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近50℃高温侵袭南亚,中国今年也有“超热夏天”吗?

陈溯/中新网
2024-06-04 15:12
绿政公署 >
字号

过去一周,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东部和南部持续高温热浪天气,已导致多人死亡。未来三天,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东部和南部高温天气持续。

近期南亚地区为何出现极端高温热浪天气?今年夏季我国南方是否也会迎来“超热夏天”?

印度高温致数十人死亡

5月29日,印度德里地区蒙盖什布尔气温监测站记录到52.9℃高温,创下德里地区最高气温纪录。但印度气象局官员在6月1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由于“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在德里地区蒙盖什布尔气温监测站所录52.9℃的高温数字有误,比实际温度高出3摄氏度,实际最高温度为49.9℃。

不论52.9℃还是49.9℃,南亚高温都具有明显极端性。尤其印度多地持续高温已经造成多人死亡。

当地时间6月1日,据媒体报道,过去24小时内,印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等地至少有85人死于可能与炎热有关的疾病。另据《联合早报》报道,印度官员5月31日表示,高温天气已导致至少33人死亡,其中包括多名值守的选举官员。

南亚为何出现极端高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过去一周到10天的时间里,印度北部、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高温天气,平均气温距平比多年平均高出2至4℃,平均最高气温也比常年高出2至5℃。

任国玉说,近期印度一些站点的高温数据在国内很多民众看来十分不可思议。但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异常极端高温数据的只是印度个别站点。此外,与历史相比,近期报道的高温天气,对印度或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还不是特别极端。

南亚地区属于典型热带季风气候,3至5月是印度传统旱季,气候干燥炎热。每年5月到6月初的前季风阶段,当地都会经历高温侵袭。

任国玉解释说,首先,从春分日开始,正午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逐渐北移至印度大陆,到5月下旬时印度半岛中午正是“太阳当空照”。其次,印度次大陆北部和西部受到高山阻隔,地形遮挡因素使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很难吹拂进来,即便一些偏西北风或偏北风吹进来,气流下山之后也会出现“焚风效应”,形成干热风,使得天气更热。

此外,5月下旬至6月初,南亚季风还没有爆发,上空由副热带高压控制,这时候天空云量少、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土壤湿度低,蒸散发消耗的热量少,使得空气越来越热。

任国玉表示,今年控制伊朗到南亚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尤其强,也是造成当地气候更加炎热干燥的环流因素。

今夏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遭遇热浪的还不止印度。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4个月里,全球气温创下175年来同期新高。

今夏我国也会迎来极端高温天气吗?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展望今年夏天,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华北、华东北部和南部、华中南部、华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造成高温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气环流。”郑志海表示,今年南方高温与厄尔尼诺有关,厄尔尼诺背景下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增强,副高控制之下的地区高温会较强。今年副高总体比较强,目前其主要在南边(南亚)一带,将来副高北抬就会影响我国江南、华南一带。

2022年夏天,中国长江流域出现持续性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今年夏天会否出现类似情况?

郑志海表示,今年高温最明显的区域将更偏南一些,主要在江南南部、华南一带地区,此外,长江流域2022年夏天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异常天气事件,预计今年出现如此长时间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性较小。

郑志海提示,应对高温热浪天气,对个人而言,要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尤其10至16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日常还需注意饮食卫生、多饮水。对高温作业而言,要做好防护,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轮换作业,避开最高气温,缩短作业时间。对农业而言,从做好抗旱工作入手,适时灌溉,减轻高温危害。对能源而言,提前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准备工作。

    责任编辑:万婷婷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