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激活午间消费?上班族没那么多午休时间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戴媛媛
2024-06-11 16:0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中午吃什么”是很多上班族每个工作日的烦恼。餐饮是午间消费的重头戏,但午间消费场景却不止于此。今年上海“五五购物节”,“幸福直通车”午间市集首次被纳入重点标杆活动,致力于打造午间消费新场景。

讨论如何激活午间消费,需要先了解上班族午间消费的真实状况,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此,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采访6名不同工作场景和职业身份的上班族,了解其午间消费行为和心态,并为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午间消费需求提供建议。

午间消费背后的影响因素

“我们的员工曾经说过,老板明确表态过,休息时间少,消费时间也就少,没有时间花钱,就不会觉得自己工资太低。”唐林锋回忆起之前在苏州一家钢铁厂工作的经历时如是说。他目前是莘庄工业园一家外企化工厂的中层管理者。

消费与时间息息相关。上海对午间消费的提振,是为了解决上班族“有消费意愿、有消费能力、无消费时间”的问题。研究员采访了解到,午休时间是否充裕对午间消费意愿产生较大影响。

威海路上的写字楼保洁员左智,工作日只有1个小时午休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她一般不会做其他事情。由于“时间太赶”,左智午休时间甚至都不会离开大楼。

而同一条路上的银行职员李凯琪,午休有2个小时。她通常会在吃完饭后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或是去做按摩、健身等,回去上班的路上顺带买一杯咖啡。

午休因牵涉劳动者休息的权利,曾经一度成为热门话题。2022年,杭州一公司发公告称,禁止员工趴在桌子上午睡,引起热论后相关部门回应称,因为趴着午休的姿势不健康并建议躺着睡,后被一部分网友质疑为,公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想取消午休时间。

午间消费本就是为了解决“无消费时间”的问题,如果午休的时间也被压缩,则午间消费的提振便没有了依凭,不能成立。因而,午间消费的激活首先便应保证上班族充足的午休时间。

“吃完饭就回去了,乱逛万一乱花钱呢”,冯志强说。除了时间,对午间消费影响更大的是消费能力。即便周围有商业配套设施,一些上班族也不会产生餐饮以外的其他消费,甚至会有意识地抑制午间的消费行为。

技术人员冯志强在杭州市黄龙万科国际中心上班,楼下是商场,午休2小时,但是他中午一般只会吃饭、散步或是回办公室刷手机。“两个老板中午经常去健身房健身,我们打工人吃个午饭都觉得贵。”冯志强说。

对于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上班族来说,午间消费可以有很多丰富的选项。除了健身,时间较短的服务类项目也颇受白领欢迎。“以前我们公司楼下有一家医美机构,有些同事会趁中午的时间去做一个小的医美项目。” 陆家嘴软件园的软件工程师吴音璇说。

消费时间、消费能力之外,午间消费需求的产生也关乎上班族的职业身份。“我们码农的身体很僵硬,很多人都想利用午休时间去运动,但附近健身房很少,有些人就在园区的草坪上玩飞盘、练瑜伽或者打羽毛球。”吴音璇说。

午间消费的更多可能

午间消费可以有很多丰富的场景。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在工作日的12:00至13:00之间提供小型音乐会,30元票价含1杯饮品,价格实惠,深受附近白领喜爱,2012年创办至今已办12年。

“音乐午茶”作为午间消费的创新模式,对消费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观众和青年艺术家的培育,不仅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成为音乐艺术的普及和推广阵地,为未来培育更多的消费者。

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场景的打造来看,午间消费还有更多可能有待释放。

对于园区的上班族来说,园区配套商业设施的缺乏不利于其午间消费,可考虑与附近的商业区联动。冯志强曾经在紫竹高新区上班,由于园区商业较少,他中午经常去附近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及其周边商业街活动。校园周边商业可考虑如何吸引园区的上班族,补充园区商业不足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更多元化的消费人群。

对于热闹繁华街区写字楼的上班族来说,可以创新消费场景,提供更多的购物、服务或演艺类的消费,并增加更多的公益性质。上海市总工会的“幸福直通车”通过在企业或园区内部搭建市集的方式,售卖上海本土老字号产品和其他优质产品或服务。演艺大世界也可借鉴音乐午茶的模式,提供午间的迷你剧场,培育更多的戏剧观众。

对于没有固定上班地点的蓝领来说,可考虑为其提供免费或优惠的休息和吃饭的场所。研究员经常观察到外卖员坐在电动车上吃饭,或清洁工人站在路边将饭放在变电箱上。建筑学研究者也发现,城市的空间设计和制度设计忽略了外卖员的休憩空间。对这些人群来说,如何让他们安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也是对其消费需求的满足。

官方提供的室外劳动者休息间有限且通常距离其常驻的地点较远,商业外摆的座位可考虑为其提供免费的桌椅板凳,并放置提示牌,满足这部分人的最基本的午饭和午休需求。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戴媛媛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