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备战高考的“学神”:醒着的每分每秒都要用来备考

姜以琳
2024-06-06 16:20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最近出版的《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一书中,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姜以琳针对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分别采样,选取28名学生展开七年的跟踪调查,记录他们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初入职场的人生关键阶段。高考在即,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选摘书中有关高考的片段,看看学神们备战高考的状态。

《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姜以琳/著 郑昕远/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6月版

备战高考

高考前十二天的早上七点,首都中学(化名,编者注)的高三学生们在操场集合。一位声音尖细的短发女生登上了讲台,对着麦克风大声道:

“十二天后,我们将冲向高考的战场。老师和家长的鼓励是我们手中的盾牌,努力与勤奋是我们的宝剑。”

她大约讲了五分钟,将考试比作最后一战,宣誓自己与同学们会“为学校争取最高荣誉”。女孩完成演讲后,高三教师代表刘老师登台进行类似发言。他以“只剩十二天,你们将走向高考的战场”开始,以“十二天后,你们将成为(我们)学校的骄傲。十年后,你们将成为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二十年后,你们将成为社会与国家的栋梁”收尾。

高考是严肃的,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场高风险考试。就像上例中的女生与老师所说的那样,高考常被比作一场战斗,学生不仅要为生活与未来而战,还要为自己的学校与国家而战。该比喻显示,高考不仅仅是一场高等教育的筛选考试。在精英学生看来,高考结果关乎集体生存与团体的繁荣。鉴于这层额外意义,高考成绩自然成了学生的关注重心。高考成绩非常关键,实际上在整个高中阶段,任何其他标准的重要性都不可能与之相比。

对考试成绩的集体关注

没有什么能像高考一样吸引全国民众的关注。每年夏天,网民们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高考主题的图文以博得热度,例如2017年以“高考”为名的虚构电影海报,背景中是一群面容严肃的青少年。各家媒体详细报道高考状元们高中毕业前的生活经历,使其一夜间成为全国名人。每到考试那几日,各地政府都会实施专项政策帮助考生家庭。高考前几天,《北京晚报》用大约5个版面(该报通常一期有40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政府对高考家庭的支持政策,包括允许考生家长的车在考试日占用警车车位,可能赶不到考场时请警方帮忙疏导交通。报纸版面的各个角落写满了关于照顾考生的贴士,例如专家建议提前60~90分钟吃早餐。考试当天,每个考场都配备救护车和安保人员。考生须出示准考证进入考场,焦虑的父母和心忧的老师们被拦在外面。每年这两天,考场附近的道路戒严,人流量大幅上升。尽管如此,附近居民似乎并不感到困扰,还竖起大型标志,提醒人们保持安静,以免打扰考生。

连网民、媒体、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等旁观人士都对考试结果如此关注,那么学生、老师和家长这些利益相关者自然会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在我所调查的高中,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考试成绩通常是公开透明的。许多老师在教室墙壁或公告牌上张贴学生的名字、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和过往排名。学校在走廊上用粉色纸张和超大字体宣扬学生的详细成绩,称之为“荣誉榜”。录取结果一出,学校就会在官网上列出清北录取名单,并在校门口张贴海报。首都中学等学校正在逐步停止公开学生成绩,但学生们照样能获取这些信息,不论是通过相互询问还是老师的协助。他们甚至可以利用家庭的社交网络——父母们通过社交媒体比较孩子的考试成绩,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叶华是一名就读于顶峰中学(化名,编者注)的男生,有一次他拿着试卷慢慢地向门口走去。不到30秒,脚还没迈出门,就听到同学在教室里大喊:“叶华!你考了140分?”他还补了一句,“我妈说是你妈告诉她的”,以示来源可靠。在顶峰中学,询问考试成绩是正常的聊天开场白,谈论彼此的分数就像谈论天气一样。

