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犍陀罗冲向阿富汗的边境,寻找遗留的希腊部落|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山地考察(II)

2024-06-13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前言】今年3月底,为推进“遗产社区原住民走进博物馆项目”的顺利开展,应KP省考古和博物馆总局邀请前往西北部山区和边境地带考察,近距离观察这个国家的社会民情、部落教育和犍陀罗考古博物馆遗迹。这就犹如游戏中进入新关卡,面前出现的是罩着黑色迷雾的新地图,搜集各类攻略、技巧、信息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脚步去探索这片新地域,逐渐驱散这层迷雾,了解里面的人与事,并与它们建立联系。

·3月24日 斯瓦特和开伯尔山口 佛教遗迹考察记

March 24th|A survey of Buddhist ruins in Swat and the Khyber Pass 

1925年-1926年,斯坦因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费尽千辛万苦才得以前往斯瓦特地区开始追寻亚历山大帝的步伐。得益于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考古和博物馆总局的支持,我们一行人7点50分从白沙瓦出发,10点40分就已达到斯瓦特博物馆,得到馆长Nawaz先生的热情接待。

同时,由Maaz Ali先生带领来自马尔丹的孩子们来到斯瓦特参观博物馆,这是第一次直接见到这批可爱的巴基斯坦儿童(图1)。

图1|来自马尔丹的巴基斯坦儿童与斯瓦特馆长Nawaz先生

跟随马尔丹的孩子们聆听Nawaz馆长讲解斯瓦特博物馆中的藏品,亲自观看孩子们的绘画,交流他们对于斯瓦特博物馆和犍陀罗文物的看法。之后,与孩子们一块参观马拉拉学校和布特卡拉一号(Butkara I)佛教遗址。经过亲身参与项目活动,与阿里先生和孩子们有了面对面的交流,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有了直观的感受,也使下一步活动细节提升和环节设置更能有的放失,更具实效性。

活动期间发放马甲、帽子、照片等礼品,随行的行李箱也在“不断减肥瘦身”,看到这批巴基斯坦儿童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也为众人带来了宝贵的成就感。

斯瓦特博物馆考察之后,立刻前往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上的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车到半路,突然接到开伯尔山口暂不开放的通知,我们一行人只得临时改变方案,在当地警察的引导下返回白沙瓦市。我们一行人运气不错,在即将到达白沙瓦市时,又接到可以前往开伯尔山口的通知。开伯尔山口历史上是人群往来中亚与南亚的通路,雅利安人、希腊人、蒙古人,当然也包括塔利班。

山口全长53公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也是历代王朝重点布防的区域(图2)。开伯尔山口同样也遍布有大量佛教寺院遗址,包括贵霜时期的Shpola窣堵波遗址(图3)。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无法攀爬山丘近距离调查窣堵波遗址,只得在山下绕行弥补遗憾。出于安全考虑,司机频频催促我们离开,这也是第一次巴基斯坦人紧张。站在山丘脚下,往西望去,不远处就是阿富汗。

图2|傍晚的开伯尔山口

图3|夕阳下的Shpola Stupa

离开开伯尔山口,晚上受邀前往KP省考古局局长萨马德先生的宅邸做客。一来向萨马德局长表达谢意,使得考察之行得以顺利进行;二来制定接下来犍陀罗守护人项目的工作规划。在充满仪式感的晚餐之后,自己感受到了巴基斯坦学者所具有的国际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巴基斯坦学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方式和习惯,这也有助于双方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合作交往。

·3月25日 “王子”城堡之旅

March 25th|Prince's castle tour

享用完面包片、黄油、煎蛋组成的英式早餐之后,开启第三天的旅程。在前往奇特拉尔博物馆(Chitral Museum)途中,考察团最后一名成员顺利抵达,由张慧老师、邵学成老师,来自稻草人旅行的左总、阿驰老师,再加上我组成的六人犍陀罗考察小组组建完毕,直接奔赴目的地。经过的Malakand城堡,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驻扎过的地方。我们先前往迪尔博物馆(Dir Museum)参观。

