科技考古领域的重要实践。作为原址保护并公开展示的壁画墓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乃至整个历史时期都不多见,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不仅重点依托徐显秀墓进行原址展示,还整合了太原北齐娄睿墓、忻州九原岗壁画墓、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等。当然目前的保护并不是一劳永逸,在后期开放展览过程中,仍需加强管理与监测,有效利用科技调控手段。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向、多系统共同科研攻坚下完成的重要成果,不仅从宏观战略上将“原址保护”与“文明区系”建设整合,更从空间上将北齐徐显秀墓和太原北齐壁画馆融为一体,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一次有益探索,值得长期关注。

太原北齐壁画墓博物馆

继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为更好地推进古城村寺庙址的整理研究工作,2023年8月30日-9月2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在吉林长春举办了“边疆与中原——中国5-10世纪城市考古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十余名学者参会,就边疆考古、汉唐都城考古、南北朝隋唐时期佛寺与造像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考察了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及八连城遗址。

2022年底,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其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的有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9月21-24日,为纪念邺城考古工作开展四十周年及庆贺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揭牌,由邺城考古队发起的“邺城论坛·2023”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临漳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日本金泽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国内外20余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地区古代都市考古与历史、中古时期佛寺考古与造像艺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9月22日,三国至隋唐考古研究基地揭牌。

在2023年召开的诸多学术会议中,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无疑是考古界最为重要的盛会。10月23-24日,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在陕西宾馆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三十余位学者出席会议。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大会主题,三国至隋唐专委会分组研讨分为都市空间、南方墓葬和北方墓葬三个专题展开,共有19名学者发表了精彩报告,先后由贺云翱、朱岩石、吴桂兵、王志高、龚国强、刘呆运主持。发言内容中既有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轴线建设理念纵览式思考,也有基于考古发现对东汉洛阳城、六朝建康城、北魏平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宫城布局、里坊空间、佛寺宅邸等具体而微的探索,还有围绕墓葬制度变迁和墓地布局的深入辨析,以及旧资料新整理、考古新发现介绍等。从东汉至隋唐、从都城至地方、从城市至墓葬、从宫城至里坊,发言讨论议题广泛而深入,紧密切合了大会主题。

    责任编辑:钟源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