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个饮品不甜,夏天男女都爱喝,但升糖比棒冰还快

2024-06-02 16: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常笑健康 常笑健康

小龙虾、烧烤、海鲜……美食更要有美酒,冰凉的啤酒成了夏日最好的伴侣。它物美价廉,喝着不甜,酒精度数也很低,绝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但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啤酒,却会让血糖狂飙!不知道有多少人,就被它骗了!

啤酒不甜,为什么会升高血糖?

甜不甜只是口感,衡量食物与餐后血糖之间的关系,还得看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可以查询到:

名称

血糖生成指数

啤酒(澳大利亚产)

66

冰淇淋

61

橘子汁

57

橙汁

50酸奶(加糖)48可乐40牛奶27.6

啤酒的血糖生成指数居然比冰淇淋、可乐还要高!主要因为它是由麦芽发酵而成的,麦芽糖的升糖指数高达105,是妥妥的血糖炸弹。

啤酒被称作“液体面包”、“小麦果汁”,很多啤酒瓶身标签上会标11°、10°、9°、8°这些数字,就是麦芽汁的浓度。麦芽汁的浓度影响啤酒的生产、储存时长和风味。

国际上公认原麦汁浓度12°P以上的啤酒为高级啤酒,精酿啤酒的原麦汁浓度通常在12度以上。我国生产的主要啤酒品种麦芽汁浓度在10°~12°,以12度为普遍。

麦芽汁浓度越高,gi指数也越高。根据文献研究,一款芬兰品牌的拉格啤酒升糖指数高达119。越是高端、香醇的啤酒,尤其是耐储存的,可能对血糖的影响更大。

尽管啤酒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多,但消化起来毫无压力,吸收率很高。聚个餐、吃个宵夜,啤酒更是一箱一箱的消耗,对血糖影响就很大了。

那其他酒还能喝吗?

啤酒有麦芽汁,那是不是喝别的酒就行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酒对糖友们来说,有三害:

01

腹型肥胖

我们管发福的圆滚滚肚皮叫“啤酒肚”。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在腹部堆积,也会大量摄入高油高脂食物,形成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比普通肥胖更危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相关。一个人肚子越肥,患心血管疾病、三高、脂肪肝等疾病风险越高。

02

掩盖低血糖症状

空腹喝酒时、乙醇会抑制体内糖异生,当体内有限的肝糖原储备被完全耗竭以后,就会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引发的心慌、乏力、出汗、头晕,还会被误认为是醉酒,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危及生命。

03

引起并发症

喝酒短期看会诱发急性胰腺炎,长期看会损坏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升高血脂、尿酸……在已有糖尿病的情况下,不管是哪一个危害都会成倍增加。

建议糖友们以茶代酒,若不得不喝点,应当遵循以下3点原则: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白酒。

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避免空腹饮酒,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应严格监测血糖。

吃着不甜≠安全

日常中还有很多食物,和啤酒一样,吃着不甜却有着很高的升糖指数,让人防不胜防。识破了啤酒的“骗局”,也千万不能放过它们:

01

精米白面

尽管米饭、馒头和白面包没有甜味,但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和白糖大同小异。淀粉也算一种“糖”,经过唾液中淀粉酶的分解,最终会被分解为有甜味的葡萄糖。

要降低白米白面主食的比例,把主食一半以上换成不加油和糖的全谷杂粮(如燕麦糙米藜麦芸豆等),降低主食的GI值,同时增加膳食纤维。

02

酸味水果

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和单宁类物质,会增加水果的酸涩,掩盖真实的甜度,比如山楂的含糖量是西瓜、苹果、草莓的2倍。

含糖种类也会影响口感,例如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8倍。在含糖量相同的情况下,若是含有果糖多的水果,吃起来相对会更甜。

03

无糖食品

很多打着“糖尿病人放心食物”的无糖食品,都是在玩文字游戏。虽然用代糖替代了蔗糖、果糖,但是本质上还是高淀粉、高油盐。这类食品益处不大,吃多了对血糖百害无一利。

啤酒再淡也是酒!若血糖控制的不好,不管多爱喝酒,都劝您别碰了!血糖控制平稳,也只能偶尔小酌,千万别贪杯哦!

参考文献:

[1]徐立,张红.适度饮酒和糖尿病防治关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0):1849-1853.

文章作者:成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下留言。

原标题:《这个饮品不甜,夏天男女都爱喝,但升糖比棒冰还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