迪尔博物馆的部分犍陀罗文物正在中国巡回展览,四个展厅中仅有三个可供参观,进入门口是犍陀罗文物展厅,前方左侧是地方特色的民族文物展厅,右侧则是瓷器和《古兰经》抄本展厅,抄本多完成于16至17世纪,瓷器多为19至20世纪的产品,其中包括一件20世纪的广彩西厢记瓷碗。

博物馆规模不大,但确实拥有自己独特的藏品结构。馆长Gul先生(图4)一向支持我们的犍陀罗守护人项目,接着派人带领我们前往参观Adan Dheri Stupa遗址。寺院距离山地较远,位于山谷间的平地之上,遗址保存有塔与庙的建筑组合,拥有体量巨大的窣堵波和完整的寺院建筑群。遗址与迪尔博物馆仅相距十分钟的车程,适合组织斯瓦特儿童的博物馆和遗址组合考察活动。

图4|迪尔博物馆馆长Gul先生(中)与志愿者交谈

驱车前往奇特拉尔博物馆,海拔随之迅速抬升,沿途景色犹如时间倒流般由春季初开的桃花变成了厚厚的积雪,自此巴基斯坦考察之旅来到了山地高原部分,仅有两车道的柏油马路在崇山峻岭、绿树白雪中延伸到远方。在众人一声声感叹中,穿过Lowarai Pass Tunnel,冰雪融水形成的瀑布悬挂于路侧。穿行于山谷间,眼中的远景是白色雪山,中景是绿色松树,近景是红色、灰色的村落房顶,形成一幅标准的山谷文明图景。途中收到无法达到奇特拉尔博物馆的消息,只得启用备选计划。资深巴基斯坦旅行专家张慧老师为我们选择了Gahirat Castle Hotel。

怀着万分的好奇,穿过长长的下坡路,众人抵达宾馆。张慧老师的眼光再次惊艳众人,宾馆主人自称“prince”,宾馆是由自家的宅院改建而成,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斯坦因在斯瓦特考察中提到的当地争夺不断的酋长家族。宾馆位于河谷一侧的高坡之上,背靠雪山,对岸是村庄和绿油油的麦田,河谷中蜿蜒穿行的河流在远处消失在雪山的怀抱之中(图5)。夜幕来临,来自邵老师的绿茶和左总的红茶,搭配着恰巴蒂、烤鱼,伴着众人的熙熙攘攘,驱散夜间山谷中的寒风,构成了巴基斯坦山谷旅行途中的温暖记忆。

图5|Gahirat Castle Hotel

·3月26日 寻找亚历山大军队的后裔

March 26th|Looking for the descendants of Alexander's army

清晨山谷间的鸡鸣宣告着新一天考察的启程。众人清点物料,整顿装备,然后前往奇特拉尔博物馆。巴基斯坦汽车驾驶位在左侧,今天的考察继续在山谷间穿行,扎希德身边的副驾驶位成为拍照、摄像的“香饽饽”。在令人惊奇的美景环绕下,一个小时的车程犹如瞬息之间,顺利达到巴基斯坦之行的第五座博物馆(图6)。

图6|奇特拉尔博物馆入口

2008年对外开放的奇特拉尔博物馆是巴基斯坦新生代博物馆中的代表,从外观到藏品都独具特色。博物馆建筑洋溢着当地建筑的特色,砖石墙体,配以木制房顶,这一特色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大量应用。博物馆有主体由两个长方形展厅组成,里面收藏有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展品,其中也包括由巴基斯坦和英国合作发掘的原史时代的墓葬出土物,展示巴基斯坦地区早期文明的面貌。同时,馆长Mir Hayat Khan向我们展示了具有地区特色木雕和器物,如这件古代居民使用的木制鞋模(图7)。

