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沧州向新向绿:攻坚“卡脖子”难题,强链补链培育发展新动能

澎湃新闻记者 王晶晶
2024-06-04 08:04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给卸煤翻车机“加绿”、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药用中性硼硅玻璃......河北沧州这座位于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港口城市正在培育更多经济增长动能。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且位列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科技创新是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内在驱动。作为港口城市,近年来,沧州市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2023年,全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68个、总投资330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

截至目前,沧州市共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6家。

锚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强链

专精特新“小巨人”、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所处细分领域内的佼佼者。这些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对解决“卡脖子”难题、补链强链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中性硼硅玻璃管主要是从国外进口,一是交货期长,二是价格不稳定,每吨价格曾一度涨近3万元,公司生产严重受到影响。”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星玻璃”)副总经理王丽萍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四星玻璃从2006年开始投入研究,历时三年研发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全电熔维洛法技术生产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管”。

据王丽萍介绍,该技术打破了冷顶式全电熔维洛法不能生产中性硼硅玻璃的记录,开发了具有100%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自此,四星玻璃成为除德国肖特、美国康宁和日本NEG公司之外,第四家可以量产中硼硅玻璃的企业,实现了国产中性硼硅玻璃“卡脖子”突破。

医用包装材料是直接接触药剂的材料,直接影响药剂的质量和健康安全,中性硼硅玻璃,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是注射剂和疫苗等药剂包装材料的最佳选择。

四星玻璃长期专注中性硼硅玻璃的研发和生产,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使用冷顶式全电熔维洛法技术大批量生产透明色与琥珀色一级耐水5.0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的企业。目前,四星玻璃已建立起完备的生产产线及制造工艺,主要生产疫苗瓶、高端安瓿瓶、抗生素瓶、管制口服液瓶、螺纹口瓶等系列产品。

“为了实现‘国产替代进口’的目标以及强链补链的要求,四星玻璃计划建设国内第一个完整的国产化生物医药产业链生产基地。凭借医药产业链的优化组合创新模式,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的优质企业向园区集聚,同创共荣,共同发展。”王丽萍说。

2021年,工信部认定,四星玻璃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像四星玻璃一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沧州快速生长,活跃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化工等诸多赛道。

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辉表示,要深入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全方位做好政策对接、金融支撑、要素保障等服务,打造更多“隐形冠军”企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在政府支持方面,沧州市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在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派出包联干部入企宣讲,通过与企业负责人零距离交流,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政策深入讲解,并协助企业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好政策能落地,提高入企帮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近年来,工信部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扶持和示范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形成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

向海图强,煤港创新驱动“老树发新芽”

提到沧州绕不开黄骅港。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穹顶处,是山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也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煤炭年下水量约2.1亿吨。

“港口高效运转离不开智能化建设。”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科技中心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港口发展首先要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同时要啃科技创新中的“硬骨头”,尤其是“卡脖子”技术。例如,目前很多港口自动化“控制系统”仍以进口产品为主。

从堆场设备无人操作、装船机智能化作业,到无人化装船作业全覆盖,黄骅港务公司聚焦场景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今年4月,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发布了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CE-TOS。该系统贯通港口群协同和港内计划、调度、设备运行等全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运营管理,将原有生产计划、设备管理、来港车船信息等内容全部实现在线分析。根据港口运行全要素数据信息,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计划、设备调度及维修计划等,促进港口运营信息更全面,计划更精准。

该系统突破了大型港口智能调度与协同控制成套技术难题,推动构建“全面感知、数据驱动、协同控制、动态决策”的现代化港口群智能化运营模式,提高产业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目前,黄骅港已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不同于人们对于煤港“煤尘飞扬”的传统印象,在黄骅港煤炭港区,澎湃新闻记者看到道路两侧绿树林立、芳草如茵,堆场干净整洁、筒仓整齐排列,翻车房内“卸煤但不见尘”......

一直以来,“煤尘”和“煤污水”是散货港口的两大污染难题。“国能黄骅港2016年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了‘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在翻车机卸煤过程中,通过底部分层洒水,实现粉尘颗粒的有效附着,从源头上抑制煤尘产生。”上述信息科技中心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在翻车机房,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一列列运煤火车有序进入,每4节车厢为一组,随着翻车机的160度旋转,4节车厢中的煤炭同时被卸入底层漏斗。翻车机旋转的同时,安装的自动洒水装置启动,煤炭与水混合,达到合适的含水量,抑制了煤尘产生。

翻车机房 澎湃新闻记者拍摄

这座世界最大的翻车机房共有4套翻车机系统,年卸车能力达到1亿吨,占黄骅港年卸车总量的一半。

在煤污水处理上,黄骅港提出打造“海绵港口”的理念,并通过建立“两湖三湿地”对水资源进行储存,形成一套吸水、储水、用水良性循环体系,既解决煤污水问题,又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和用水成本。

得益于本质长效抑尘技术的应用,黄骅港粉尘抑制率达到98%以上,日常粉尘检测含量在国家标准限值20%以下;煤污水处理实现“零排放”。

2022年8月,黄骅港煤炭港区被中国港口协会评为“五星级绿色港口”,成为全国唯一入选五星级的专业化干散货类港口。

今年5月15日,黄骅港综合港区多用途码头1号2号泊位自动化改造工程、黄骅港散货港区原油码头一期基础工程和黄骅港煤炭港区煤炭五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同日启动。

据悉,“煤五期”拟采用筒仓装卸生产工艺,规划建设18座储煤筒仓、4个7万吨级散货泊位、2套“O”型四翻式翻车机线以及重车场、空车场等配套设施。项目已通过省发改委核准,正紧锣密鼓开展前期设计及审批工作。

“煤五期”工程预计到2027年建成。建成后,年均煤炭装船量可提升5000万吨、堆场容量增加54万吨。

2024年1月至4月,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装船量7244.3万吨,超年度计划324.8万吨,同比增长8.7%,占我国煤炭下水总量的31.3%。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视察时强调,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涉及方方面面的任务。沧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机制,围绕“我们有什么、到底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办”,聚焦港口功能不完善、产业链条不完整、要素保障不充分等问题,持续用力、逐项攻坚,全力推进黄骅港规划建设。

    责任编辑:孙扶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