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川这个遍地非遗的宝藏县,后悔知道太晚,此生一定要去体验
作为许多传统技艺的原材料,
人们对于竹子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可谓物尽其用:
竹篮、竹筛、竹耙、竹匾、竹蒸笼,
竹席、竹床、竹凳、竹椅、竹背篓……
作为渠县刘氏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大到,刘嘉峰跟着家里的大人种竹、选竹、劈竹、做竹编……
可以说是跟竹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刘嘉峰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素材库
行丝走篾间,经纬交错中,
刘嘉峰的竹编工艺品设计新颖、编工精细,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
其自创的竹编 “提花编织法”更是惊艳四座,
开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等
一系列竹编工艺新品种,
在众多的竹编技艺中自成一派。
刘氏竹编作品《莲籽花器》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1996年,刘嘉峰设计的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艳惊四座,
他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8年,“渠县刘氏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刘嘉峰的引领下,更多的渠县人开始从事竹编工艺品的生产,
现如今,渠县竹编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600万元。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01 技惊四座的渠县刘氏竹编
渠县,古称“宕渠”,是一个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古县。
渠县位于四川东北部达州市,境内三面环山,东北高、西南低平,为典型的丘陵地貌。
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尤其适合慈竹的生长。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慈竹,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四川渠县盛产慈竹,境内竹林规模已经超过了13.5万亩。
这里的竹子株高、节稀、筒长,劈开后的竹篾丝拉力强劲,纤维柔韧性好,是制作竹编制品的优质原材料。
2300年前,这里的人们就掌握了简单的竹编技艺,在渠县的城坝遗址就曾出土了古賨人生活用具等竹编遗存。
慈竹的竹节稀且长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素材库
今年78岁的刘嘉峰,出生在渠县的一个竹编世家,祖上三代都是竹编匠人。从7岁开始,他就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中学习竹编。
对于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刘嘉峰始终有自己的见解与坚持。
每次制作竹编工艺品,刘嘉峰总会亲自到竹林挑选竹子。
在我们看来,竹子的长相都差不多,但在刘嘉峰眼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必须是产自河边慈竹,只选用一年生的嫩竹,取中间五六节。
刘嘉峰选竹子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素材库
选到心满意足的竹子,仅仅只是第一步。
从劈篾刮青到打磨编织,一件合格的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的诞生要经过30多道工序。
技艺复杂,工序繁多,而且每道工序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编织一件竹编工艺品少则半个月、多则数月。
渠县刘氏竹编技艺复杂
图源/中国渠县县委宣传部
渠县刘氏竹编,凭什么从全国众多竹编技艺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其中的奥秘,就是刘嘉峰于1972年发明的独具特色的竹编“提花编织法”。
这种编织技法受到织锦、绸缎等“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对材料的选用和匠人手上的功夫要求很高。
刘氏竹编作品编制中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素材库
随后,刘嘉峰又首创了竹编字画,陆续开发出了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
他的创新使人们在竹编上编织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成为现实。
比如“提花瓷胎竹编”,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稠的竹篾,依胎编织,采用藏头断丝的技术,将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相结合,很受市场的欢迎。
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再比如“竹编字画”,采用三层编织法,以字画为题,竹丝为笔,纵横交织出精妙绝伦的书画作品。
用这种编织法做出来的精品竹编字画,除非近距离观察,否则根本看不到编织的痕迹。
竹丝扇《飞天》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2008年,“渠县刘氏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2年,刘嘉峰还凭借瓷胎竹编《龙纹梅瓶》,竹编字画《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竹编长卷《维摩演教图》,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竹编长卷《红楼二十四钗》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竹编长卷《维摩演教图》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竹编长卷《红楼二十四钗》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刘嘉峰的竹编工作室学习刘氏竹编技艺。
让刘嘉峰颇为自豪的是,自己现在的徒弟中,已经有5位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目前,渠县竹编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600万元。这群竹编匠人们,靠着自己精湛的手艺编织着更美好的日子。
刘嘉峰的竹编工作室忙碌的人们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素材库
