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子跑50公里没能归还怒砸充电宝,易借难还背后谁来兜底?

谢飞君/上观新闻
2024-06-04 16:29
舆论场 >
字号

近日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品牌的充电宝,归还时跑了50多公里都没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最终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充电宝易借难还”又一次引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乍一看,女子怒砸充电宝的行为略显极端,但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又会觉得情有可原。新闻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女子跑了50多公里没能归还充电宝后尝试联系人工客服,但客服电话一直繁忙,无人回应。线下没法归还,线上联系不上,这应该是造成女子选择“怒砸”的最直接原因。

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案例,共享充电宝起初凭借便利性和广泛性占领了市场,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因涨价风波受到吐槽,但涨价毕竟是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所做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与此相对,“易借难还”的背后则是企业在使用规则和计费模式上掌握了绝对话语权,非常有必要把消费者的需求纳入考虑并作出调整。

在现有的共享充电宝使用规则中,虽然不同品牌会因城市、地段不同设置不同的充电收费单价,但计费规则惊人统一:只要充电宝未归还,不管原因为何,计费都将持续进行。笔者经历过类似的“尴尬”,在市中心某个餐厅借用的充电宝,在小程序上查询到在自己家附近有多个归还点,但按照提示找了多处,却都归还不了,不是找不到对应品牌的归还柜,就是柜子“全满无空缺”。由于共享充电宝企业通常只是租用商户一小个角落摆放柜子,商户对出现的情况也只有一句“不了解、不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消费者直接选择“购买了事”,但企业设置的99元、199元的“购买价”,往往远高于同类充电宝的市场价,也会让消费者感到不值。

依托互联网新经济发展起来的产品和服务,本该在技术的加持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但如今却发现,依托技术而生的“套路”不少,还鲜有对应惩罚措施。以共享充电宝而言,小程序上有查询“最近归还点”的服务,但现实中,消费者“按图索骥”到达目的地扑了个空,企业并不需要为自己的过失埋单,“易借难还”的使用成本和维权成本都由消费者“兜底”。试想,长此以往,必然会增加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反感,从而选择“谨慎”租借,而这何尝不是造成共享充电宝“租借少”、流转不畅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前文提及的“人工客服无人应答”现象,则是更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各类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但依靠互联网平台解决生活需求的另一面,却是用户遭遇麻烦或不公平对待后,往往很难在所属城市找到现实办公地点,只能通过客服反映问题,而在“人工客服无人应答”或是“智能机器人答非所问”面前,顾客大多只能弱势、被动地“自我消化”。

随着互联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广东该女子“怒砸”充电宝之举,应该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注意。一方面,无论“归还难”是企业为了诱导消费者购买的主观操作,还是反映“供应充足但需求不足”的客观现实,都有必要让企业根据现实需求从源头上增加“归还位”完善服务;另一方面,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遵守的计费标准完全站在企业方,并未考虑消费者的权益,这样的付费设计将透支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与选择,对行业长期发展无益。而要扭转这样的局面,仅靠消费者力量很难改变,也需要监管介入,为消费者权益“撑腰”。

    责任编辑:万婷婷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