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强:着力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

2024-06-04 13: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科技创新的条件和基础进一步夯实,重大原创性成果持续涌现,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落实,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初显成效,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同时,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国际形势亦发生诸多深刻变化,上海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加强趋势研判、规律认识和需求把握,着力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

01  加快前瞻性布局

在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等诸多领域,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处于重大密集突破的前夜。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布局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领域技术研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并积极寻求科技创新治理变革,旨在增强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上海形成历史性交汇,如果布局得当,推进有力,就能在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得先机。

首先,要谋划并建立新的连通性。自古以来,江河湖海造就了长江三角洲物理层面的连通性,成为江南物阜民丰、人文昌盛的逻辑起点。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建设,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连通性,将形形色色的生产要素汇聚于此,并实现高效转化。新形势下,连通性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快速集聚高能级创新要素,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上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继续强化物理层面的连通性,提升重点区域之间的通勤和物流效率;二要促成其他要素层面新的连通性,包括知识融通、数据共享、算力集成、研发协同等方面;三要进一步破除思想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形成制度和生态层面的连通性。

其次,要抓住科研范式迭代升级的机遇。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不仅需要提高创新浓度,还需要不断锻造新的研发利器,用于攻克高维、跨界、异构、超限的复杂科技难题。AI技术持续快速突破,以智能化科研为核心的第五代科研范式日趋成熟,推动研发效率不断跃升。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良好,集中了领域内优质研发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应加快探索AI for Science和AI for Technology的基础能力建设、运行模式建构和应用示范。

第三,要做好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科技密集突破的活跃期,极有可能发生预测失准、错选赛道、与重大机遇失之交臂的情况,因此,上海布局前沿基础研究要保持一定的战略纵深,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冗余设计”,并保持VUCA背景下科技创新治理适度的“制度弹性”。另外,科技进步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跨越一些不该跨越的界限,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上海应在人工智能治理实验前期工作基础上,在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应急预案设计、综合治理模式建构方面进行更具实践指向的探索。

02  依源促策,以策升源

“源”与“策”是创新策源能力的一体两面,两者互为表里,形成彼此交错推升的双螺旋结构。前者强调条件和能力建设,旨在积蓄创新势能,后者指向策划、组织和行动,将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一要依源促策。近期,OpenAI和微软发布了投资1000亿美元构建AI大模型数据中心的计划,体现出超前建源的强烈意识。上海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科技基础优势,必须面向未来,不断夯实涵盖人才、机构、设施、平台、数据、算力、资本等方面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体系化、集约化的建源过程中,应加快施策,通过打造面向特定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策划大科学计划,有组织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式,催生原创性成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源”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

二要以策升源。前沿科技突破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没有把握好建源的方向、速度和节奏,“源”很可能陷于低效甚至失效的境地,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譬如,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有15个,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激发科创“核爆”效应的重要平台。当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开放设计,尽快形成面向企业和社会创新需求的互动界面。二是提升服务效能,以服务规模和质量对冲巨大的投入和运营成本,并为设施的迭代升级创造机会。

03  涵养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科技和产业竞争已演化为体系与体系之间、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竞争。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应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涵养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既是开放创新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应成为涵养良好生态的行动方向。

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招天下之英才。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包括敢于在科学研究无人区探索的科学家、勇于在未来产业新赛道披荆斩棘的企业家、善于捕捉各种新机会的投资。上海已连续举办16届浦江创新论坛、6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6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应充分激发这些顶级学术会议人才“引力场”的作用,运筹全球智力资源。

二要以追求卓越的姿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近年来,上海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进入7.0时代,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962家和563家,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上海继续成为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在技术进步推动下,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入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区域,上海需要以更大力度,破解体制机制中的裉节问题,建立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三要以开明睿智的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紧扣世界发展脉搏。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格局加快重塑,上海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心枢纽城市,应依托开放传统、众多的友好城市、“五个中心”建设所积累的物质基础,以及独特的海派文化,全力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汇聚国内外科学家力量,为人类社会知识生产和经济增长拓展可预期的新空间,增添可持续的新动能。

四要以大气谦和的气度,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长三角区域集中了全国1/3的研发投入、1/3的高新技术企业、1/3的发明专利,上海应更好发挥龙头作用,主动协调创新协同中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问题,实现长三角产业创新生态的互洽和共治,提升区域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形成若干个具有充分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直面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

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需要有系统观念,既要充分考虑布局的提前量,也要兼顾建源深度和施策力度,更要注意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寻求技术逻辑、市场逻辑和治理逻辑的契合,从而让更多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在上海涌现。

来源:《文汇报》 2024-05-26

陈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城市发展与管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