学生们在考试成绩上开展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老师的鞭策下,各个班级之间也相互评比,看哪个班的平均分最高,或是年级第一出在哪个班。分数的公开自然也催生了校际竞争,老师们会用尽一切办法提高学校的高考平均分,比如说服已经获得保送资格的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赛”)获奖者参加高考,因为他们的成绩往往十分优秀。一切以竞争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使教师们对外校学生极为多疑,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首都中学高三的一次物理课上,一位中年李姓教师警告学生们:“在考场……其他学校的学生会想办法暗算你,就因为你来自首都中学。不要听他们的话,不要帮助他们。无论他们说什么或给你什么,都是想害你。”

将其他学校的考生描述为敌人的老师并非只有她一个,在许多教师看来,外校生会不择手段伤害自己的学生。他们对其他学校的学生如此警惕,或许是因为要对学生备考负全责。在中国,家长(包括精英)往往默认在高考方面应一切听从老师的建议。在大礼堂举行的家长会上,大约五百名家长坐在台下,安静聆听老师们的演讲。私下的会面不多,老师也并不鼓励。许多老师表示,家长的拜访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是“浪费时间”,并试图“在几句话内结束谈话”。某年夏天,顶峰中学要求所有班主任进行家访。老师们承认其良好意图,但仍然抱怨不已。在强烈的抵触和反对下,顶峰中学的管理层撤回了这一要求。

在家长眼中,老师掌握着他们无从获得的知识,大多数家长会不假思索地接受老师的计划。即使无法理解老师的某项安排或通知,他们也会保持沉默,不寻求解释。家长们虽采取了不干涉的方式,但这绝非忽视。本研究中的精英家长们会营造一切以考试为重的环境,从而支持自己的孩子。例如,他们会支付高昂的房租,搬到靠近学校的公寓,以减少孩子的通勤时间。那些考出过状元的公寓租金尤为高昂,房东们通常会借机涨价两至三倍。除了明明有房却额外支付房租外,这些父母还会为提升孩子的高考成绩而牺牲自己。一部名为《高三》的纪录片曾展现如下情景:在福建,一名老师劝告家长不要在孩子高三这年离婚,因为高考考得好比中彩票还好,家长顺从地点头称是。每年的媒体报道中都有家长为不影响孩子备考而隐瞒祖父母病情的事例。有时,好学生的父母甚至会出于同样原因而隐瞒其中一人的突然离世。考虑到成年人和周围人对高考的共同关注,无怪乎精英学生将考试抬高到学生生活中的至高之位。

纪录片《高三》(2005)剧照

北京的特殊情况

放眼世界,高风险考试往往是直接而易于理解的——高分者进入更好的学校。在这一点上,高考也不例外。然而,北京的高考结构还包括一系列特殊情况,可能影响学生的录取结果,需要谨慎应对。在我田野考察期间(2013年至2014年),一种最有益(或有害)的特殊情况是高考加分制度。部分学生可以直接获得高考成绩的加分,而且有多种获得加分的方式,但每名学生只能择其一。表1.1列出了2013年和2014年可选的加分项目。除了少数民族外,要获得加分都需要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学生最少要花6个月准备各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而若选择高中奥赛,则要准备两年之久。此外,如表1.1所示,加分方式和预期收益经常遭遇临时变动。2014年,在奥赛开始前的两个月,政府突然宣布,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获得者将不再自动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这一消息彻底将于朗压垮,她花了整整两年准备竞赛,为此牺牲了准备高考的时间。同年,首都中学的丽丽告诉我,她的梦校在自主招生前几个月突然取消了考试,看到通知她差点哭了出来。

北京考生面临的另一个独特障碍是报志愿的方式。每个学生在填报志愿后最多只会收到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中国的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填报志愿,这是比较直观的。但在北京,学生会在6月高考之前的5月提交最多5个志愿。未出成绩先做选择的风险明确体现于该制度的官方名称:猜分填报志愿。除此之外,考生与学校的匹配过程使得录取程序更加复杂,学生还需要考虑具体院校的各种限制。例如,顶尖大学只录取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有些大学接受第一志愿为顶尖大学的考生将自己填为第二志愿,有些大学干脆不接受将本校填报为第三志愿及以后的学生。也有许多大学允许学生将其列到后面,但每低一个志愿档次,分数线都要向上调整(相当于扣更多分)。而且,这些标准是大学自行决定的,录取处理时间也各不相同。在一次家长会上,首都中学的副校长多次告诫家长第一志愿的重要性,“当一所大学将(未录取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发到下一所大学时,(后者)可能已经报满了,就无法再录取了”,即便这名学生的分数达到了录取分数线。欧米伽中学(化名,编者注)的一名女生曾总结精英学生的应对之策:“只有第一志愿才算数,第二个已经是备选项,和第一志愿差很远。基本上,没人愿意去第二志愿。”

