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长三角下一个五年:聚焦四“新”,深耕一体化

夏骥
2024-06-07 18:5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从此次会议来看,下阶段长三角可聚焦以下四个“新”方向,开创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此次座谈会上,三省一市明确表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率先探路,勇挑大梁,显示出高度的共识和坚定的决心。

首先,长三角将协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长三角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7家国家实验室、超过10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众多创新型企业。这些资源使其最有条件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研发优势。因此,上海在会议上主动提出要与苏浙皖合作,加强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江苏计划跨区域、跨部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浙江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提出要推动则力推战略科技力量跨区域强强联合。

同时,会议还发布了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驱动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制造企业、科创实验室、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其次,长三角将协同发展创新产业。此次会议成立了长三角储能及安全、绿色低碳、汽车后市场产销合作、新能源、MEMS与传感器等多个产业创新联盟。截至目前,长三角已有19个产业链联盟。在此基础上,上海提出要推动先导产业的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未来产业的萌发成长;江苏则着眼于产业的未来和未来的产业,推进产业分工协作;浙江锚定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安徽致力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此外,长三角将协同推进融合创新。三省一市都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集群打造和创新生态营造。同期发布的《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也表明,长三角内部的技术交易日益活跃,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沿线城市之间,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产业之间的专利转移呈现增长显著。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省一市一致认为,加快打造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迫切需要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

首先,长三角将协同深化对内开放。根据“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长三角将致力于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围绕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三省一市将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努力成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项目签约仪式  潮新闻记者 徐彦 王建龙 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首次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内容涵盖省际交通出行、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养老服务一体化、长三角文旅品牌共建、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域实施等内容。这份清单进一步丰富了一体化发展的内容、深化了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其次,将协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长三角将继续携手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上海提出要与苏浙皖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江苏主张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浙江致力于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安徽则要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同时,此次会议还成立了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推动三省一市联动开展贸易、投资、商事法律和经济技术合作等中外交流活动。

此外,长三角还将协同推进双向开放。三省一市将加快建设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协同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持续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深化对内开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上海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江苏表示要扛好“服务上海、联动浙皖”的责任,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安徽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优化新空间体系

三省一市在谋划新的空间体系方面也达成了诸多共识,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首先,协同优化上海大都市圈空间体系成为焦点。根据2022年发布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的宁波、湖州、嘉兴、舟山,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23年GDP约13.89万亿元。此次会议提出加快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也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根据新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在上述“1+8”城市基础上,吸纳江苏的泰州、盐城、浙江的杭州、绍兴以及安徽的宣城,扩容为“1+13”城市,总面积达到11.4万平方公里,2023年GDP约18.28万亿元,构建“一核四翼、三层三网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链结”的总体空间格局。与国内其他都市圈普遍“缩水”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大都市圈逆势扩容,更加彰显了上海的龙头引领作用和长三角的持续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三省一市将协同优化生态空间体系。作为“两山理论”的首提地和实践地,长三角将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先行区”的使命,共同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事实上,长三角在推进跨流域生态补偿、碳票交易、绿色金融等领域已经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一步将共同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浙江省丽水市、湖州市和安徽省黄山市都位列其中,显示了长三角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效。

此外,三省一市还将协同优化人文空间体系。此次会议提出要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长三角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同时期的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近期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榜上有名,显示了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至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长三角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共同向世界讲好中华故事。

完善新体制机制

三省一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深水区的实际,意识到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决定共同谋划完善新的体制机制。这不仅包括加强跨区域合作和政策协调,还涉及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

首先是将协同完善顶层设计。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份指导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磅文件。在此基础上,此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相贯通,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执行机制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自2008年起,长三角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其决策层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为由三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包括三省一市各自的联席会议办公室、15个专题合作组以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为进一步提升执行效率,本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实施方案》,将进一步强化执行层的落实力度。

此外,还将协同完善操作机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特别是都市圈同城化的深入,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建设加速推进。只有通过优化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轨道交通“一张网”,充分体现跨域通勤的便利性。为此,会议签署了关于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合作框架协议,将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标志着长三角在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方面按下“快进键”。

(本文作者夏骥系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吕娜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