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油城转型“三级跳” ——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东营样本

2024-06-04 09: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本报记者 陈晓婉 贾瑞君  齐淮东

  东营,一座被资源改写命运的城市。

  1961年,华八井喷涌出华北平原第一股工业油流,胜利油田闯入全国视野。1983年,黄河尾闾,东营市因油而生。

  凭借资源禀赋,东营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一度成为人均GDP山东省最高、全国领跑的城市。但单一的产业结构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弊端——易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城市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发展潜力低等等。

  去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连续7年稳产2340万吨以上,远未到资源枯竭时。但东营未雨绸缪,40年间接连“三级跳”逐步“脱油”,产业结构实现从“一油独大”到多产业集群竞相发展。2023年,东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规上工业利润增速及利润率提高幅度均居全省第1位,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城市跨越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样本。

第一跳——

  从1:9到9:1,制造业崛起改变“一油独大”

  5月15日,第十四届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在东营举行,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参展商和专业采购商到会。

  如今的广饶县早已成长为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制造和出口基地,子午胎综合产能达到1.76亿条,约占山东省的一半、全国的近四分之一。而这个中国“轮胎之都”的崛起,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建市之初,石油工业是东营经济的绝对支柱,全市工业总产值20.95亿元,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2.17亿元,仅占10%。

  如何才能兴于油但不困于油?如何避免“油尽城衰”?摆脱资源依赖、打破“资源诅咒”才是根本出路。东营市提出:围绕资源、市场、油田上项目,通过改造老工业和建设新企业,大力发展链条经济和替代产业,构建以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与石油相辅相成的市域工业体系。

  当面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油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的发展阻力时,羽翼渐丰的东营地方工业挑起了大梁。2015年,东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396.81亿元、1.3万亿元,人均GDP、人均财力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32家,山东百强企业中,东营占22%。

  “从‘六五’末到‘十二五’期间,东营地方工业总产值与胜利油田总产值比重从1:9变为9:1,实现了工业经济以油田为主体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东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桂林介绍。

第二跳——

  化工超炼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源

  如果没有了石油,东营靠什么发展?这份生存的压力,城市有,企业也有。

  利华益集团,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制药、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多元化经营的股份制大型企业集团。李秀民,利华益维远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95年参加工作,是利华益的第三批员工。在他的记忆中,利华益刚成立时还只是个炼油厂,与许多东营本土企业一样,一心一意围着“油”转。

  很快,政策的调整让利华益感受到了“被动”。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的地炼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生死关口。尽管利华益成为山东当时保留的21家地炼企业之一,但这场“动荡”还是拉响了企业发展的警报。

  2002年,利华益尝试上马化工项目,试水苯酐市场。2008年,正式向化工领域转型,布局25万吨/年的丁辛醇项目。“当时经济下行,企业没有能力兼顾,在上炼油还是上化工项目的抉择中,我们最终决定暂舍炼油、保化工。”李秀民说。

  两年后,丁辛醇项目建成投产,此后,利华益快速扩张化工版图,双酚A、新戊二醇、聚碳酸酯、苯酚丙酮、高性能ABS树脂等项目陆续落地。

  当下,利华益进一步沿着“油头化身高化尾”的产业链条,向新能源领域进军。“现在正在建设的锂电池电解液项目,预计下半年投产。我们采用国际领先的酯交换法工艺技术,以环氧丙烷、化工装置二氧化碳尾气为原料生产电解液溶剂,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李秀民说。

  如今,利华益早已确立了原油、丙烷“双原料”的产业链体系优势,构建起9条产业链,化工板块在利润率和发展前景上已显著超过炼油。

  一部利华益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营的跨越转型之路。从炼油到化工,从企业到城市,其底层逻辑是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开放驱动转型。

  从外部看,全球经济下行、国际油价下跌、资源要素趋紧;从内部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科研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压力大……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倒逼东营在石油枯竭之前未雨绸缪,提早布局新的产业链条,为城市发展引入新的活水。

  2018年,《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发布,明确石化产业以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延伸优化以芳烃综合利用、烯烃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链条,坚定不移推动“减油增化”。

  “2022年,东营化工产业首次超过炼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源,东营由此实现由传统产业带动向先进制造业引领的第二次跨越。”东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曹永湖介绍。

第三跳——

新树长强枝,新能源新材料崛起

  东营最大的转型难题,是转变外界对这座“油城”的固有印象。

  在东营市垦利区老十五村盐碱滩涂地上,一眼望不到边的深蓝色光伏板下,鱼虾正健康成长。这里是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0MW光伏发电项目,去年7月实现并网发电。

  距离东营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一台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迎风旋转,全国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2022年在这里发出。

  什么是资源?地下的石油是资源,天上富集的风光也是资源。“目前,东营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越火电装机成为第一大电源,实现增量能源消费(扣除原材料用能)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曹永湖说。

  凭海临风的东营正加快布局海上风电、光伏产业。“目前,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吸引签约落地项目28个,从纤维、树脂到叶片,从桩基、主轴、塔筒到风电主机,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速集聚,基本构建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磊介绍。

  材料被誉为制造业“底盘”,当前,一大批新材料企业在东营快速成长。它们“年龄”不大,但发展势头迅猛。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代表。

  山东国瓷成立于2005年,从生产钛酸钡起家,此后一直在无机非金属赛道里探索耕耘,不断推出氧化锆、蜂窝陶瓷等产品,如今主营业务涵盖了电子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医疗材料、新能源材料、精密陶瓷和其他材料等六大板块。

  钛酸钡是生产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重要原料,而MLCC是各种电子、通讯、信息及航天等消费或工业用电子产品的重要组件。“目前,全球市场上纳米级钛酸钡主要产自日本。我们在国内率先完成纳米水热法钛酸钡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保障了我国MLCC行业的安全发展。”山东国瓷行政部经理毕先涛介绍。时至今日,山东国瓷依然是国内唯一一家批量生产纳米级钛酸钡的企业,掌握着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新树长强枝,如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聚“链”成势,成为东营的优选项,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成为东营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最近三年,东营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9%。

  从盐碱荒滩上的一口油井,到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胜利油田发现以来,东营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创造了众多奇迹。如今,新的变化正在酝酿。“尽管我们在国内市场做到了头部,但跟国际最先进的水平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给每个产品都明确了对标对象,不断追赶,力争超越!”毕先涛说。

  这是山东国瓷的进阶之路,也是东营产业正在经历的第三次跨越——“第一”不是终点,一直奔向更高的目标才是常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