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为群众办实事】干眼莫要干着急,“健康汇客厅”带您了解干眼的针灸治疗~

2024-06-06 2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4年的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全民爱眼,共筑“睛”彩。干眼是以眼睛干涩为主要症状的眼科常见慢性疾病,可伴随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眼红、眼痛、视疲劳、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症状。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户外活动减少,环境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近年来干眼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呈低龄化、中重度患者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值得高度重视的眼健康问题。

6月6日下午,“健康汇客厅”举办了“干眼的针灸治疗”专场科普讲座。来自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马晓芃教授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了科普课程“干眼莫要干着急,针灸疗法很给力”,从什么是干眼,针灸治疗干眼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应用中医针灸知识明目护眼的方法等多角度,带领大家全方面了解干眼,认识针灸疗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精彩内容回顾

什么是干眼?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得了干眼?

答:干眼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畏光、疼痛、流泪、视物模糊、眼睛红、酸胀等,是除了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外最常见的眼科慢性疾病。

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得了干眼?可以先做做下方的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引自中华眼科杂志, 2015, 51(9): 647-654)。如果≥7分,则表示怀疑有干眼,需要到医院检查进一步确诊。

哪些人较易患上干眼?

答:长时间用眼的人群。如长时间看电脑/手机、看书、开车等;长期处于干燥环境(空调/吹风/低湿度环境)的人群;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OK镜或接受过眼表手术的人群;长期使用可导致泪液分泌减少药物的人群,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利尿剂、镇静剂、降压药等;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紊乱、白内障、青光眼等;更年期、怀孕期、哺乳期及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以及老年人都是干眼的好发人群。

治疗干眼的方法有哪些?针灸为什么能治疗干眼?

答:干眼的西医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泪液替代药物、抗炎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有睑缘清洁、热敷熏蒸、睑板腺按摩、强脉冲光治疗、热脉动治疗、泪道栓塞或泪点封闭、湿房镜等。

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脏腑阴阳,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修复功能以“扶正祛邪”而起到治疗作用的,能起到疏经通络、调补气血、养阴润目的作用。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针灸能延长干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提高泪液分泌量,修复角膜上皮损伤,有效缓解或治愈干眼症状,对干眼的疗效持久,且没有任何毒副反应。得了干眼要做到早发现、早应用针灸干预,只要及早干预,治疗得当、护眼得法,干眼是可以治愈的。

针灸治疗干眼的方法有哪些?

答:针灸治疗干眼方法较多,可采用针刺、电针、艾灸、耳穴贴压、穴位埋针、穴位注射、刺络放血、拔罐、经皮穴位电刺激、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治疗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需要提醒的是越早应用针灸疗法,疗效越好,疗程越短,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中医针灸知识明目护眼?

答: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穴位按摩、艾灸、穴位熏蒸、中药食疗等方法明目护眼,穴位按摩可以采用眼保健操、耳穴护眼操等,艾灸可采用温和灸、灸具灸(隔核桃壳灸)等。此外,中医重视“未病先防”,预防调护对于干眼的防治非常重要,要注意避免过度用眼,重视用眼环境,平时注意调饮食、畅情志、避风寒以及进行适度的运动等。

科普讲座之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医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健康义诊服务。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徐汇区区域党建促进会卫生健康专委会指导,中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支部委员会、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通过海上名医、徐汇卫生健康视频号等平台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达24万人次。

原标题:《【我为群众办实事】干眼莫要干着急,“健康汇客厅”带您了解干眼的针灸治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