图7|木制鞋模

博物馆外悬挂有一张展示地方特色民族服饰的宣传画,其中包括我们考察的下一个目标——卡拉什人(The Kalash)。由于前往卡拉什山谷的道路更为险要,我们需要换乘Mir Hayat Khan先生提供的越野车。翻山越岭,穿村过巷,越野车循着山谷的走向,在紧贴山崖边的碎石路上穿行。越往山谷内部行进,光秃陡峭的石山取代了松树覆盖的雪山,零星的白色房屋点缀在山谷内的平地上。由于气温较低,冰雪融水汇集而成的河流仅仅局限在原有河道的中心部位。经过两小时的车程,我们才进入卡拉什人的村落,居民房屋沿着河谷分列于道路两侧,呈长条状排布。经过这段长途跋涉,当得知左总在多年以前曾背包到达此处,不由得心生敬佩。

我们依次经过了卡拉什人居住的Broon(Brun)、Anish、Krakam村落,抵达Kalash Dur Museum,拜访Akram Hussain Kalash馆长。坐落在山谷间的博物馆,是一座三层建筑,展品陈列集中在第一层,上面两层是当地学校教室(图8)。博物馆建筑也是当地建筑的代表,木石混合建筑,墙面砌筑时石块穿插有长方形木料,门、窗、房顶、梁柱及装饰均为木制,方形石块与石片的排列方式也与犍陀罗佛教寺院中的砌筑工艺相近。当地居民的居室则主要是木制,石头多用作地基。

图8|Kalash Dur Museum正立面

博物馆一层展示了大量卡拉什人早期的生活细节,居室、服装、狩猎工具、生活器皿、木雕工艺品,其中居室房顶是木质的叠涩式顶,顶部敞开便于照明、通气,形似莫高窟石窟中的叠涩藻井。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木雕装饰,模仿编织物的几何纹饰、对兽组成的生命树纹饰等,带有强烈的狩猎民族文化特色。卡拉什人,虽人数不多,原有的祖先崇拜偶像等民族文化得到了完整保存,当地女性擅长纺织,常穿戴着民族特色的头饰和长裙,服色多为黑色为主搭配黄色、红色、蓝色,再加上金发碧眼的外貌特征,共同造就这一巴基斯坦文化中的独特部分。卡拉什山谷现在已是知名的旅游景点,村落中开设了咖啡馆、旅馆等配套设施。为了解神秘独特的卡拉什人及其文化,经历颠簸的数小时车程根本算不上什么。

即使生活在山谷深处,村落中却有好几处学校,学校建筑经过精心的设计,可见当地人对于教育的重视。村落中的年轻人通过教育走出了大山,村落公共建筑中摆放着几位卡拉什年轻人的大学毕业证书,想必他们之后也会渐渐为自己家乡建设做出贡献。这些也为我们的“遗产社区原住民走进博物馆项目”的推进增加了信心。

我们考察结束后,原路返回,换乘我们自己的车辆后继续前往斯瓦特,一路上都有巴方警察车辆在前面引导。到今天为止,我们的车辆基本都由巴方警察车辆引导,通常是皮卡车后方车斗中加配车篷和座椅,两位手持枪械的警卫在此压阵引路,并担当护卫工作。考察路上由各个地区的警卫分段负责,隔一段就会进行人员交接,汽车、摩托车各类交通工具依次登场,不变的是警卫人员持枪姿势、负责的态度和对我们表示友好的动作语言。路程中,我们也可以到前方警卫车辆上乘坐体验,同时也能获得更自由的摄影空间。阿驰老师为了准备每日的摄影素材,更是乐在其中。

回首这两天从迪尔到奇特拉尔的旅程,倘若治安和社会形势允许,想必会是一条完美的徒步线路,兼具历史和自然双重特色,这也为以后增加了新的期待。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读书共和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