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高考作文|葛璐:对日常经验的验证、突破与超越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24-06-07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已揭晓: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上海中学语文教师葛璐点评:

相比去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今年的作文命题从日常经验出发,要求学生聚焦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来写作,这首先充分彰显了语文学科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展现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这个话题要求学生从普遍的日常经验中反思,用自我个性化的思想来验证、突破、超越世俗的普遍化认知,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充分地展现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思维来与日常经验对话。

何为“认可度”?“认可”是基于对事物的欣赏,承认其价值。“度”则包含了一种尺度标准。“判别事物”到底是判别什么?结合“认可”及“高下”,我们可以理解判别的对象为事物存在的意义价值。

题干中的“常用”这一词的设置将此题指向了一种普遍性的行为。事物的价值自当经受考察,认可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事物的群众反馈。比如我们网购产品,经常会浏览一下好评率,并且容易被好评所影响。再比如现在经常会出现好物评选榜单,对某些top排名的明星好物,我们也更容易产生好感。再比如“感动中国”评选,本身也是依托大众的广泛认可,选出影响价值较高的一些事件。认可度背后体现着社会大众的一些诉求,我们需要看到这种评价标准具有的群众基础。

然而我们是否需要向着这种“大众趋向”走呢?这里便可以引向写作的深度了。认可的标准到底来自何处?想必很多同学都会针对“认可标准”本身作出一定的追问和质疑。特别是针对一些新事物,初出茅庐无人认可,这时事物价值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判别和区分了。一味地借助既定的认可范式是不够的。比如人工智能Sora,在一片陌生和未知面前,认可仍有待检验。同时,既定的认可标准也可能产生漏洞和偏差,比如五四新文化初期,那些石破天惊的崭新的文学作品形式,胡适的《尝试集》、鲁迅的《狂人日记》……他们并非符合传统的文学认可标准,而是破旧立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没有认可,便创造出认可。这是很多备受推崇的新事物发迹的过程。

“认可度”本身指向的是认知层面,光靠认知层面形成的对事物的判定方法必然是不够全面的,此题还需学生补充判别事物价值的客观方法,诸如时间长河的检验、认知与实践的结合……这里便考验学生思维的完整性了。

借由这个高考题,学生可以反思事物的价值到底与人的情感偏好有何关联?“认可”由谁说了算?当某种感受成为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警惕?以及除了“认可度”,我们还需要借助什么方法来判别认识事物……这里有非常丰富值得探讨的地方。所以今年的高考题在限定中仍然是开放的。

在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越来越多借助认可度来评估事物或者人自身的简化思维,学生可以大胆进行一些现实批判。诸如旅游借由社交媒体点赞数量来看待其价值,通过app排名来选择购买,对专业的评价好坏依从于社会热门与否……这个题目关乎现实中人们的认知与选择。我们在书写作文的同时,也在回应现实的人生命题,叩问自己的内心。

高考写作的目的并非单纯是一场筛选与竞技,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地将学生引领进语文学科本身的逻辑理性、人文关怀、温暖人性应该是更加重要的目的。对十七八岁即将迈入大学、走向社会的同学们来说,一个好的作文题本身也是开启他们思索世界、认知世界的钥匙,今年的高考题写作本身便是这样的一场明思启智之旅。

    责任编辑:鞠文韬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