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陆家嘴论坛议题看金融风向: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的大文章怎么做
2024陆家嘴论坛将于2024年6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举办,主题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具体来看,本届陆家嘴论坛将围绕“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应对全球经济复苏挑战”“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激励”“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等八大议题展开讨论。
其中,“绿色”和“养老”已连续成为陆家嘴论坛中的热议词。比如去年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议题中包括“养老金融的机遇与责任”“构建支持‘双碳’战略的绿色金融体系”等。再比如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议题包括“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金融助力‘美好生活’:消费、医疗、养老与教育”等。实际上,去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也包括了“绿色”“养老”。
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更进一步
“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激励”是今年陆家嘴论坛八大议题之一。
谈及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建议,需要大力发展碳交易市场。建设绿色金融需要企业改良升级现有的技术和流程来降低碳排放,但这些改造都需要成本。因此,如何以市场化的激励措施来促使企业在双碳政策的大趋势下去主动做好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严弘认为,进一步建设碳排放市场,使碳信用或碳资源能够被合理定价,可以起到市场激励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企业在绿色转型方面的作为。在合理定价下,一方面企业如果碳排放量很高,就要缴纳很高的罚款或去购买更多的碳指标,过度排放的成本也会比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碳排放来降低合规成本,而没有用完的碳排放配额在市场上以合理价格出售,则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收入,也是对企业相关绿色技术革新的补偿。
严弘强调,碳排放市场的碳配额实际上都是资产,这些资产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一个合理的询价机制。这需要多方参与者,而不仅只是需要交易碳排放配额的企业参与,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起到市场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对资产配置的应用,可以在找到市场上合理碳价格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1月,《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正式发布。浦发银行为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发放的首笔3.1亿元转型金融贷款,成为上海落地的首批“转型金融贷款”之一。此外,《目录》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支持行业。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转型金融目录的出台非常重要。高碳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基本能占到总排放量的80%以上,而高碳行业要想转型就需要资金支持,因此转型金融非常必要。转型金融目录的出台,实际上对于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服务转型金融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属于转型金融。
马文杰认为,《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是考虑到上海的产业结构推出来的,具有上海的产业特色。除去《目录》中首批纳入的六大行业,钢铁、水泥、火电也是转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级行业,将来如果推广这个目录,特别是人行也在制定转型金融的相关目录,也会把这些行业纳入。
今年,由上海数据集团和下属企业上海征信牵头承办的“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正式启动上线,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又增添一个重要基础设施,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迈出更坚实一步。
马文杰表示,现在发展绿色金融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设基础设施。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中会包括信息披露、碳核算等。有了这些信息,才能对绿色项目、绿色企业作出相较合理的识别,才能开展绿色金融。但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很多标准不统一,包括碳核算、碳排放的信息披露还不充分,导致金融机构在识别绿色、低碳项目的时候比较困难,难以开展绿色金融。
马文杰指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推出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金融机构识别项目以及在企业征信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有助于金融机构进一步服务企业,为绿色金融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此外,马文杰还提议,在信息披露标准以及绿色标准方面,既要对接国际标准,同时又兼顾我国的本土特色。“尤其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我们能不能进一步通过努力制定出一些具有引领性的标准,辐射长三角,辐射全国,甚至辐射全球。”
上海可优先尝试建设养老金融的标准体系
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是今年陆家嘴论坛的另一大议题。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路锦非向澎湃新闻表示,上海在养老金融的具体工作内容上始终有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担当。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早并轨改革,企业年金制度自1994年即开始试行,个人养老金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上海在踏实践行全国金融中心当行的努力。
过去一年,上海个人养老金在开户数、缴存总金额和人均缴存金额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全国平均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金额为2200元左右,而上海则为6000元以上。上海的企业年金发展也居于全国领先梯队。
“上海经济基础好,金融市场相对发达便捷、居民百姓金融素养较高,成就了上海在养老金融领域的进展,并树立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信心。”路锦非提及,上海在促进金融助力养老方面的行动表现在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产业的信贷力度,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普惠信贷支持。此外,在养老产业金融支持的领域拓展、放松和扩大贷款质押物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对与养老相关的服务、康养、设备产品等行业给予金融便利支持。上海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超大城市,积极推进养老金融的发展,非常必要。
路锦非指出,目前居民百姓的养老提前规划储备意识不强,金融素养不够。养老金融以未来养老为目标,是一个跨期资产规划储备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要有提前规划的养老金融思维。但我国长期依靠第一支柱形成的养老依赖惯性,使得居民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处于被动和延迟的状态,不利于全民积极高质量应对老龄化的实现。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相较于发达国家整体薄弱,对于养老金融长期风险与收益的理解大多处于懵懂状态,因而比较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金融工具和资产积累储备方式。
此外,近年金融资本市场回报不稳健,难以形成长期的稳定预期。2022年底开始试行的个人养老金,遭遇了2023年较大范围和幅度的资本市场下行亏损,打击了居民主动参与个人养老金融的积极性。因此构建符合养老本质规律的养老金投资安全运营机制至关重要,科学合理控制风险波动、缓和回撤。在可能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周期中,达到合理的资产积累目标。
路锦非表示,养老服务金融需要更多政策倾斜,来支持长经营慢回报的养老服务机构的稳定延续,提供更多样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在打造养老金融方面,上海下一步将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养老产业及银发经济的布局。
路锦非建议,上海可优先尝试建设养老金融的标准体系,作出全国的标杆。比如分年龄、职业、保障程度等的差别化养老金金融标准策略或者指引;根据风险水平和年龄分层的养老金融产品投资原则与标准指引等。这些标准体系应当完全服务于居民养老的根本原则,以公共产品服务的站位,向公众公布,给予有公信力的权威金融素养培养和行为指引。
关于丰富养老金融产品,路锦非表示,目前各金融机构的养老金融产品大多是在原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简单改造,尚缺乏真正符合养老本质属性的专业化养老金融产品。同类型养老金融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居民百姓难以甄别优劣和适应性。因此,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金保险、养老基金产品等,各品类间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同类型居民的适应度等,需要大范围的金融素养的培养和养老金融科普,让老百姓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养老目标的产品的大类。而各品类内的产品应发挥各家机构的专业性,凸显自己的优势,立足“养老”本质来开发产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