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郭文斌谈散文集《中国之美》:长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树

2024-06-09 22: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家郭文斌最新散文随笔集《中国之美》,用文学笔法讲述了中华历史、地理、文化的天地之美、整体之美、功能之美。他曾为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任文字统筹、撰稿、策划,并且二十余年来对中华传统精神进行文学实践、生活实践,并由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指出中华民族因其特有的人文审美性而永葆生机。

长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树

文/郭文斌

如果说《中国之美》是一棵树,那么它是在激励中长成的。

最初的激励来自童年,来自父亲在被窝里讲给我的那些历史人物,孔孟朱王、刘关诸张,郭岳范文,成了我的人生导航,也成了我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

有记者问,为什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你就非常坚定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多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下来,有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我说,因为我的心里装着上述的那些人物。每每受挫,就哼哼父亲教给自己的戏词,当苍凉有力的秦腔旋律在心里升起,一切困难都烟消云散。

《中国之美》

也正是童年形成的天地感、大同感、崇高感,让我用12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农历》。参加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这对我的鼓励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童年接受的教育,还是后来对历史的研读,让我有了一种强烈的史感,一事当前,首先会想到,历史会如何评说。

2019年《文艺报》发表了於可训教授的评论《农历:一部中国化的小说》,文中讲:《农历》也许不会给你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也不会带给你艰深的思考,或引导你去追问人生的终极问题,但却会让你沉浸其间,随着岁时节令的推移,让你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通过世代传承的风俗,一点一滴地去体验生存的滋味和乐趣,一点一滴地去体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不指点你最终的去处,一切只在过程之中,也不预支未来的祸福,一切只在生之欢乐。这样的理念,也许就是郭文斌所倡导的“安详”哲学。他用这种包罗万象的笔记文体,不拘一格的现代写法,通过一部《农历》,和他众多的作品、言论,向人们传播他的“安详”哲学,可以说是把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同年,由陈思和教授提议在复旦大学召开我的作品研讨会,他在主题发言时说:和我重点关注的其他西北作家不同,郭文斌比较入世,对世界充满温暖,充满建设性,为国家着想,是今天最需要的。他的文字谦虚,却充满自信;他的思想具有大视野,却从个人完善入手。

两位先生,像是从我心里走了一趟。

《农历》

2024年,《中国之美》两次全国性研讨会分别在北京和银川举办,南京大学的丁帆教授发来充满古风雅韵的手写贺信:《中国之美》的出版,不仅是百年散文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乡土文学“记住乡愁”的心灵碑刻。作为专题性的大型散文,其主题之宏阔,落笔之精细,充分展示了一个作家人性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眷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你,以及那广袤的风景图卷。我们亦可在廿四节气中,读到作品中无限的情怀。那是乡土的归程,那是愁云中的希望。我从乡土的忧愁中看到的不是欢愉的诗意,而更多的是,乡土守灵者高尚的人格关怀。山海相望,情义相连,这才是“乡土江湖”之根。有根的书写才是《中国之美》最大之美也。正是抓住了《中国之美》的根脉,才让此书有了笔下有乾坤的底气。

当我得知先生是抱病写下这封信时,我的心里涌动的不止是暖流。

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穆涛则从我创作的动力源给予评析:郭文斌是有清醒方向感的当代重要作家,良心与良知并重。他在下力气厘清传统中国人的基础精神秩序,并向之深深致敬。他写作的动力源,可以用《大学》开篇的那句话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没错,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句话就成为我的座右铭。正是早在童年就形成的家国情怀、报效意识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理想,让我以文字统筹和撰稿、策划的身份协助中央电视台,完成六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十年里,我写下了《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中国之中》《人类何以永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吸引力》等随笔,其中近四年写的,成为《中国之美》的重要篇章。

也正是这样的人生理想,让我用十多年时间进行中华文化的功能性实验。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我的随笔集《寻找安详》,出乎意料的是,不少抑郁症患者看了它,或者病情缓解,或者痊愈,不少读者来我的办公室找我,让我有些无法招架。渐渐地,就有了办读书会的想法。2012年,我就鼓励几位从《寻找安详》受益的同学注册了全公益“寻找安详小课堂”,探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没想到效果很好,后来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沉浸式体会中华文化之美的“小同社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如同一家人。不收学费,管吃管住,还赠送书籍。不少被抑郁折磨的孩子,在这里走出困境;不少就要解体的家庭,在这里走向和好;不少睡眠障碍者,在这里重回梦乡;不少万念俱灰的人,在这里重新燃起生命的热情。自己的孩子康复了,就想着让别的孩子康复,怎么办,要么现身说法,要么把课程复制到当地。不少学员,参加完学习后,就留在“小课堂”做志愿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了二百多位志愿者的文化自觉。

十二年来,“寻找安详小课堂”除了办好常设课程,除了在上海、南京、包头、乌鲁木齐等城市办好机动课程,还在28个省市开设复制性课程。同时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监狱举办各种读书会,近40万人参加学习,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加上各种线上班,受益人数达百万余人次。

一次次听同学们的分享,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意,对“文化自信”更加心生敬意,对“两个结合”更加心生敬意。正是这些受益的同学,在全国大量组建沉浸式读书群,不少读者,能够把拙著《中国之中》《寻找安详》《醒来》中的篇章背诵下来。他们对拙著的珍爱,反过来促使我对文字更加敬畏,也让我深信,具有唤醒作用的文字,本身就是祝福,更催促我,把这本书写了出来。

如果说十二年的《农历》写作,让我展望了“中国之美”,十年乡愁路让我看到了“中国之美”,那么,十二年的公益实践则让我深度体验了“中国之美”,让我把《农历》中描写的世界,在一个特定环境下,变成现实。

相信,随着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中国之美”一定会成为“人类之美”。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出版书影、摄图网

原标题:《郭文斌谈散文集《中国之美》:长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