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画说北京丨古观象台的世纪星霜

2018-12-26 0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侧,是明清两代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天文台。建于144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1982年,古观象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目前古观象台隶属于北京天文馆,作为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和仪器的陈列馆对外开放。

 

1872年,玑衡抚辰仪、天体仪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此后连续从事天文观测工作近500年(至1926年),是全世界现存的古代天文机构中,连续观测时间最久的一座。它的建筑组群完整,设备配套齐全,并且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相互交融,因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1872年,明代浑仪

北京古观象台的东侧原本与明清北京城墙相连。城墙在1957年后被拆除,因此现仅存古观象台。台体平面呈方形,高17.79米。台顶东西长23.9米,南北宽20.4米。最初台基用黄土夯筑,四周砌砖。1979年至1983年维修加固后,台体采用了空心结构,并开辟为展览厅。

1874年,赤道经纬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天体仪、黄道经纬仪

目前观象台上安放清代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制造的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等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

 

1875年,赤道经纬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等

观象台西侧有紫微殿、晷景堂、壶房、东西值房等附属建筑。明清时为钦天监官员来观象台观测时的工作用房,现成为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的展厅。

1875年,赤道经纬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天体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

古代

古观象台最初为元代的司天台。元(蒙古)灭金、宋后,将开封和杭州的司天监人员都集中到了大都。在王恂和郭守敬的带领下,他们改筑大都城的东南角楼,建立司天台,并且制作了浑仪、简仪、圭表、浑象等观测仪器。元末明初,司天台毁于战火,设备全部运往南京的鸡鸣山观星台。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由于设备依然留在南京,所以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凭肉眼观测。

 

1875年,地平经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赤道经纬仪

正统四年(1439年)至七年(1442年),行在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仿照南京的设备,复制了浑仪、简仪、圭表、浑象等仪器,并将内城城墙的东南角即元司天台的旧址改筑为观星台,从此开始了连续的天文观测活动。

 

1875年,古观象台城台

台边西侧最初建有紫微殿,数年后的正统十一年(1446年)又增筑了晷景堂,从而形成目前的建筑布局。崇祯二年(1629年)至八年(1635年),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作了一大批天文仪器,包括纪限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转盘星晷、候时钟、望远镜、交食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沙漏等,安放在台上。

 

1875年,明代简仪

清代起观星台改称观象台。康熙八年(1669年)至十二年(1673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按西方天文学的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在明代仪器的基础上督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天体仪等大型新仪放置台上,原有的仪器则被移往台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理安又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这时由于设备增多,场地显得不足,因此将观象台向东延伸五米,并重新安排了仪器的位置。乾隆九年(1744年)至十九年(1754年)仿照古代浑仪并采用新刻度制造了玑衡抚辰仪,是清代铸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仪器。

 

1875年,明制浑仪

近代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观象台所在的内城东南属于德国占领区。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参观古观象台后决定将台上天文仪器作为战利品运回德国。他在联军占领军军事会议上提出观象台的古天文仪器是德军战利品,引起法军不满。法军统帅优依隆提出,观象台中有的仪器是在法国制造的,因此法国应该获得一部分。经过争执,两国占领军决定平分古观象台仪器,德国有优先挑选权。最后的商议结果是,明代浑仪、清代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器归德国,明代简仪、清代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和象限仪归法国。

 

1875年,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

1900年12月,德法军队将观象台的天文仪器拆卸,运往两国使馆。此后清廷紧急制作了小型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以供使用。法国获得的五具仪器一直存放于使馆中,后迫于公众舆论,在1902年归还中国。德国获得的五具仪器于1901年8月运往德国,按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命令,于1902年4月安置在波茨坦皇家花园的桔园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凡尔赛条约》第131条的规定,这些天文仪器也于1920年6月被归还中国,1921年4月运抵北京。

 

1880年,观象台城台

现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观象台改称中央观象台,隶属于教育部。1921年在其东北角增建了一座三层混凝土结构的观测楼。1929年起再次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此后只进行气象活动,不再进行天文观测,而成为一个博物馆。

 

1880年,天体仪、象限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仪器安全,明代制作的浑仪、简仪、漏壶(2件)、圭表和20世纪初制作的小型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7件仪器被搬往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存放,台上清代铸造的8件大型古仪由于拆装运输的困难而未南运。

 

1880年,天体仪

1956年5月1日,作为北京天文馆的分馆,它改名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并正式对外开放,1959年后关闭。其间修建北京地铁时有人提议将古观象台拆除,周恩来得知后批示地铁绕道施工。

1890年,观象台城台

因长年失修、雨水渗漏与唐山大地震等原因,古观象台东南角在1979年8月17日坍塌。事后台上安置的古代仪器全部撤至台下安放,并对观象台进行维修工作。1982年修缮完毕,1983年4月1日对外开放,并正式命名为“北京古观象台”。

 

1890年,明制浑仪

台西紫微殿院中陈列明代浑仪、明代简仪、元代仰仪、元代正方案的复制品。台南花园中陈放明代浑仪复制品,以及清代圭表、日晷。

 

1894年,明代简仪

钦天监

钦天监为中国古代官名。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中国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西域鲁穆国马依泽应诏入华,在962年至963年间编制“应天历”。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设有回回司天监,任务“观象衍历”。