如今的刘嘉峰除了潜心创作与设计外,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探索如何传承、保护渠县刘氏竹编和培养接班人上。他想要让渠县刘氏竹编永葆青春和活力,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是一个关于渠县非遗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刘氏竹编的传奇。
02 群星闪耀的渠县非遗
在渠县,像刘嘉峰一样将非遗技艺作为毕生事业的人还有很多,这也让当地诞生了众多如群星闪耀般的非遗特色项目。
今天是6月8日,恰逢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走进风景如画的渠县,感受这些穿越古今、回味悠长的非遗文化。
风景如画的四川渠县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三汇彩亭会:国家级非遗
这是一项有着300年左右的历史,在全国属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
它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以“高”“惊”“险”“奇”“巧”为主要特色。
每年农历3月16日至18日在三汇镇街道和码头进行表演,是川东北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节日。
2008年6月,“三汇彩亭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汇彩亭会表演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渠县呷酒酿造技艺:省级非遗
渠县酿酒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3000多年。
渠县呷酒是红高粱作原料,经蒸煮、发酵等20多道工序形成天然低度酒类饮品,属纯手工操作,其技艺是在长期口传心授下形成的。
每道工序要求严格细致,特别是制翻发酵工序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完成和替代的,从选料到呷酒储藏要40余天。
2007年3月,“渠县呷酒酿造技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渠县呷酒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四川耍锣鼓(渠县耍锣鼓):省级非遗
渠县耍锣鼓是产生并发展在渠县60个乡镇的民间打击音乐。
乐器包括鼓、大锣、钹、包锣、马锣五种七件。
它演奏的曲牌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打法灵活多变,极富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渠县耍锣鼓的活动空间极广,可闹婚、吊丧,可朝山还愿,可助兴舞狮,可逢祥送喜,可热闹于赛龙舟,可玩耍于城乡间,极受广大群众喜爱。
2007年3月,《四川耍锣鼓(渠县耍锣鼓)》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渠县耍锣鼓表演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皮蛋制作技艺(泥巴蛋制作技艺):省级非遗
泥巴蛋选用的是渠县场镇散养的鸭蛋。
外裹的“泥巴”则是用黄泥粘土、草木灰(巴山柏树枝叶烧制)、渠县深井盐、渠县土溪粮食酒、红茶、五香配料等数十种材料混合制成。
制作方式和口感品质都自成一脉,深受当地人喜爱。
2023年4月,“皮蛋制作技艺”(泥巴蛋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巴蛋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渠县黄花生产传统技艺:省级非遗
渠县盛产黄花,是闻名中国的“黄花之乡”,种植黄花已有500多年历史。
每年6月18日还被定为黄花节。
在长期的黄花生产中,当地逐渐形成了渠县黄花独有的生产技术、杀青技巧、晾晒方式和贮藏方法。这使得成品黄花菜肉头肥厚,条干粗直不弯曲,色泽黄白,香味浓郁,食之清香,口感细腻,是其它方法加工出来的黄花所无法比拟的。
2023年4月,《渠县黄花生产传统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渠县黄花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渠江号子(渠江船歌):市级非遗
《渠江号子》是流行于渠江河流之上的船工民谣。
船工们在繁重的劳动中常借号子来鼓舞干劲、集中力量、抒发感情、消除疲劳。一般是由号子工领唱,众多船工应和。
这是千百年来船工们用劳动创造的口语话、音乐化艺术,是一种口头演唱自然流传的民歌活化石。
2006年9月,《渠江号子(渠江船歌)》被列入达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渠江船工和《渠江号子》歌谱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三汇特醋传统酿造技艺:市级非遗
三汇特醋是中国十大名醋之一。
其制醋技术始于明末清初1640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于用料考究,工艺独特,质量稳定有靠,产品以酸、香、醇、甜享有盛誉。
2021年5月,《三汇特醋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达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汇特醋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非遗技艺,渠县还有卢板鸭、段氏龟胶、賨岭龙芽手工茶、崔家纯粮酒、龙凤草编、车幺妹、板凳龙、三汇旱船、烟火架……
在渠县,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共计36个,可谓遍地都是非遗。
烟火架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作者/王凤安
这一个个非遗,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使得渠县在四川这个拥有着丰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老土地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特别策划15集乡村振兴系列节目《振兴路上新观察-四川渠县》已在CCTV-17连续播出。发现农业大县四川渠县的五大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尤其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上展现千年巴风賨韵赋能渠县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
乡村振兴系列节目《振兴路上新观察-四川渠县》
CCTV-17连续播出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四川非遗体验之旅|达州渠县刘氏竹编技艺体验基地
[2] 渠县刘氏竹编:指尖上的竹编记忆,经纬交错的非遗之美
[3] 《振兴路上新观察》四川渠县
特别鸣谢: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