这些潜在风险让原本简明的选拔系统变得复杂。备战高考的精英学生需要随时了解这些特殊政策,应对突发变化。因此,学生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争取加分,把时间花在稳妥择校上面。

国内部的日常

精英学生目标单一,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的三年高中生活就是为高考做准备的。其实许多人认为自己已经为高考做了“超过十年”的准备,或者“从上小学起”“从记事以来”就在备考。田野调查初期,我曾询问欧米伽中学的柳向祖和他的三位好友每天学习多长时间,有哪些课外活动。听到问题后,他们一脸无法置信的表情。“那就是24小时吧。”其中一人翻了个白眼。另一人讽刺地答道:“课外活动是什么?没听说过。”另一次采访中,中央中学的娜同学用成语“一锤定音”形容中式教育的过程。换句话说,高考是最后一锤,决定了这名学生的成果,为其“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赋予意义。有位老师也曾对我说过与娜等人的说法相似的话:“备战高考是一份全职工作。”我很快意识到,这些描述毫无夸张成分。对于顶级高中的精英学生和其他所有以清华、北大为目标的考生而言,醒着的每分每秒都要用来备考。

在顶级中学,老师们会将三年的考试内容压缩到两年的课程中,磨炼学生们的应试技能,而最后一年高三的全部活动皆为备考而展开。高三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大致如此开始:早上七点半到校,参加当日的第一场考试。首都中学是个例外,周一一早学生们要到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受表彰的学生会站上主席台。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升旗仪式上保持专注,但大多数学生会偷偷将备考笔记藏在口袋或袖子里,机械地为台上的人鼓掌(用某位学生的话,这些人“想必是做了什么好事”)。

八点开始上第一节课。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还会上一些与考试无关的课程,比如哲学,但高三学生只学考试科目和上体育课。上课内容则是做卷子和讲卷子的循环。我很快了解到,学生们如果一节课做卷子,那么下节课就会是讲卷子,然后再做卷子,再讲卷子,不断循环。高三学生经常考试,包括各科的每日测验、周考、期中考、区模考和期末考。甚至连体育课的目的也是提高考试成绩:体育是高中毕业考试的一部分,学生的健康对于执行日常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课间休息有十分钟,午餐则是一个小时,老师经常为了再讲一两道题而拖堂。剩下的时间里,学生们排队上厕所,小睡片刻,讨论试题,或在桌前自习。

全天的课程于五点半结束,学生们可以回家吃晚饭。几乎所有高三生都会在一个小时内返回学校开始晚自习,老师则在走廊巡逻。学校非常重视晚自习,老师们声称晚自习的效果直接与高考成绩相关,也会在家长会上通报晚自习情况。学生们可以自行决定学到几点,但几乎所有人都在晚上九点半到十点半之间离开。一天结束时,学生疲惫地拖着脚步朝前门走去,十五小时前,他们从这里走进教室。回家后,他们会继续学习,通常在十一点到半夜两点之间上床睡觉(表1.2列出了国内部的学生日程表)。周末的学习任务就更重了,许多高三生因为压力大,整个周末都会穿着校服在学校自习,早上九点到校,晚上九点左右离开。周末的自习与晚自习类似,老师会在校园里巡逻,学生们安静地学习,铃声照常打响,与平日一样。学生们每天在校度过十二到十五个小时,几乎没有时间接受任何形式的课外辅导、补习或影子教育。

    责任编辑:顾明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