1895年,赤道经纬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

明初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后出任监正。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钦天监。明朝以后即有欧洲传教士加入。

1895年,地平经纬仪

1895年,地平经仪

1895年,玑衡抚辰仪

1895年,纪限仪

1895年,明制浑仪

1895年,明制简仪

1895年,天体仪

1895年,象限仪

1898年,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

1900年,八国联军破城后的观象台城台

1900年,赤道经纬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

1900年,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

1900年,地平经纬仪、纪限仪、赤道经纬仪

1900年,观象台城台

1900年,明代浑仪,被德军拆掠运走前

1900年,明代简仪,被法军拆掠运走前

1900年,天体仪、黄道经纬仪

1900年,天体仪、玑衡抚辰仪

1900年,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远处朝阳门箭楼已毁

1900年,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

1900年,天体仪、象限仪

1901年,八国联军德、法军队拆掠后,观象台上的古天文仪器被搬运一空,台面损毁

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德法军队在观象台上架起盗拆古天文仪器的支架

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德法军瓜分了观象台的古天文仪器,正在准备拆卸运走

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德法军在拆掠古天文仪器,观象台上的围墙也被拆毁

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德法军准备拆掠古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上插了法国国旗,归了法国

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德军正在拆运天体仪

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德军准备拆掠天体仪前留影

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法军正在拆掠黄道经纬仪

1901年,观象台城台,德法军队尚未拆掠前

1901年,观象台古天文仪器被德法军队瓜分,分赃后,法军军官在法使舘前合影

1901年,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被德法军队拆掠前

1901年,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被德法军队拆掠前

1901年,纪限仪、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被德法军队拆掠前

1901年,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被德法军队拆掠前

1901年,明代浑仪,被德军拆掠运走前

1901年,明代浑仪和简仪,被德军拆掠运走前

1901年,明代简仪,被法军拆掠运走前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地平经仪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浑仪、玑衡抚辰仪、天体仪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浑仪、玑衡抚辰仪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浑仪、天体仪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天体仪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纪限仪

1902年,摆放在德国波斯坦无忧宫的橘园宫殿前,从北京盗运来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天体仪

1905年,被法国归还的地平经纬仪、赤道经纬仪

1905年,被法国归还的地平经纬仪

1905年,被法国归还的黄道经纬仪底座

1905年,被法国归还的明制简仪

1905年,被法国归还的天文仪

1905年,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折半天体仪

1905年,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

1905年,观象台城台

1905年,黄道经纬仪

1905年,象限仪

1905年,折半天体仪、象限仪

1905年,折半天体仪

1909年,赤道经纬仪

1909年,明制简仪

1909年,折半天体仪、黄道经纬仪

1910年,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折半天体仪、象限仪

1910年,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折半天体仪

1910年,折半天体仪、象限仪

1910年,折半天体仪

1911年,观象台城台

1917年,赤道经纬仪底座细部

1917年,黄道经纬仪底座细部

1917年,折半天体仪、象限仪

1920年,赤道经纬仪、纪限仪

1920年,观象台下的人力车

1920年,黄道经纬仪,燕京大学学生参观古观象台

1920年,黄道经纬仪

1920年,玑衡抚辰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20年,明制圭表,按元郭守敬规制打造,原件于1933年移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今为1983年仿制

1920年,明制浑仪,德国返还后归

1921年,古观象台附近的城墙内壁和蹬城马道,被德军掠回国的玑衡抚辰仪等已归位

1923年,古观象台城台

1924年,黄道经纬仪底座

1924年,玑衡抚辰仪

1924年,明制简仪

1924年,天体仪

1928年,地平经纬仪、纪限仪

1928年,古观象台城台上四角已立起避雷针

1928年,纪限仪、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28年,明代浑仪、简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28年,天体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28年,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30年,象限仪

1934年,象限仪、玑衡抚辰仪

1934年,由北京南迁的明制浑仪安顿在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934年,由北京南迁的明制简仪安顿在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936年,象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40年,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40年,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玑衡抚辰仪

1940年,玑衡抚辰仪、象限仪、天体仪

1940年,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德国返还后归位

1940年,天体仪、象限仪

1943年,赤道经纬仪底座细部

1946年,赤道经纬仪

1946年,赤道经纬仪底座细部

1946年,赤道经纬仪局部

1946年,地平经纬仪、纪限仪、赤道经纬仪

1946年,地平经纬仪、纪限仪

1946年,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

1946年,地平经仪

1946年,黄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

1946年,黄道经纬仪局部

1946年,玑衡抚辰仪、象限仪

1946年,玑衡抚辰仪

1946年,纪限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

1946年,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

1946年,天体仪、象限仪

1946年,象限仪

1946年,象限仪局部

1950年,象限仪

1956年,经过修缮的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之名对外开放,此时的城墙和登城马道尚在,参观人流排队顺登城马道登上古观象台,一年后,该段城墙被拆除

1956年,开放前夕的古观象台

1960年,古观象台城台,东侧城墙已拆除,照片上的女孩儿,现在应该已是老奶奶了

1970年,古观象台

1990年,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

2000年,赤道经纬仪局部

2000年,玑衡抚辰仪、象限仪

2000年,天体仪

2000年,象限仪

2003年,明代简仪局部

2009年,古观象台城台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脉搏”,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欢迎关注官微:beijingmaibo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