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舞蹈日学术论坛,学界对AI舞蹈怎么看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实习生 李易蔓 整理
2024-06-07 10:17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文艺 >
字号

编者按:日前,上海戏剧学院2024国际舞蹈日系列活动以“舞蹈:变革的律动”为主题,开展了五场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25家高等院校、专业院团机构的50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齐聚上海,聚焦舞蹈艺术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回应、参与并推动社会变革,议题涉及舞蹈的本体身份与认同、舞蹈与数字技术、未来舞蹈学学科建设以及社会责任与公共表达等诸多面向,同时具有前瞻性与时代感。本文根据会议记录整理,集中呈现学界对人工智能与舞蹈艺术融合现状、机遇与挑战的认识。

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艺术和技术的融合,重新定义了技术、艺术、人三者的新型空间,创造了一种观演关系的动态平衡,不再是一个主观视角的观演关系,而是进入动态的平衡。在一个长长的时间轴上完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以及斯蒂格勒“如何通过高级艺术形式的艺术引导大众走向艺术的精神高地”。例如,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片《立春》从创意到画面的实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脑上实现出来后,现场导演再去模仿机器,完成排练,这是中国在做艺术科技深度融合上的重大举措。未来,如何寻找新的技术美学的形态,寻找新的技术融合的形态,需要持续思考新的路径,最后建立艺术与科技的新型生产关系。

Harmony Bench(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舞蹈系):在人工智能领域,身体可以作为原材料,从中分离和提取出面部特征、形状和位置、手势、步态、运动素质、舞蹈能力等元素。一方面,运动中的人体可以成为人体技术的数据集,经过处理后可以计算出这些最小可行的运动单位,然后准备进行算法、重新组合,作为姿势估计的训练数据,并在运动、重新定位、风格转换和图像合成中找到新的应用。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人体动作的数字化和合成涉及研究人员访问和重复使用在线内容的权利、个人肖像和身体身份的所有权,这些隐私权利以及与自由共享材料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文化财产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加持下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李馨(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数字化与舞蹈的交融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需要反思如何在保持言传身教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同时把握时代趋势,借数字化之力推动现代化教育发展。

从数字化助力舞蹈的层面看,数字化的动作捕捉技术为舞蹈训练提供了精确的分析工具;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时空让更多人体验舞蹈的魅力,为舞蹈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摄影师用镜头捕捉细微之处,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了观众和舞者的互动。但另一方面,数字化助力存在限度,如数字技术可以记录舞步,但是难以捕捉舞蹈微表情的变化,舞蹈不仅是动作的捕捉,更是情感传递和表达,因此在数字化时代需要保持清醒和审慎的态度。

慕羽(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身体观念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也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舞蹈创作主体是谁,如何形成,通往何处,存在哪些变与不变?我欣喜地看到AI题材的当代舞剧已经开始涉及此类议题,如《白蛇·人间启示录》虽然取自于民间传说,却也是一个现实故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的想象,对人类的终极命题“爱”作出了思考: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爱情有哪些变与不变,爱的伦理存在怎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在对舞剧深度审美追求中,渗透着主创团队对社会现实、家庭关系和人类命运的关切与责任感。

铁钟(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目前传统数字技术和舞蹈动作相关结合的几个技术点。第一和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类型,第二是纯粹肢体性语言的动态监测,第三种是虚拟现实舞蹈表演肢体动作相关,并把动作轨迹本身作为艺术呈现的模式或者动作。

人工智能为什么对艺术创作带来这么大的威胁?因为它的平权性,你无法阻挡它的到来。艺术创作不再是一个必须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做,已经开始接触到普通人。同时我们搭建这套平台需要有一部分人在程序师和艺术家之间充当桥梁——既懂得数字创作的基本原理,又懂得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人工智能可以算出来很多事情,但是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语言可以驱动它创作出来更好的东西,这对从业者的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屹南(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我以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中国舞剧目排练的这门课程为对象,谈谈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强国大背景下,中国舞专业教学在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的融会贯通中的新发展。我们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数字技术怎样更好激发编舞的过程,第二是编舞如何影响更广义上的设计产业。我们做了各种力效捕捉、数据库的采集,与国内外专家一起联动,继续遵循编舞家、改革家一套用多媒体影像协助舞蹈身体认知的理念。如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把人体运动记录、转化、研究并再现,又如把评弹文化和机械臂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连通。但同时数字化时代下的舞蹈创编仍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难点,比如怎么给一个虚拟人在现场即兴舞蹈过程中赋予一定个性,以及过于丰富生动的视觉时代,对舞蹈者、编创者的想象力究竟是带来提升还是阻碍?

王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教授):我分享的话题是从融合冲击角度探讨多媒体技术对中国民间舞创作的影响。在机遇层面,多媒体技术多元应用能够促进舞蹈肢体表达的极致发展,计算机技术合成、灯光编程技术以及数字音频技术、视频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营造出更为极致的舞台意境氛围,增强民间舞创作的视听效果,有助于提升观演体验和情感认同。

另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过度应用会淡化和弱化民间舞本体表现力,对多媒体技术过度依赖也会导致民间舞作品浮于形式,使民间舞舞台创作舞蹈本体特质和风格韵味呈现受到影响和冲击。因而,在如今技术变革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舞蹈肢体语言与多媒体技术的互动关系,不能忽视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应用,可能出现的舞蹈本体弱化和淡化的问题。

张素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我讨论的问题和前面讨论的人工智能出发点有些不同,我更多是担心、疑问、挑战包括对可能性的质疑。我的题目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舞蹈身体语言研究:方法、挑战与前景”。从人工智能如何解读舞蹈身体语言的角度,尝试提出一些批判性的思考:比如当前对于计算机舞蹈语言投喂,可以细分到哪些语速以及可以切分的规则呢?当前的动捕技术难以识别到面的信息,只有“一根棍”,面部有42块肌肉,动捕技术如何采集转化这些动作语言?采集数据可以细分到哪种程度?如何确定舞种规则?是否从动作基础上分析规则,规则除了风格还有哪些?由此可见,当前AI驱动的舞蹈生成还是很平面的。

刘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现状表明,人工智能在舞蹈领域的介入仍然徘徊于传统编舞技术数字化改良层面,未能在美学层面实现质的飞跃。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概念故事的开发,视觉元素的设计、动作编排的描述、音乐概念的创作。每个创作者都成为多个艺术身份的融合体,跨越了传统艺术界限,进入流动性、互动性更强的创意状态。舞蹈艺术创作实践不再以身体唯一载体的传统框架,而向一种更加多元开放性的表达方式去推进。但另一方面,数字化身和捕捉,引向对舞蹈创作另外一个认知,带来AI舞蹈伦理和文化的考量。比如AI舞蹈生成技术在收集和处理个人动作数据时,数据使用的伦理性风险,AI技术对个人生物信息的识别,特别是舞蹈者独特动作特征的采集和分析所隐含的隐私风险。又如社交媒体舞蹈视频泛娱乐化的趋向,增强了普及度,也削弱了舞蹈作为艺术载体深层文化价值和严肃性。

    责任编辑:徐美超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