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丨杜梅和王健:跨越三十年的音乐老友记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24-06-06 18:5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来自法国的奥古斯丁·杜梅是小提琴、指挥的“双料大师”,6月7日晚,他将以双重身份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同台的还有大提琴家王健。

这是一场阔别已久的老友重逢。三十年前,杜梅、皮蕾斯与王健组成钢琴三重奏,名震乐坛。如今,两位历尽千帆的大师相聚上海,将并肩上演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早在2010年6月,杜梅就曾以双重身份和上海交响乐团同台,那场音乐会也有王健的身影。“和上海交响乐团的每次合作,都让我很愉悦。无论在演出质量还是音乐性方面,乐团每次都有提升,具有很高的国际水准。”杜梅说。

杜梅和王健排练

名震乐坛的三重奏

王健和杜梅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93年法国蒙彼利埃的夏季音乐节。

25岁的王健声名鹊起,作为年轻音乐家的代表亮相音乐节。主办方建议,大师一代和年轻一代牵手——杜梅、皮蕾斯带上王健,在开幕式上加演一曲。

“他们不认识我,有点犹豫,试试看吧。”在后台,王健听见了杜梅的琴声,声音的精湛程度让他吃惊,勃拉姆斯《第二钢琴三重奏》成就了三人的第一次合作,“特别顺,特别舒服,大家好像已经一起演奏了一辈子。”

“和王健的初次相遇让我眼睛一亮。皮蕾斯和我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不简单。”两人很快问王健有没有兴趣一起玩音乐,王健爽快答应,一支新的世界级三重奏诞生了。

《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专辑封面

王健和杜梅相差约20岁,和皮蕾斯相差约25岁,一开始还有点紧张,但很快度过了磨合期。两位大演奏家完全没有长辈教导小孩的心态,齐头并进的那五六年,王健进步飞速。

“皮蕾斯比较感性,杜梅理性,也感性。他们的音乐见解不完全一样,但可以让自己的音乐感染对方,走出平时习惯的、熟悉的音乐处理方法,去探索一种更新的处理。”

三重奏的很多演奏想法来自杜梅,“一首曲子,他有好几种拉法,稍微有点不舒服,可以马上变出另外一套东西,而且理论都很完善。”王健坦言,很多弦乐演奏上的技术,比如对弓子的控制、揉弦,他是从杜梅这里学来的,“他是我的老师。”

只要时间允许,杜梅可以从早上排到晚上,皮蕾斯却不喜欢排练,除非逼她。王健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像莫扎特或早期贝多芬的作品,她好像天生就会,不用练。”王健笑说,皮蕾斯在欧洲有一个农场,他们在那住过很长时间,夜幕降临,点燃蜡烛,大家会端着酒杯,听她尽兴弹琴。农场在郊外,远离城市,十分安静,很适合录音,她也喜欢邀请音乐家来开大师班,还有很多钢琴学生长途跋涉来进修。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专辑封面

1996、1997年,三人合作的《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莫扎特钢琴三重奏》先后经由DG唱片发行,名震乐坛,成了萦绕不少乐迷心间的美丽回忆。王健也成为第一位DG签约的中国音乐家。

“每当我提起王健,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我们都喜欢他。”想过王健未来的音乐事业会发展得如此成功吗?“第一次见面,过了十五分钟,我就对此深信不疑了。”杜梅说。

80岁的皮蕾斯、75岁的杜梅,宝刀未老,如今还在以二重奏的形式合作。两人和华纳公司签约,还有莫扎特奏鸣曲的录音计划。这个年龄还奋战在演奏的一线,也让王健很佩服,直言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杜梅和王健排练

阅尽千帆老友重逢

上海的音乐会上,杜梅和王健将并肩共演莫扎特《交响协奏曲》。这首作品原是为独奏小提琴、独奏中提琴和乐队而作,如今,中提琴改成了大提琴。

曲子是杜梅提议的,很多年前,他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过,“马友友也说太难了,确实很复杂,但王健拉得很精彩。”

“中提琴的音高比大提琴高一个八度,如果要达到同样的高度,大提琴必须要在很高的把位去拉,所以有一定挑战。当然,我可以用大提琴的音高,但声音不太对。”最终,王健还是决定用中提琴原版的音高来拉。让他遗憾的是,莫扎特没给大提琴写过协奏曲、奏鸣曲,这一次,他实现愿望,手里终于有一个莫扎特的协奏曲了。

杜梅指挥上海交响乐团

上半场以小提琴家身份登台,下半场,杜梅还将以指挥身份亮相,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杜梅对指挥的热爱始于1980年代,还和卡拉扬有渊源。有一次,他们相聚于卡拉扬在法国南部的宅子里,“他说,毫无疑问,小提琴会是你终身的职业,但你也可以试试指挥。”在卡拉扬推荐下,杜梅在巴黎的一个乐团一试身手,从此半只脚踏进了指挥大门。

萨尔茨堡室内乐团、英国室内乐团、新泽西交响乐团、华沙小交响乐团、新日本爱乐乐团……这些乐团都有杜梅的指挥足迹。2011年起,杜梅在大阪担任日本关西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

指挥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更复杂,“当小提琴家,熟悉弦乐的曲目就行。做指挥家,还要熟悉木管和其他声部,以及管弦乐曲目,需要你有更为宽泛的涉猎和更为国际化的视野。”

杜梅谦称,自己不是指挥家,而是一个碰巧可以指挥的音乐家。在和指挥家交流时,他也习惯说自己是一个偶尔会指挥的小提琴家,“这样讨巧很多,指挥家也会很开心的。”

杜梅很重感情。王健眼里的他,有点像中国人,而非典型的欧洲人,尤其是在对好友上。

有一年,王健受邀参加杜梅的法国朋友组建的一个音乐节,有一场音乐会,中提琴家尤里·巴什梅特突发缺席,王健紧急救场,顶了一场独奏音乐会。

后来,杜梅发现,朋友没有把巴什梅特的演出费给他,而只付了新人的演出费。杜梅打抱不平,跑去闹了整整一天,差点和朋友翻脸,最后把钱要了过来。当时,王健也才二十五六岁,而巴什梅特已是大牌演奏家,“演出费差得很远,很正常。他说不行。那种呵护,让我很感动。”

从第一次见面,三十年一晃而过,华发已生。回过头看,王健挺感慨,“人生没有太多机会去拥有这样的朋友,这段友谊很值得珍惜。”

(本文图片:摄影 蔡磊磊)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